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眼 > 正文
市值一天蒸发400亿元,安防龙头海康威视或再遭制裁,能抗住吗?
2022-05-05 18:32:45 来源:上游新闻

美国政府又要对海康威视“下手”?消息未证,股价先跌,一度上了热搜。

在A股市场,全球安防行业龙头海康威视是当之无愧的浙股“一哥”。5日开盘,海康威视就遭遇跌停,之后有所反弹,但很快又牢牢封于跌停板,市值蒸发400亿元。至下午收盘成交45.1亿元,换手率1.29%。

安防龙头企业为何跌停?系英国媒体报道称,有传闻称美国准备对海康威视实施制裁。

近年来,美国对增长势头迅猛的中国科技企业向来“虎视眈眈”,一波波的制裁从来没有停止过。而海康威视,在过去的几年已经被不同程度地制裁过两次了。

英媒爆美国准备严厉制裁海康威视

英国《金融时报》4日援引4名知情人士的消息称,美国正准备对中国企业海康威视实施严厉制裁,拜登政府已在为这项“与人权有关”的制裁“打基础”。报道称,美方尚未就此作出最终决定。

根据报道,华盛顿指责海康威视向中国政府供应监控摄像头,为“与人权相关”的措施“提供便利”。报道称,海康威视是全球最大的监控设备制造商,如果美国政府决定对海康威视进行制裁,这将造成深远影响,因为与海康威视合作的政府和公司都将面临“违反美国制裁”的风险。

报道进一步援引两名知情人士的话称,美国政府已开始向盟友通报其意图,因为任何措施都会对100多个使用海康威视摄像头的国家产生影响。

据《金融时报》报道,被认为与实施该项制裁有关的机构——美国白宫和财政部尚未发表评论。

海康威视:希望获得公平公正的对待

对此,海康威视方面5日在一份媒体声明中写道:“海康威视已关注到《金融时报》的这篇报道,报道提到美国政府可能实施的制裁还有待核实。制裁应当建立在可靠证据和正当程序基础上,我们希望获得公平公正的对待。”

声明称,“海康威视服务于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美国。海康威视加入全球市场,严格依据业务所在国法律合规经营,遵循国际通行的商业道德和经营准则,与全球所有领先的科技公司一样,致力于科技为善”。

外交部:坚决反对美国无理打压中国企业

5月5日,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据报道,美国政府正考虑对中国的海康威视公司实施制裁,理由是“侵犯人权”。中方对此有何回应?

赵立坚表示,我们对有关的报道表示严重关切,正在密切关注有关动向。海康威视方面已经作出回应。

赵立坚强调,中方坚决反对美方利用人权等借口,滥用国家力量和国内法无理打压中国企业。关于美方所说的“中国企业侵犯人权”,中方已经多次阐明有关立场,美方的说法完全是世纪谎言,是对中国的抹黑和污蔑。美方应该严肃对待中方关切,停止以各种借口制裁打压中国企业、损害中方利益的霸权行径。中国政府将坚定维护中国企业的正当合法权益。

机构:有较大概率是外媒炒作

对于此消息,有网友表示:美国闲的没事除了制裁这个就是制裁那个!有那闲工夫,多培养自己的企业,把专业做好竞争不好吗?中国就没有制裁苹果,特斯拉!

也有网友指出: 但凡我们中国做的好的企业,美国都看不顺眼。除了海康威视,华为,中兴,大疆……都在美国限制名单里。

有机构表示,对于海康威视的制裁消息,首先,真假不可靠,推测有较大概率是外媒炒作。中期选举临近,政客有博取选民眼球的需要;其次,供应链层面,海康已进行了3年的切换和备货,国产化程度已相当高,公司此前业绩说明会多次解释,不必担忧;第三,销售层面,美国市场本就已打算逐步退出,额外制裁不会带来边际影响;极端悲观假设下,若今年下半年即从发达国家市场完全退出,估算对全年增速影响仅5-6pct;第四,考虑其他国家市场的对冲,影响更小。海康在全球的市占率最高,如果其他海外安防厂商把有限的产能转向发达国家,空出的市场会被海康填补,海康用发达国家市场换取了增速更高的发展中国家市场。

海康威视去年总营收超800亿元

官网信息显示,海康威视成立于2001年,致力于将物联感知、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服务于千行百业。海康威视在中国大陆设有32家省级业务中心、300多个城市分公司。该公司在海外设立了3个制造工厂和11个物流中心,以及66个销售分支和服务机构,在15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

2010年5月,海康威视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上市。

4月15日晚,海康威视发布2021年年度报告。2021年度,海康威视实现营业总收入814.20亿元,同比增长28.21%;实现营业利润184.74亿元,同比增长21.5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8.00亿元,同比增长25.51%。 

2021年年报显示,海康威视的境内收入占比为73%,境外收入占比为27%。美国是海康威视最早开拓的境外市场之一。

最新财务报告还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该公司实现营收165.22亿元,同比增长18.11%;归母净利润22.84亿元,同比增长5.29%。

按照这个涨幅,2022年全年的营收有望超过千亿。

而此次制裁,对海康威视是个不小的打击。

此前已遭两轮制裁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非美方首次无端打压海康威视集团。

2018年,美国众议院投票就曾通过了一项议案。议案中规定,禁止政府机构使用中兴通讯制造的技术,并禁止国防部与与中国公司合作的供应商续签合同。

而该议案后附加的一项增补提案,和海康威视息息相关。

增补议案中提到,建议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美国联邦政府采购某些中国制造的视频监控设备。而其中,就包括海能达通信、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公司和浙江大华科技公司。

2018年,海康威视针对这项增补议案就做出了回应。大意是,认为提案人的指控带有明显的主观臆测和偏见,公司对此表示遗憾。

而在一年后的2019年,美国政府再一次对海康威视购买美国技术进行了限制。

据当时的报道称,此举相当于把海康威视列入了美国商务部的“实体清单”。在此之后,美国企业再向海康威视供应零部件可能需要获得政府批准。

当时,在这条消息发出后,海康威视的股价同样遭遇了大幅度的下跌。

 

然而,针对2019年的制裁,海康威视相关负责人在当时表示,目前海康威视的芯片非常商业化。大部分供应商来自中国国内,东南亚和美国也各有一些。

也就是说,即使美国不再向海康出售芯片,海康可以利用其他商业手段来补足,不会产生影响。

虽然对业务可能并无影响,但是海康威视高层依然发出了想要得到公平对待的期望。

以高库存缓冲供应链风险

作为安防行业最大龙头企业,海康威视的业务,已经覆盖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而全球化的布局,也让其经营可能受到潜在不利影响。

该公司在年报中称,由于全球广泛存在的逆全球化趋势、经济波动、债务违约等潜在风险难以消除,公司海外业务的经营,也可能受到不利影响。

对投资者的供应链安全担忧,海康威视也在年报中作出了详细分析和回应。该公司称,目前,全球供应体系正在遭受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全球生产与物流受限、大国科技竞争等多种不利影响冲击,虽然公司努力做好供应链的安排,合理调控库存,但如果全球供应链发生系统性风险,也可能影响其经营。

海康威视表示,在售硬件设备型号近3万种,存在订单零散、需求切换频繁、齐套性要求高等特点,因而要求供应链体系必须具备柔性、高效的制造能力,从而满足行业需求种类繁多的碎片化需求。报告期内,公司妥善应对芯片产能供给失衡导致的缺芯、原材料涨价等方面的不利影响,保障公司产品持续稳定供给。

同时,海康威视还在杭州桐庐、重庆运营制造基地,推进武汉制造基地建设和桐庐、重庆制造基地的扩建计划,并通过印度、巴西、英国海外工厂的本地化制造,支持全球产品供应。

海康威视的另外一大应对措施,就是高库存。该公司称,针对近年来由于制裁和疫情带来的供应链不确定性,将继续保持原材料高水位,以高库存缓冲外界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

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海康威视年末存货达到179.74亿元,同比年初大幅增加56.5%,占总资产比例为17.31%;而2022年一季度末进一步增加到185亿元。

现金流引人担忧,冯柳“越跌越买”

除了潜在的供应链风险,海康威视还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情况,经营现金流也不理想。

2021年年报显示,海康威视实现营业收入814.20亿元,同比去年增长28.21%;实现归母净利润168亿元,同比去年增长25.51%;扣非后净利润164.44亿元,同比增长 28.42%。

而在2022年一季度,净利润增长进一步放缓。今年前三个月,海康威视营业收入165.21亿元,同比增长18.11%;实现净利润22.84亿元,同比增长5.29%;扣非后净利润22.1亿元,同比去年增长9.3%。

同时,经营净现金流也持续下滑,且变动幅度与利润增长相悖。去年全年,海康威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27亿元,同比下滑21.01%。到了今年一季度,其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出达到39亿元,而上年同期为净流出20.2亿元。该公司解释称,经营净现金流减少,主要是采购备货、员工薪酬的支出增加。

东吴证券分析师张良卫表示,2017年到2021年,海康威视经营性净现金流分别为73.7亿、91.1亿、77.6亿、160.8亿、127亿元,占归母净利润的比例分别为78.34%、80.28%、62.57%、120.19%、75.65%,其中2021年占比下降,是因为原材料价格高企,所以提前备货和锁长单。

从2021年7月以来,海康威视股价持续下跌,从70.4元左右的最高点,跌至今年4月中旬36.39元的最低位。累计跌幅已接近50%。但知名私募基金经理冯柳却依然“越跌越买”。

披露显示,冯柳管理的“上海高毅资产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高毅邻山1号远望基金”,今年一季度加仓海康威视620万股,持股数量达到2.1亿股,持股比例2.23%,成为其第五大股东。相比之下,知名公募基金经理谢治宇管理的兴全合宜(163417)和兴全合润(163406)等产品,则在2021年下半年就开始大幅减持,并在2021年底退出十大重仓股。

上游新闻综合自环球网、中国经济网、证券时报、钱江晚报、第一财经、新浪财经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精选
  • 重庆
  • 调查
  • 财富
  • 评论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