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万元亏出来的重庆“蛙王”,如今他的600万只稻田蛙成熟了……
08-25 22:28:58 来源:慢新闻-重庆晚报

池塘边爬满了小青蛙

慢新闻-重庆晚报消息,青蛙要上市了,收获的季节,一年中特别重要的日子,小张和他的几十个蛙工从早忙到晚。

600多万只青蛙,成熟了,平均体重0.8两,大点儿的1两。小张说,再大就不好卖了。0.8两是标准线。这个时候肉质最好,骨头嚼起来都有味。

小青蛙

成片的青蛙,连绵1公里多远,一有响动,上蹿下跳,扑通——,扑通——,接连入水的声音像奏起一首节奏明快的音乐。跳离水面就会叫,叫声响亮,600万只,要是集体同时叫一声,定会惊醒山那边的人。蛙工们对这声音不那么敏感,只在春季几十万只种蛙交配期那彻夜的“震山吼”,感觉房子都在吼声中晃动。

张孝君正在青蛙池边干活

有人开车来买蛙,要最新鲜的。他们有的注意到了,有的没有,这里还有一件更珍贵的东西:稻谷。一堆堆青蛙的身后一排排沉甸甸的金黄色稻穗,颗粒饱满得稻米随时会挣脱出来。这是普通的水稻,按批发价,青蛙一般40多元一公斤,稻谷的价格有时与蛙不相上下。

开初,小张没料到是这样的。买蛙的人大多都会要稻米。正因有了这些蛙,稻米的价值截然不同。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大足城郊6公里外,黄果村,从公路边左拐下去,一溜平整的稻田,300亩。蛙声阵阵,一下热闹了。小张第一次在这里大规模养殖稻田蛙,说直白就是水稻田中养青蛙。蛙田边有临时搭建的办公室、搅拌机和各种工具。

张孝君与哥哥张围正在青蛙池交流养殖心得

卖蛙前有一件特别重要的事要先做。8月22日,酷热。男男女女蛙工在田间捉蛙。他们把蛙赶进一个笼子——小张称为“地笼”,又把一些挑拣出来。留在笼子里的蛙个头大点、看起来强壮些,是不卖的,做来年的种蛙。他们通过蛙的气囊判断雌雄,一共选80万只,雄性雌性各40万只。这并不容易。

种蛙须优待,被转移到稻田的其他池子,分开喂养。

稻田被分割成4个乒乓球桌那么大的长条池子。池子四周留出约40公分的空地,这是青蛙进食或玩耍的地方;中间为水田,栽种一排排水稻。每个池子布有水管和电线。没有这些电线,青蛙会因为饥饿而相互撕咬至死。这些虎纹蛙特别擅于相互撕咬,也许在夜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候。第二天你一定会看到尸横遍野的惨状。简单的一根电线,背后藏着很多原理——小张多年探索的结果。

池子四周,立有约50公分高的薄膜,上端用一根棍子把膜卷成半弧形。“防止蛙跳出来。”即使这样,每天还是有上千只蛙跳出自己的地盘,跑到沟里或其他地方。晚上,蛙工们打着手电筒在稻田四周的沟沟渠渠捉拿这些逃跑者,经常忙到凌晨。这是个异常耗时的繁琐工作。5月中旬,我们第一次来到这里,青蛙仅成人大指姆指甲那么大,但依然可以跳出池子,“现在,它们跳得更高更远了。”小张说。

喂养青蛙的池塘,就是大家的希望所在

整个稻田的上部还用细细的网全部遮住。“以防鸟来叼蛙。”稻田近似于一个封闭的区域。即使这样,还有漏网之蛙。蛙工们管不了。

不是什么蛙都可以养的,有一根红线。否则违法了。

这些都是虎纹蛙,重庆唯一被批准可以养殖的青蛙品种。虽然,黑斑蛙、金线蛙的肉质也不错,但因其独特的科研价值、或其他价值,还未纳入驯养繁殖及经营范围。其他青蛙更不行。

不能把所有的蛙全卖光,每年都是这样,其中一部分得留在明年,保证2-8月份都有新鲜的蛙吃。小张在巴南还有养殖基地,可以提供500多万只蛙。“青蛙两岁,肉就不好了,吃起来也不香,”小张说,种蛙也不能超过三年。种蛙在另外的池子养到10月,再转移到其他地方准备冬眠。一旦气温低于7℃,就开始长达四个月、也许更长时间的冬眠。

小张名张孝君,巴南松石镇人,戴眼镜,斯斯文文的,说话细声细语。他不是重庆第一个养蛙的,却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取得合法手续经营蛙的人,手头有两证:《重庆市陆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和《重庆市陆生野生动物或其产品经营许可证》。你如果下次到哪家店吃青蛙,可以先问问有没有这样的证。

喂养青蛙的震动器是特制的

小张的养蛙路像一段漫长的科学探险,坡坡坎坎。

“读书不行,就去学养蛙。”他说,那是2008年,高中毕业后,和哥哥张围到湖南学养蛙。“重庆人喜欢吃青蛙,但都是抓的野生青蛙。非法的。”

学费不便宜,一个星期,加上蛙苗花去12500元。2009年,他开始在老家巴南养蛙。最初用蚯蚓和虫子喂养。“青蛙只吃活的蚯蚓和虫,死了的,碰都不碰。”小张痛苦、无奈,哪有那么多活蹦乱跳的蚯蚓和虫,成本太高了,“亏,每年都亏。”

吃青蛙的人越来越多,小张不愿放弃。

可否把蚯蚓和虫制作成饲料,再用饲料养蛙。但无论他们用什么样的办法,即使把饲料大把大把洒在水面上,甚至把青蛙丢在饲料桶里,它就是不吃。青蛙因饥饿相互撕咬,死的死伤的伤,就是不碰眼前吃的。201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小张发现,把饲料混湿一下,蛙居然动嘴了。这是天大的喜讯。4年来,小张差不多已亏了300多万元。

青蛙是两栖动物,但进食方式却是“一栖”:只吃在动的东西。饲料洒在水面,沉入水,吃不到;洒在板子上,静止的,不吃。如何让饲料动起来?小张发明了振动器。每个池子的电线接上几个如核桃般大小的振动器。投完饲料,打开振动器。看着轻微震动的饲料,青蛙勉勉强强吃上两口。

张围(右)正在与工人制作喂养青蛙的工具

要青蛙养成主动吃食的习惯,没那么容易,“还要经过长达20天的进食训练。”每天按时投食,按时开启振动器。顺利度过这一关非常重要,它是保证青蛙正常生长的关键。“下雨天特别麻烦,开了振动器也不吃。”小张说。

张孝君与哥哥制作的振动棒

三个月前,一只蛙每天吃20颗饲料,现在40颗。早晚投食各一次。吃这么少,青蛙的生长速度不会快。

青蛙不是那么好伺候的,解决了老问题,新问题又来了——疾病。小张发现,每亩水域产量若低于1000公斤,就没利润。疾病直接拉低产量。

青蛙叫得凶,病来得也凶。

小张说,稍不注意,蝌蚪就是个病恹恹。最常见、也最危险的是红头,头出血,“在4月份梅雨季节,头一出血,就没法治了。”这一关特别重要,直接关系蝌蚪的成活率。

再者气泡病,病因在于暴雨在水中产生气泡,蝌蚪误吞气泡,“一般不严重,雨后一出太阳晒晒就好了。”

蝌蚪太小,生命力脆弱,有的病现在也没有搞清楚,几只生病,可能导致一个池子上万只生病。损失巨大。虽生病的机理还不清楚,但当蛙卵从繁殖基地转移到养殖池,先要充分清洗卵包,避免脏物影响蝌蚪最初的发育。

青蛙常见三种病:脑膜炎、歪头病和肠炎。没一种好治。很多动物都有脑膜炎、肠炎,但歪头病青蛙独有,“头一旦歪起,就难以扭转过来,无法正常跳跃,就会打转转,最后淹死在水中。”小张说。

没有专门的药品,没有治疗方法。这些疾病像天灾一样。小张面临一个重大技术难题,甚至科学难题。这回他请教了农业科学家。来自西南大学、重庆大学、重庆市林业局、重庆市农科院、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等多家研究机构的多位专家学者参与研究,最后决定采取中药预防法:在饲料中添加少量黄连、黄芪等中草药。看似很无奈的土办法,却是了不起的创举。

为了青蛙长得更好,张围还在食物中增加了中药。

小张差不多掌握了完整的养殖技术。2016年,经重庆市水产总站评估、重庆市农委批准,他的青蛙养殖技术顺利申报农业部2016年“新型农民创业创新成果项目”。

重庆市林业局成立了野生动物虎纹蛙养殖协会,就在8月,小张当选为会长。

来自四川和重庆其他区县的养殖户纷纷加盟,还有一些创业梦想者找小张学技术。24岁的唐洋来自广安,他在黄果村的基地已学习了10天,与小张当年不同的是,他不用缴一分钱学费。他说,最难的是场地建设和蝌蚪期的饲养,现在掌握了基本技术,“明年在广安开始养蛙。”

张围正在给学员传授养殖技巧

蛙杀6成,也就是说,1两的蛙,有6钱可吃的。

小张不仅养蛙,也开餐馆卖蛙。一条龙。他做的泡椒蛙、卤青蛙、椒盐蛙很有风味。

小张希望更多的人养蛙,但他不想参与相互杀价的竞争游戏。他希望,大家坐在一起商量一个总的蛙量,“养蛙协会就有这个目的。”听起来有点像欧佩克统一石油产量的味道。

8月,有些人带着孩子到小张的蛙田钓蛙。这差不多是乡村旅游的萌芽或者一部分。

蛙田里绝没有一只虫可以在600万只青蛙的捕捉中存活下来。水稻不需任何农药,不用施肥,青蛙是“杀虫高手”,其粪便也足以让水稻丰收。这是最环保的水稻。小张说:“大部分早已预订 。”

养青蛙的池塘

稻田蛙不止蛙赚钱,水稻更赚钱。

一个新空间打开了。养殖蔬菜蛙,甚至水果蛙,怎么样?这个时候,蛙或许次要,但蔬菜、水果有着更高、更普遍的价值。一只青蛙一天至少可以吃60只虫,600万只青蛙,一天就杀掉近4亿只害虫。哪里还需要农药!哪里还用得着花钱买农药!蔬菜、瓜果免除了农药,环境、土壤也不再受药之害。

一次简单的颠倒,环保、健康就出来了。小张认为他发现了一个更大的产业,青蛙能跳多高,就可栽种多高的作物。一个新世界正等待着这位养蛙青年。

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 刘涛 杨帆 文/图

原标题:300多万元亏出来的重庆“蛙王”,如今他的600万只稻田蛙成熟了……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