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慢新闻 > 正文
“宁河绣娘”唐丽娟:为贫困山区“绣”出一条脱贫路
11-20 16:18:21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晚报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周小平 文/图(部分受访者供)/视频

但凡到过巫溪红池坝镇的人,都会真切地体会“蜀道难”三个字。尽管风光无限,但道路崎岖坎坷,然而这条险峻的道路,有个人每年都要走上百次,而且一走就是二十多年!她就是“宁河绣娘”——唐丽娟。

11月20日,在重庆市人力社保局举办的“劳动最光荣·幸福靠奋斗”就业扶贫典型事例宣讲会上,唐丽娟等就业扶贫典型人物,用朴实而深情的语言,讲述了他们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亲身经历和感人事迹,赢得在场200余名观众的阵阵掌声。

微信截图_20191120163046.png

▲我市举行“劳动最光荣·幸福靠奋斗”就业扶贫典型事例宣讲会

弃教从绣

巫溪“宁绣”,是一种在大宁河流域广为流传的绣品,具有细腻逼真、正反如一、构思巧妙、美观耐用等特点,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因为女孩们会将自己绣好的绣品作为自己出嫁时的嫁妆,又被叫做“嫁花”。

43岁的唐丽娟是土生土长的巫溪人。上世纪90年代,还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她发现,在机器制造业和商业冲击下,儿时常见的美丽宁绣越来越少,学生中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唐丽娟目睹了留守儿童在写自己妈妈的时候提不起笔的辛酸。她回忆,那时候,她发现到学校接孩子的家长们岁数普遍偏大,一问,全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出去挣钱了。

“一个班一半的孩子是留守儿童,看见他们不知道怎样去写自己的妈妈,同样作为妈妈的我很难受。”唐丽娟那时不仅是教师,同时也是一名下岗工人的妻子。她也深深的理解家长们的不易。“在贫瘠的大山,要想生活,只靠母爱远远不够,只能出去打工,就这样,很多妈妈都离开了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思念,也抵不过肩头沉甸甸的生活重担。”

于是,唐丽娟想到了从小热爱的刺绣,她决定发掘本土宁绣的文化技艺,把外出务工的家长们吸引回来,这样孩子们也不是留守儿童了。

微信截图_20191120163103.png

▲唐丽娟分享自己的故事

焕发生机

打定主意后,唐丽娟开始利用课余时间,跋涉在大宁河的村庄角落,搜集残留的宁绣绣片,并不断走访学习,向德高望重的老艺人了解宁绣的文化根源和技艺特色,将搜集到的不同年代的绣片无菌保存,文化资料整理成文。

很快,唐丽娟吸纳和培养出了一大批宁河绣娘。2007年开始,她将宁绣的核心技术传授给当地200多名妇女,为她们搭建生计平台。同时,她还扶持鼓励残疾人学习巫绣技艺。

“为了帮助更多的人就业,2009年,我成立了巫溪县宁绣刺绣有限公司,那时候只是一个仅有几十人的作坊式微型企业,虽然小,但也值得我为它努力奋斗。”唐丽娟回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10年,大宁河刺绣成功亮相上海世博会,凭借着雅艳相宜的色彩和精巧细腻的绣工,博得了众人的喜爱,2011年宁绣成功申报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唐丽娟,让大宁河刺绣这门沉淀千年的古老技艺,重新焕发出了生机。

微信截图_20191120163122.png

▲从乡村教师到绣娘

▲宁绣作品

绣出脱贫路

10年的时间里,唐丽娟的企业从最初的微型企业到如今300多人的公司,营业收入已突破千万元大关。“我和绣娘们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市级金奖、特殊创意奖。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一边创作,一边探索。”唐利娟说。

唐丽娟是就业扶贫的受益者,也是助推扶贫工作的劳动者。2018年,巫溪县人力社保局拨付专项资金50万元,支持她在深度贫困镇红池坝镇建立了第一个就业扶贫车间:红池绣楼。在车间建立以后,吸纳了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员就业,解决就业130余人,90%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平均工资达到1700元。

“红池绣楼的就业扶贫成效显著,无疑给我打了一针强心剂。随后,县人力社保局再次拨付专项资金50万元,在同是深度贫困乡镇的天元乡建立天元就业扶贫车间,吸纳贫困户170余人,80%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唐丽娟如今已相继在红池坝镇、天元乡、古路镇、上磺镇开设了四个扶贫车间为贫困户提供工作岗位。

唐丽娟介绍,为了保障绣娘的技能持续提高,人社部门先后组织了5次大宁河刺绣特色工种技能培训,他们根据市场需求和人员特殊情况,分为基础班、提升班、技能班和特色班。因才施教设置课程,因人而异设置难度,因地而异设置人员。

据了解,这种“培训+就业”的模式也形成了宁绣就业扶贫车间的独有特性。“因为我自己的经历,我对生活的窘境有着感同身受的体会,所以我的车间宽容度更高,不仅吸纳贫困户,还有残疾人,就业模式也非常人性灵活。” 唐丽娟说,对于那些残疾人士和重病患者,公司给他们保底工资加计件费用,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对于一般困难户给他们1700元基本工资,为他们提供收入来源。刺绣作为他们的另外一项收入来源却不影响农耕收货,农忙季节,耕为主,绣为辅;农闲季节,耕为辅,绣为主。

微信截图_20191120163136.png

▲吸纳了很多绣娘

微信截图_20191120163210.png

▲宁绣作品

新闻多一点>>>

用“身边事”感染“身边人”

宣讲小分队还将走进乡村院坝

在当天的宣讲会上,彭水县走马乡贫困大学毕业生赵昌芳、山东耀华玻璃有限公司工人刘华(曾为武隆区凤山街道贫困户)、重庆市胜锐家庭农场负责人(曾为黔江区金溪镇贫困户)、巫溪县宁绣刺绣有限公司创始人唐丽娟、合川区香龙镇黑石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张志勇、开州区大进镇天保寨村第一书记杨朝彬等6位就业扶贫典型人物分别围绕公益性岗位就业、鲁渝劳务协作转移就业、自主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人社系统干部投身脱贫攻坚等主题,用朴实而深情的语言讲述了他们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亲身经历和感人事迹,赢得现场观众掌声。

“劳动最光荣 幸福靠奋斗”就业扶贫典型事例宣讲活动是市人力社保局深化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重要举措之一,从今年8月启动以来,经层层筛选,共收集典型事例79个,经最终评审,选出6个“就业扶贫典型事例”。

据了解,市人力社保局还将组成就业扶贫典型事例宣讲小分队,走进贫困区县、走进乡村院坝、走进群众身边,用“身边事”感染“身边人”。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