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开窑咯!”精美荣昌陶柴烧泡菜坛亮相网民文化季
09-14 21:09:08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9月14日下午,荣昌安富鸦屿山上,2020重庆网民文化季重头戏——“非遗,我来传”荣昌陶柴烧窑开窑网络文化互动活动在“老梁家”举行。

经过七天的高温烧制,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柴烧荣昌陶“新鲜出炉”了。

△开窑现场,梁先才教大家如何做陶器。

△开窑现场。

陶宝“鸦屿山情”讲述着这座山的绵绵风情

当天下午2点,在“老梁家”,不少文化专家、非遗传承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以及网红达人们齐聚一堂。第一个出窑的陶器是什么样的?会有什么色泽?“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大家翘首以待,网红们更是热切期待着通过直播和更多网友一起见证出窑时刻,即时互动分享荣昌陶的魅力。

△现场许多网红做直播。

在《陶宝陶宝,你在哪儿》的MV播放中,活动开场。这首MV自9月1日开始在网络上热播,吸引了不少网友想来荣昌寻陶。在“非遗,我来传”VCR中,来自国内外的网友讲述了自己对荣昌陶的情感,与荣昌陶的故事,以及传扬荣昌陶工匠精神的期望。

在“晒陶”环节,现场展示了5件精美的陶壶,有的壶身豆绿色、有的通体泛红、有的充满金属光泽……现场观众对这些精美陶器的色泽变幻啧啧赞叹。荣昌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梁先才介绍,在柴烧窑里,泥胎、火候和木灰的交融,会形成柴烧陶体表不可预见的自然色泽,烧制过程中产生的火痕,更是人工难以描摹的美丽图纹。也正因为此,即使同一出窑的陶器,也很难有色泽图案一样的两件,每一件都可以说是独一无二。

此次展示5件陶器中的陶宝,名叫“鸦屿山情”。壶身上的青绿色形成的纹理就像连绵不断的山脉,它出窑在荣昌的鸦屿山,好似在描绘这座清风云雾缭绕的大山,情有所钟。

小朋友学制陶想把传统手艺传下去

在大多数西南地区百姓的家里,都有一个甚至几个泡菜坛。这不仅是为了制作佐餐菜品,更成为了身在他乡的当地人思念家乡的情感寄托。来自重庆工商大学的泰国留学生Pat,对此就深有体会。

△梁先才手把手教一小朋友。

他在梁先才的指导下,小心地拉着泥胚,想要做一个杯子。Pat对陶器并不陌生,因为他的奶奶是中国人,Pat小时候在奶奶家里就看过不少陶器,那都是奶奶从中国带去的。每次他把玩陶器,奶奶就会给他讲起在中国时的故事。

“自己能亲手制作陶器,感觉还是蛮新奇的。”Pat说道,回家后,他也要向家人、朋友好好讲讲这段在荣昌的制陶体验。

刘星宇、朱奥腾是鸦屿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他们今天也来到活动现场感受荣昌陶非遗的魅力。在他们心里,荣昌陶一直是他们引以为傲的家乡特色。泥胚在他们的手中一会儿变平,一会儿变高,刘星宇一边拉着手里的泥胚一边说:“刚开始以为这跟小时候玩泥巴差不多,做起来才知道这可难多了。”朱奥腾觉得,他想认真学学制陶,将家乡的非遗传统手艺传承下去。

△开窑。

柴烧窑首次出窑泡菜坛

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来了!随着传统祭窑仪式的推进,梁先才一声洪亮的“开窑了”把活动推向高潮,窑工们手持铁钩,将窑门打开。紧接着,窑内的陶器被小心翼翼地一一抱出,上百件精美的荣昌陶陆续出现在大家面前,这当中有茶壶、有花器、有酒杯,还有一些别致的文创产品。

△梁先才从窑里取出第一件陶器。

“这个色泽太漂亮了,泛着豆绿色的光。”“这个陶壶要是这里没破口就完美了。”大家你一言我一句品评着此次出窑的陶器。

△梁先才从窑里取出第一件陶器。

“这是我们第一次用柴烧窑烧制泡菜坛,算是成功。”梁先才介绍,这个泡菜坛的表面呈现出金属感,色泽还不错,这源于原料中的铁含量适中;而且色泽层次丰富,只有长时间烧制才能出现这个效果。

“柴烧的燃料是木材,掌握火候至关重要。”梁先才说,火候过旺或稍欠都不行,这全靠烧陶师傅的经验把握。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谭小兵表示,荣昌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源于生活的制作才能真正让陶回归生活,既有实用性,也有观赏性。柴烧窑里的陶器变化是未知的,这让人们对此充满了期待。隆重的出窑仪式是神圣的,这让人们知道我们的文化从哪里来,现在该如何继承,今后该如何发展。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钱也 摄影 李斌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