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并非死寂沉沉,这些溶洞其实很精彩
01-16 07:34:54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微信公众号

中国国家地理微信公众号消息,进入溶洞,如果没有灯光和火把,人类将寸步难行,点亮灯光,你会发现洞中虽然黑暗,却并非死寂沉沉。

洞穴常见生物

1.jpg

洞穴常见生物分布示意图

根据自然光的强弱,洞穴大致可被分作3个光带:有光带、弱光带和黑暗带,尽管不同地带内生活的生物不尽相同,但蝙蝠几乎都有分布,其中尤以距离洞口较近的弱光带最为丰富。

生活在洞口有光带和弱光带的动物包含了很多偶入洞穴并暂居于此的来客,它们不能长时间生活于黑暗环境,更不能在洞中完成全部的生活史。此外,蝙蝠、小白腰雨燕等洞穴生态系统中的关键成员也不是最典型的洞穴生物,它们虽在洞内栖息繁殖,却需要出洞觅食。

典型的洞穴生物大多生活在黑暗带,为了能够避开天敌、降低与竞争对手的直接冲突,它们在洞中开拓了一片新天地。在无光的环境中,它们眼睛退化、体色素变浅消失,这些特征也注定盲鱼、盲虾等典型的洞穴动物只能生活在洞中。如若来到洞外,它们既看不到天敌,也无法抵御紫外线的伤害,生命将岌岌可危。

下图高能,密恐患者请注意。

逆行演化,退中求进

2.jpg

图为在广西大石围天坑附近的一个洞穴中,数以百计的大蹄蝠安静地倒挂在岩壁上休息,偶有一两只展开翼膜飞翔迂回

洞穴生物遵循着“逆行演化”的规律——有些形态或生理特征进化了,有些“无用”特征退化了。

很多人以为蝙蝠是瞎子,其实,它们有眼睛,且对光源十分敏感,但它们的双眼适应于洞穴生活,已经成为了“次要器官”。眼睛变小,而在听觉方面进一步演化,派生出高超的回声定位技术——它们使用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从口腔和鼻腔内发出,反射回来的声波被耳朵接收,再由神经网络传递至大脑,以分析周围环境状况。

这样的情况并不只发生在蝙蝠身上,比如在喀斯特洞穴地下水系中的很多鱼,它们丧失了视觉功能,但却具有十分特别的触觉感官,可感知周围环境。那些洞穴虾类,比如钩虾,在体形上变小,生长速率降低,新陈代谢缓慢,但同时大大节省了能量,寿命因此而大幅度延长。

洞内营养源

3.jpg

洞穴中几乎没有阳光,高等植物难以生存。缺少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生产者,洞中也就没有了有机物的供应。

这时,蝙蝠扮演起重要的角色,它们饱食之后,每天回到洞中源源不断地排出粪便,使之成为其他动物甚至蘑菇等真菌的营养源。蝙蝠的粪便在中药中叫做“夜明砂”,是清热明目的药材。

不仅蝙蝠,生活在洞穴内的雨燕、鼠类、豪猪、灰林鸮、紫啸鸫等诸多动物的粪便正是很多无脊椎动物的食物和栖居场所。

(原标题:黑漆漆的洞里真精彩)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