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庆掌故 | 云阳神秘石头媲美白鹤梁,引众多文人刻诗
08-30 08:23:34 来源:重庆日报

云阳县三峡文物园里原样复制的龙脊石。本版图片均由记者谢智强摄

龙脊夜涛

——(清)李应发

巨石横江山,

夜夜起涛声。

问汝恨何中,

终古不能平?

重庆日报消息,提到重庆的古代水文遗产,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白鹤梁。

可你知道吗?在云阳,也有一块神秘的石头,其水文价值与白鹤梁不相上下,文学价值甚至超过白鹤梁。

那就是龙脊石,它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形如游龙 成就“云阳八景”之一

老一辈的云阳人都知道云阳有八景,八景之一就是“龙脊夜涛”。

“龙脊指的就是龙脊石。”云阳学者张曙光说,龙脊石其实是位于云阳老县城南长江中的一处砂岩石梁,随着江水的涨落,它就像一条巨龙在江水中蜿蜒游动,时隐时露,于是人们把它叫做龙脊石。

关于龙脊石的来历,民间有一个传说:古时候有一条龙违犯了龙宫的规矩被罚下人间,但它依旧恶心不改,玉皇大帝就派大禹用金斧子惩罚它。巨龙不服气,把江水揽得上下翻腾,洪水泛滥成灾。于是大禹就用一颗神针钉住了巨龙,这才风平浪静了, 巨龙也化成一处石梁。

既是一处石梁,为何会入选“云阳八景”?

“这便是大自然的神奇。” 张曙光说,清代大诗人李应发在夜游龙脊石后,惊叹万分:“巨石横江山,夜夜起涛声。”意思是说,龙脊石像巨龙卧于江中,到了夜深人静之时,浪拍礁石,发出撼人心魄的长吟。

“可以想象,在月色皎洁之夜,江波翻腾闪烁,江涛呼啸长吟,情景奇特,古人称之为‘龙脊夜涛’。”云阳县文联副主席张锋也有感而发。

在明代关于“云阳八景”的题咏中,举人杨世望这样赞叹“龙脊夜涛”:“凤山山下有龙川,滚滚江声接浪颠。听彻夜声雷鼓壮,却疑身化禹门边。”

引众多文人学士刻诗于石

据《蜀中名胜记》记载:“江中又有龙脊滩,形如游龙。岁人日(农历正月初七),邑人游于上,以鸡子卜岁丰凶。”

这说明唐代以前云阳便形成了农历正月初七游龙脊石的风俗。每逢这天,云阳人便纷纷登上龙脊石,唱戏说书,饮酒赋诗,或用公鸡占卜岁月的丰吉。

比如宋人杨济就形容道:“洞庭老龙时出没,万斛舟航俱辟易。此龙脊背已铁石,肯逐时好作人日。”

明人杨鸾也赋诗道:“人云龙脊景,登临始见之。浪涌平羌水,港连飞凤肢。”

在吟诗作赋之余,有些文人学士还挥毫泼墨,刻诗于石,至今龙脊石还存有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以来的历代石刻170余处,其形状大字如床,小字如粟,篆隶楷草,颜柳欧苏,异彩纷呈,堪称书法艺术家宝库和古诗长廊,被誉为“水下碑林”。

更难得的是,龙脊石题刻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实测枯水位记录。“龙脊石由于长年没于水下,保存完好,石上留下的水文题刻,反映了长江各时代的水文变化。”云阳县文管所所长温小华说,通过深入研究,他们获取了53个枯水水文年份的历史资料。

龙脊石今何在

当记者一行站在长江边上,极目远眺,却看不到任何龙脊石的踪迹。

“当然看不到了,2003年,因三峡库区蓄水,龙脊石被永久地淹没在了水底。”温小华说,但在蓄水前最后一次枯水季节里,龙脊石“善解人意”地冒出水面约4米高,石刻全部现身。

得知这一消息,很多市民纷纷乘舟登上龙脊石,依依惜别。文物工作者则抓紧拓片,留下珍贵的墨宝。

虽然龙脊石被淹没,但三峡文物园按照1:1的比例,原样复制了龙脊石。

在位于云阳新县城磨盘寨的三峡文物园里,记者看到,即使是在艳阳高照的8月,这里依然人流如织,他们一边观赏着复制的龙脊石景观,一边惊叹于水下碑林的壮观,“龙脊夜涛”中的长吟仿佛就在耳边回响。

原标题:媲美白鹤梁的龙脊石引众多文人刻诗于石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