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他做生意曾年入百万 如今扎根农村带火“李花节”
02-23 10:34:43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4_副本.jpg

周恒举扎根农村带领村民致富。

每年三月,“春季到印盒来看雪”成了很多市民的近郊游的选择。种植李树、开农家乐、卖农副产品,让印盒村的村民们荷包鼓起来。

而在6年前,印盒的李花、李子无人问津,有的村甚至没有通公路。渝北区统景镇印盒村村支书周恒举上任后,带火了印盒“李花节”,叫响了“歪嘴李”品牌。

很多人并不知道,周恒举做生意曾年入百万,如今扎根农村带领村民致富。

“乡愁”让他留在了家乡

52岁的周恒举,是土生土长的渝北区统景镇印盒村人。上世纪80年代,周恒举就到大阳沟做毛肚生意,后来还开了建筑公司。他做生意一年的收入,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

因为父母还住在老家,每年周恒举都回家乡好多趟。有一次周恒举又回老家看父母,正好漫山遍野开着李花,勾起了他浓浓的“乡愁”。那雪一样白的李花,深深地印在了周恒举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以前的印盒村,人多地少,资源条件差,村集体经济薄弱,是一个贫困村。经过前面两任村书记的大力发展,印盒总算是有所好转。

“我是一个共产党员,一个人富不算富,一村人富才是真正的富。”从老书记手里“接班”后,周恒举便下决心要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垫付几十万给村民修路

2012年8月,周恒举刚到村里上任,就循着小时候的路,去看望乡亲们的生活情况。他开着车去印盒村7社,谁知还没开多远,路就没有了。他下车走了近两公里,才到了村民住的院子。

“我离开这么多年,这里的房子还是以前的老房子,而且感觉更破旧了”,周恒举说,因为不通公路,7社的青壮年早已外出打工,留下的大都是老人,出行也不方便,靠种点地自给自足。偶尔到镇上卖点蔬菜水果,也是靠肩挑背扛。

为了早点把路修通,周恒举说干就干,找来了自己建筑公司的挖掘机,垫付了几十万元,修了三条路。他带头出钱又出力,在2013年春节前,就打通了到印盒村7社的“断头路”,道路宽6米。另外修的两条路,一条通到滚珠村,一条通到拖板山。

随后,周恒举又申请把道路硬化,成了宽敞的水泥路,车可以开到村民家门口。“我们盼了好多年,周书记把路修通了,以后出门就方便了!”村民们提起这件事,都说“好得很”!

有了便捷的农村路,印盒村发展更快了,好多年轻人回到了家乡创业,还修起了一幢幢新房子,农村面貌也变了样。

叫响“春季到印盒来看雪”

印盒村的李花每年都开,却没有什么效益,这让周恒举觉得非常可惜。“这么美的景色应该好好利用起来,搞乡村旅游,小小的李子就变成了大大的财富了啊!”

周恒举向政府递交申请,希望在印盒村办旅游景区。渝北区和统景镇给予了关注和支持,并请来专业人员策划,制成宣传片进行宣传,并申报国家AAA级景区。2013年,首届印盒李花节办了起来,经过市景评委专家组评审,印盒李花生态旅游区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当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

游客来赏花,但没有吃饭的地方,也留不住消费。周恒举鼓励村民开办农家乐,村民几乎没有经验,怕投的钱打水漂漂,“老村支书”周德文第一个答应,带头把自己家改造出来,买来桌椅开了张。统景镇出台补贴政策,支持村民开办农家乐。现在,已叫响“春季到印盒来看雪”,去年赏李花的游客达20万人次,农家乐也发展到36家,土鸡、土鸭、老腊肉、老咸菜等农副特产也成了“抢手货”,村民多的一年挣了二、三十万元。

以前,印盒李子无人问津,两三角钱一斤,卖不掉还只能烂在地里。周恒举带领村民学习李子的种植、培育技术,研究新品种,如今的“歪嘴李”是从本地江安李树中选育出来的优良芽变单系,顶部歪斜,形似寿桃,脆甜多汁,通过了国家地理标识产品认证,印盒“歪嘴李”的品牌打响了,印盒村被评为“中国李之乡”。价格也翻了数倍,让村民增收。

周恒举说,目前正在建摄影平台,并计划发展林下种植,“以后的印盒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富。”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蒋艳 摄影 甘侠义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