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过大年:一把剪刀舞出千姿百态 九龙剪纸传承人给重庆市民拜年
02-19 09:43:41 来源:上游新闻

杨艺(本名杨玲)手持一把最普通的剪刀,一边和上游新闻记者闲聊,一边随意地在红纸上剪剪裁裁,没有经过事先的绘制打底,她的图案信手拈来,剪子的走线也行云流水,一点也不迟疑。不一会儿功夫,一张极具传统意味儿的“年年有余”剪纸,便在杨艺的妙手之下绽放开来。


今天,上游新闻记者携非物质文化遗产“九龙剪纸”传承人杨艺,带来春节必不可少的项目——剪纸,为重庆市民拜年!


51岁的杨艺现在是九龙坡区文化艺术中心非遗展馆的管理员,一百多平方的展馆,她独踞一隅,不大的工作台上,散碎地铺满了五颜六色的剪纸纸张。


平时,一天到头展馆里参观的不超过十位数,伴着杨艺的只有桌前的一盏台灯。在这盏孤灯和诺大而空旷的展馆间,杨艺每天与剪子、纸张打交道,“但我并不觉得孤独,剪纸上的世界也是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每天能够剪剪纸,我就觉得内心特别满足。”


杨艺和剪纸的缘分,还要从她5岁说起。那时,杨艺的婆婆是一位传统妇女,农忙闲时就喜欢拿着剪刀坐在田间地头剪剪裁裁。自幼学习绘画的杨艺觉着新奇好玩,便也跟着婆婆随意剪裁。她发现,绘画和剪纸有相通之处,都能通过艺术抒发出自己内心对于大自然、对于美丽的遐想,于是渐渐爱上这种形式传统的艺术。刚开始,杨艺只是粗略地跟婆婆剪一些花草,或是传统的民间意象实物。


20岁左右,正值青春年华的杨艺参加工作后,专门花费两年时间到四川美术学院进修美术。这个时候,她的国画功底和对剪纸的感悟突飞猛进——“我越来越发现,传统的剪纸形式并不能满足时代要求,如果剪纸想传承,就必须进行革新。”


2005年,杨艺接到一家剪纸社的委托,设计创作了一幅身穿传统服饰的少女、在密林和月光中独自思索的剪纸,与传统的剪纸纯靠剪不同,这幅剪纸融合剪与雕刻,十分精细。作品一出,社会各界好评如潮,不少人找杨艺定做。

也正是在那时,杨艺找到了自己的剪纸定位:要把传统和现代结合,融合剪与雕,适当的时候加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十分流行的“剪贴画”形式,即把剪纸落下的碎纸屑创造性地拼凑起来,组合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最近十几年,我找准了自己的风格:要剪具有现代气息和创新性,并融合传统元素的剪纸。”杨艺说着,手中的剪刀还一直未停下。


曾经三个月创作作品 哭笑不得的经历让她呼吁保护原创性

在九龙皮文化艺术中心非遗展馆,进门后最令人瞩目的就是杨艺工作台背后的“紫气凝居”剪纸作品,这幅一米多长的孔雀图极尽繁复,但这还不是杨艺花费时间最长的作品——她曾经用三个月时间剪出一幅两米多长的作品。

就是因为剪纸十分考验艺术家的细致度和原创性,杨艺创作每一幅作品都不容易,曾经遭遇的一些侵权事件令她更是哭笑不得。


有一次下雨天,杨艺在泥泞的路面上无意中看到一块儿被雨水浸泡得褪色的碎纸片,定睛一看,这张医院广告纸片上的图案居然是自己创作的作品。


“我就感到很奇怪,没有经过我的允许就把我的作品拿来用。

我以前会找别人说下理由,但有时候我就想算了,这也是对我的一种肯定。”

说起自己的作品被侵权,杨艺一脸无奈。“剪纸艺术作为一门沿袭已久的传统文化形式,亟待被保护,这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希望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少。”


剪纸里的新春:从窗花到艺术品 不变的是年味儿

现在正是新春佳节,在许多家庭的记忆中,岁月变了,仿佛许多习俗都在悄然演变,但是贴窗花、求吉祥喜庆的传统一直没变。剪纸,过去都是在春节的时候贴在窗户上,代表一种吉祥、安康的意象。“春节贴的最多的是福字,还有年年有余等图案。福字,有写的形式和剪的形式,剪的福字的话,要加上很多图案,比如福娃、蝴蝶、牡丹花等等在其周围,代表不仅是美的感受,还是真心的祝福。”杨怡介绍到春节剪纸的习俗,话匣子一下被打开。


善于创新的杨艺,即使是传统的春节剪纸,她也融入了许多创新性元素:比如年年有鱼,有传统的图案,也有这种自己创作的比较创新的形式,在构图上加入了一些装饰性的元素。


上游新闻记者看到,为了到来的新春佳节,杨艺创作的“年年有余”十分具有艺术审美,不再是传统的对称图案,而是融合剪与雕,展现出一种抽象的意境和别样的风情。


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九龙剪纸传承人杨艺,还专门为上游新闻读者献上了自己的春节贺礼——她巧手生花,短短几分钟时间,就剪出一张上游新闻的标识。“祝上游新闻的读者新春快乐,狗年大吉!”

上游新闻记者 杨辛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