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今天上午重庆拉响防空警报 你知道它是怎样演变的吗?
06-05 11:16:24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呜——”今(5)日上午10点30分开始,急促的防空警报响彻重庆云霄。时值“6·5”大轰炸78周年,这是为纪念该惨案而进行的防空警报试鸣放。

可你是否知道防空警报经历了怎样的演变?特别是在“重庆大轰炸”期间,空袭预警靠的是城里制高点的“红灯笼”。如今,警报鸣声基本实现了主城全覆盖。

第1代(抗战至解放前)

铁炮、汽笛、手摇警报器和红灯笼 

《重庆市防空志》记载:1937年9月1日,重庆市防空司令部成立,最初的防空警报器是铁炮,发射空包弹。

这类警报器不久便被弃用,原因在于:一是成本太高,二是资源浪费,三是传播范围不大。

替代品很快敲定为电动音响器和工厂汽笛。然而,由于频繁遭遇轰炸,电动警报器不时遭遇断电,因此配以大型手摇警报器。

1939年5月后,停用手摇警报器,改用铜钟、传声筒和旗帜等。

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下,山城防空警报经常无法用电,防空人员又采取高处悬挂警报球(像竹篾灯笼)示警,就这样“灯笼”成了人们避难的“信号弹”。

《重庆市防空志》记载:警报球(灯)始现于1940年,分为红色圆形和绿色椭圆形两种,直径均大于50厘米,由竹篾或藤条编制球体骨架,辅以丝麻等透光材料裱覆,球内安装灯具可供夜间使用,悬挂于人口稠密处或交通要道的制高点,便于市民观望。

当时重庆防空司令部规定:悬红色球1个,是远在宜昌的监视哨发现日机,其航向可能是重庆,市民应预先准备或疏散;悬红色球2个,是万县(万州)监视哨发现日机,其航向是重庆,大约敌机1小时内将空袭,要求市民全部避入防空洞,警报解除前不许外出。

第2代(解放后至上世纪90年代)

手动警报器、电动警报器、电声警报器

抗战结束并解放大西南后,重庆再未经历战争,手动警报器、电动警报器、电声警报器等成为主打装备,主要用于鸣放测试、防空演习和纪念场合。

手动警报器和电动警报器,都是利用风箱风筒式原理,通过拉动和涡轮式旋转发出声音。相对抗战时期的大型手摇设备,手动警报器改良了不少,警报范围能覆盖1平方公里。

电动警报器虽然报警效果更好,但因为震动厉害,事后逐渐被电声警报器取代。

第3代(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

移动车载警报、差转台警报全市联网

downLoad-20190605110308_副本.jpg

重庆直辖以及《重庆市人民防空条例》出台后,重庆的防空警报建设迎来了突飞猛进时期。

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重庆开始人防警报网络建设,修建了第一批市属或单位报警台,但数量少功率小音响差。上世纪70-80年代,虽然开始阔步发展,依然受制于科技实力和技术能力本身。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才算“鸟枪换炮”。

其一,移动车载警报系统、拖挂式升降式警报系统投用,可以灵活前往任一地区进行警报鸣放。

其二,重庆各区县防空警报网络通过差转台设置,真正实现了完全联网、集中控制,不必再像以前一样需要“对表”,还可能存在误差。

其三,警报网点的设置越来越合理和科学。经测试,警报鸣声基本实现了主城全覆盖。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郭发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