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双城 > 正文
从拜月占卜到摸秋送子,看中国古代的中秋
10-01 17:13:19 来源:澎湃新闻

中秋节的形成

在古代,中秋一词的含义有二:一是中秋八月,二是指作为节日的八月十五日。最早出现的“中秋”一词是指前者,《周礼·春官·籥 (yuè,乐器)师》说:“中春,昼击土鼓,吹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秋分晚上祭月,也就是所谓“迎寒”。

值得一提的是,嫦娥奔月故事在战国已经出现,《山海经》说“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周易·归藏》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至汉代,《淮南子·览冥训》讲月精实为蟾蜍,是由后羿妻姮娥所变。姮娥、常娥、常羲实为一人,即后世所说的嫦娥。刘向《五经通义》讲:“月中有兔与蟾蜍”,可知汉代已有“月中有兔”之说。于是又产生了月中有蟾蜍、玉兔捣药的传说。而吴刚伐桂的传说从《淮南子》“月中有桂树”的记载可见端倪,至唐《酉阳杂俎》则呈现出一个吴刚学仙有过、谪令伐桂树、树随创合永无止境的完整故事。

01.jpg

河南南阳出土汉代“嫦娥奔月画像”

这一神话传说反映出人们对月亮知识的追求,并演变成赏月之俗。古乐府有《孀娥怨》之曲,系汉朝人因中秋无月而度此曲。南朝刘宋时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有句:“始见西南楼,纤纤如玉钩……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夜移衡汉落,徘徊帷户中。”所谓“三五二八时”,三五为十五日,二八是十六日,特别是题目的“玩月”即赏月词汇直到清代还一直使用。

据学者统计,唐诗中现存有九十余首歌咏中秋的诗篇,反映出唐代文人赏月风气。从诗歌的题目看,多是在“中秋月”或“中秋夜”“玩月”“对月”“望月”及“看月”“待月”等,表现的内容则是以赏月抒发感情。诗篇所涉及的中秋时间是八月十五日,这是秋之中、月之中的月圆之时,所以被固定为“中秋”。不过,唐代的八月十五日赏月只是一种民俗活动,并没纳入官方的节日系统,尚未成为“节”。难怪日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二说:“(八月)十五日,寺家设馎饨饼食等,作八月十五日之节。斯节诸国未有,唯新罗国独有此节。”所谓“唯新罗国独有此节”,指新罗是将八月十五作为法定节日,休息三天,纪念从前与渤海国相战获胜。唐朝没有此节,指官府未把八月十五日作为法定节日。这是一位初来乍到的外国人对中国节日的感觉和理解。

宋代中秋节开始深入民间。《东京梦华录》说开封“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是值得注意的。南宋杭州八月十五赏月更盛,《梦粱录》说王孙公子、富家巨室临轩玩月外,“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不肯虚度好时光,玩月游人至晚不散,以家宴团圆是中秋节进一步普及的标志。

南宋《新编醉翁谈录》更为详细地记载了拜月风俗:“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乡。倾城人家,不以贫富,能行者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于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文中出现了“拜月”一词,反映出人们对月亮的崇拜,较之玩月等词,更显示出虔诚的心态和节日行为的仪式化。杭州城的赏月是全民行为,实际上从唐至宋,文献中反映出的赏月民俗,主要发生在都城。

02.jpg

清陈枚绘《月曼清游图册·琼台玩月》

明清时期赏月风俗普及,表现在各地方志列出“中秋”节加以介绍。其内容是,一般要在庭中陈瓜果、月饼供月,进行祭拜,然后赏月。《帝京景物略·春场》说八月十五日祭月,人们在纸肆购买月光纸,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家之人必遍”。又如嘉靖河南《固始县志》记载:“中秋列瓜果酒饼,男女望月罗拜,已而欢饮,谓之玩月。”这是男女一起拜月、玩月。有的地区则流行“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如嘉靖《惠州府志》:“妇女则拜月卜祥兆。” 又如嘉靖《太仓州志》说当地“富家妇女设瓜果圆饼,中庭以拜月”。还有的地方是儿童拜月,同治浙江《仁和县志》便是“儿童陈月饼,罗拜于庭,谓之拜月”。拜月,前面提到的“有光纸”或“烧月宫纸马”,此外还有“祀月姑”和“请月姑”等说法。

月饼的出现与普及

月饼的出现和普及,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中秋节的形成。韩养民、郭兴文认为:“吃月饼的风俗据记载唐代已有之。《洛中见闻》中说: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味极美。他听说新科进士在曲江开宴,便命御膳房用绫包裹月饼赏赐给他们,这是月饼初见记载。”

宋代有关“月饼”的记载开始多起来。首先是宋人喜欢将月亮比喻为“金饼”。苏舜卿《中秋松江新桥对月和柳令之作》有句:“云头艳艳开金饼”。另外,食物中也有“月饼类”食品,苏轼《留别廉守》诗句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特别是《武林旧事》卷六在“蒸作从食”下,列有“月饼”。看来宋代出现月饼是可靠的,但仍不普及。

元明间陶宗仪《元氏掖庭记》记载元武宗“酌元霜之酒,啖华月之糕”。元末以来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张士诚起义时,利用中秋向亲友赠送月饼的机会,在月饼里夹着起义的通知:“八月十五杀鞑子”,约齐各地共同在中秋起事。此后中秋吃月饼及馈赠亲友成为风俗。这个故事的可靠性如何且不管,但明代开始普遍于中秋节吃月饼确是事实。

03.jpg

卖月饼图

明代方志中记载中秋吃月饼是普遍的。在北方,如嘉靖《威 县志》:“中秋,置酒玩月,为月饼馈之。”在南方,崇祯《嘉兴县》记载:“十五是为中秋,作饼肖月形,曰月饼,有相馈遗者,取团圆之义。”清人继承了明代中秋节吃月饼和馈送亲友的习俗。

今人不熟知的中秋节习俗

对月亮知识的追求、赏月及神话故事,还促使了民间以月亮占卜的活动。《岁时广记》引《琐碎录》所载“占乔麦”之俗:“中秋无月则兔不孕,蚌不胎,乔麦不实,盖缘兔蚌望月而孕胎,乔麦得月而实。”《岁时杂记》说:“珠之贵贱,视中秋月之明暗,明则珠多,暗则珠少。”

明清时期中秋月占卜风俗更加普及。普遍的是卜明年上元节晴雨。万历安徽《滁阳志》说:“是夜忌雨,雨即上元灯不利。”同治湖北《荆州府志》说:“此夜之月,关乎来岁元夕,俗有‘云掩中秋月,雨洒上元灯’之谚。”还有卜鱼产量的。妇女以筐、箕请月神卜休咎也带有一定普遍性。嘉靖江西《南安府志》记载:“妇女仍设酒果悬箕以卜休咎,谓之祀月姑。”崇祯福建《龙溪县志》讲:“人家儿女于月下设果饼、环服之类,群望月而拜,致词,谓之请月姑。置筐于盘,俟月神降筐,自举为剥琢声,祝其声数卜休咎,然不甚验。”

04.jpg

清《吴友如画宝》之“送瓜祝子”图

月属阴性,主生育。中秋值收获季节,举行尝新秋报活动时自然联想到人的生育问题。《东京梦华录》说八月秋社“人家妇女皆归外家,晚归,即外公、姨舅,皆以新葫芦儿、枣儿为遗,俗云宜良外甥”。秋社中有以多子葫芦和枣企盼早得子的求子习俗。

至清代,乞子成为中秋节的活动之一,这就是摸秋送子之俗。道光安徽《繁昌县志》说当地中秋夜:“妇女联袂出游,遇菜圃辄窃南瓜为宜男兆,名曰摸秋。亦有中年乞嗣者,亲友于是夕亦取南瓜,用鼓吹爆竹饷之,谓之送子。”湖北东湖略有不同,它是“乞儿者更深潜入他人园中,摘瓜而还,谓之摸秋。又戚友以鼓乐彩红,置瓜于盘,送入求子之家,谓之送瓜,取瓜瓞(dié)绵绵之意”。湖南永州送瓜有特色:“人有艰嗣者,戚友取南瓜,以一父母俱存、兄弟众盛之稚子,着衣冠乘马捧瓜,后以一人持枣树枝,挂香数百炷,鼓吹送至其家。”强烈表现了人们求全“早树子”继承宗祧的愿望。

原标题:从拜月占卜到摸秋送子,看中国古代的中秋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