壮丽70年:江苏盐城小小草柳编老区致富路
09-23 10:45:15 来源:上游新闻

8月28日,一场秋雨缓解了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正红镇连续多日的炎热,村民闵思前对上游新闻(报料微信号:shangyounews)记者说,“这样的天气湿度较大,最适合编草柳编。”他的手指上下翻飞,一条条杞柳交互穿插,不一会草黄色的柳条就变成了一个样式精美的储物篮。

当地村民说,足不出户,每年能增加2万元的收入,人人都会的手艺成了脱贫致富的新技能。

在滨海县政府和扶贫带头人的带动下,当地的草柳编还远销国外。这个以革命烈士顾正红的名字命名的小镇,让“草柳编之乡”享誉中外。

c61928e946aa0c774ab119b9d6d59ccc.png

▲2019年8月27日,江苏滨海县正红镇,草柳编电子商务平台已渐成规模。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

正红镇负责扶贫开发工作的镇党委委员徐为生表示,正红镇是“五卅运动”中牺牲烈士顾正红的故乡,更是苏北革命根据地所在地。在革命战争年代,正红镇共有200多名革命志士为国捐躯。

上游新闻记者(报料微信号:shangyounews)了解到,在正红镇有一句“金东坎、银八滩,篆河两岸金银滩”的民谣,为了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正红镇开启了“龙头企业+扶贫车间+低收入农户”、“合作社+扶贫车间+低收入农户”等扶贫新模式,让贫困群众“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探索出了一条群众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益、造血增强“一举四得”的精准扶贫新路子。

0aebe147a5aea58a5a192f7d5c3037eb.png

▲2019年8月27日,江苏滨海县正红镇草柳编产业带头人刘安成。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

致富的引路人

红色故里也是柳编织之乡。

8月28日,上游新闻记者在正红镇看到,沿河两边种植着大量杞柳,微风吹过,杞柳随风摆动。正是这种特有的植物,让正红镇找到了脱贫致富的新思路——弘扬草柳编文化。

草柳编是我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之一,主要采用柳条等天然材料编制而成,简洁朴素,美观大方,观赏和实用性比较强。其中,又以正红的草柳编最为出名。

正红草柳编源自明朝初年,住在苏州阊门一带从事藤、竹编织的刘姓十几户人家举家迁徙到现正红镇境内居住。因不擅长耕作技术,生活难以为继,他们发现篆河周围长着大量杞柳,便用擅长的编织技术,用杞柳来编织柳筐、柳篮、笆斗、大匾等生产生活用品,走乡串户叫卖。时间一长,草柳编就成了正红人都会的手艺。

正红镇负责扶贫开发工作的镇党委委员徐为生表示,20世纪70年代,我国木材资源紧缺,工业包装箱普遍缺乏,正红的乡镇企业开发了以柳代木的生产工艺,柳条箱销往上海、无锡、南通、镇江、连云港等20多个城市,带动了地方经济建设。

随着经济发展,以草柳编为主要产业的正红镇有了新的产业布局。年轻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开始外出打工,为了让留在家里的老人们足不出户过上更好的生活,让当地贫困户在家门口脱贫致富,滨海县和正红镇的扶贫干部们选定了传统手艺草柳编,并吸引了大批企业家回乡发展实业,以“扶贫车间”的形式带动当地居民致富。

正红镇黄埔村的民生专干、滨海柳之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安成就是其中之一。

刘安成向上游新闻记者表示,2017年从苏南地区返乡创业后,他成了正红镇的一名民生专干。他利用当地地势低洼、水源充足等自然条件种植杞柳,“最初我们有500亩杞柳种植基地,今年又流转了300亩地。杞柳一年收割两季,平均年产量2000公斤。每公斤差不多2元左右。我们种植的杞柳一部分对外销售,一部分留着自己加工编织柳制品。”

在产品展厅中上游新闻记者看到,笔筒、储物篮、宠物框、婴儿蓝、装饰品、家具等用杞柳编织的产品品种丰富,形态各异。

“正红草柳编主要有竹编、藤编、草编、棕编、柳编、麻编等6大类。编织工艺品的品种主要有日用品、欣赏品、家具、玩具、鞋帽等5类。我们除了线下订单外,还开始发展电子商务。”刘安成表示,政府重视柳编产业发展,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并出台优惠政策,提供技术培训,草柳编在转型升级后又找到了新的生机,“现在,全镇有1000多户、5000多人从事草柳编手艺,年产值达到5000多万元,人均增收3万元左右。今年一季度,电商中心已经实现销售350万元。”刘安成说,目前草柳编共有4000多个品种,远销日本、意大利、美国、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上游新闻记者注意到,在刘安成的生产基地,种植及编织人员仅30多人,如何能完成大批量的手工生产呢?刘安成表示,企业主要采用的“工厂+订单+农户”的生产模式,企业接到订单后,全部交给农户加工,仅日常合作的农户就有70户,高峰时有279多户农户参与编织,从农户手中收回成品后,经过后道加工,就可以远销海内外。

“编织农户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除了农耕外这些老人没有其他收入,利用农闲时间从事草柳编编织,一年可以增加1.5万元到2万元不等的收入。”刘安成介绍,除编织外,种植基地还有24个贫困户、4个低保户和2名残疾人,目前都已通过草柳编脱贫。

544480b23bb252334c33a24b273c849c.jpg

▲2019年8月27日,江苏滨海县正红镇,民间手艺人闵思前在编制草柳编。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

手艺焕新颜

60岁的闵思前是土生土长的正红镇人,以前一直靠农耕、养猪谋生,如今有了新工作——草柳编手艺人。

8月28日,忙完家里事的闵思前来到了离家2公里的草柳编加工车间。泡水、冲洗、选样后,他开始了编织——粗柳条定位、细柳条定型,灵巧的双手在经纬间穿梭,不一会原本笔直的柳条就变了模样。

闵思前向上游新闻记者介绍,正红草柳编的制作要经过选料、下料、抽皮、剖柳、钉模架、编织、漂洗、熏烟、喷漆等十多道工序,是正红人都会的手艺。为了让容器美观,正红人还创造出空花、菱花、荷花、海棠花等花纹,仅收口一项就有五六种手法。无论是柳条的湿度还是编织力道上都很有讲究,“以前农户家的草柳编大多数都是农具和日常用品,没想到现在这30多年的手艺竟然还能成为致富的路子。”

闵思前说,孩子都在外打工,农闲时他每天都到车间做草柳编打样工作,现在一年能为家里增加近3万元的收入,不仅减轻了孩子们的负担,活水平也有了提高。

和闵思前一样,55岁的张萍也是草柳编订单合作农户之一。两个小时制作一个手工簸箕可以收入50元钱。“今年簸箕供不应求,一天做两个能赚100块。”张萍说:“我们一年到头有活,栽培、锄草、打药、收割,闲不下来。年轻人大部分都出去打工了,留在村里的老人、妇女。基地就在家门口,帮着植柳、搞搞编织,既挣了钱,又不耽误做家务。”

上游新闻记者了解到,根据种类不同,每个商品的价格也有所不同。农户编织一个小储物篮可以挣10到30块左右,大一点的簸箕、笸箩50元一个,家具、装饰品则价格更高。闵思前说,手快的师傅一天可以做七八个储物篮,两个簸箕,一天收入近百元。到了冬天,家家户户都坐在地窖里编草柳编,既暖和又能保持柳条的湿度。一年仅草柳编的收入就能满足一家的日常生活,年收入翻了一番。

4364b529b630878cdf822d7378ce25cb.jpg

▲2019年8月27日,江苏盐城市滨海县正红镇,50岁的张萍在家做草柳编簸箕。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

家门口的致富路

从仅靠农耕养殖谋生,到多模式增加农户收入,正红镇通过对传统杞柳编织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实现了低收入农户的脱贫致富,成为滨海县“脱贫攻坚”的样本。

徐为生表示,对正红草柳编重新发掘,不仅能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产业外,也是对民间文化和手工艺的传承,是农村产业兴旺的新名片。

在脱贫攻坚道路上,正红镇只是滨海革命老区的一个缩影。滨海县委、县政府以“项目引领、就业脱贫”为立足点,按照引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的思路,开启扶贫新模式,大力引进来料订单代加工小玩具、草柳编、服装、马达线圈、耳机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到本地,倚村建工厂,岗位送上门,让贫困群众“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滨海县相关负责人介绍,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是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

为促进扶贫车间落地生根,滨海县对每一个扶贫车间免费提供场地、装修厂房、工人招聘、培训资源及水、电、路三通等优质服务,对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稳定的给予奖补,对扶贫车间新招用贫困劳动力实行边培训、边生产,对新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在培训期间给予生活补贴。确保工厂建起来、留得住。

为了确保群众务工持续稳定,滨海县还出台了《扶贫项目申报指南》,引导各类资金向扶贫车间倾斜、贫困群众向扶贫车间集聚、带领企业向扶贫车间入驻,努力实现群众脱贫、企业盈利。扶贫车间按要求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给予一次性奖补。部分乡镇(街道)为了更好地促进贫困群众更稳定的就业,针对前期技能不熟练、产能低的问题,对低收入农户前期补贴交通费、生活费,让进厂务工的贫困群众能稳下心来、扎下根来的学习岗位技能,奠定长期就业的坚实基础。

截至目前,滨海县建在家门口扶贫车间就有35家,月平均工资900元—3000元不等,有效解决了需要照顾家庭走不出去、年龄偏大输不出去的人群就业难、增收难、脱贫难的问题。

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 发自江苏盐城

fc7fdd8ce6409474e07a718c14803652.jpg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