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1+1+6”志愿服务创新非遗传承方式 梁平癞子锣鼓后继有人了
04-14 07:13:59 来源: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消息,近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通报表彰了2020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梁平癞子锣鼓传承“1+1+6”志愿服务项目入选“四个100”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癞子锣鼓传承人、全国优秀文化志愿者贺志灿得知消息后非常兴奋,“这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梁平癞子锣鼓终于后继有人了!”

如何让癞子锣鼓这门民间艺术代代相传,这个问题曾长期困扰着贺志灿。癞子锣鼓是梁平区境内流传的一种汉族民间器乐,有“众人朝山,锣鼓喧天”之说,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多元文化艺术的冲击,癞子锣鼓的传承方式面临严重挑战。

“很多年轻人既不想看也不想学癞子锣鼓,要传承和发展这门艺术必须要创新。”贺志灿分析,传统曲目太严肃,不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情趣;传统打法太呆板,不符合年轻人审美。

2005年,贺志灿召集爱好者成立了梁平癞子锣鼓志愿服务队(以下简称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们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基础上,对癞子锣鼓的表演形式做了不少创新。例如,改变传统的敲击方式,在敲打过程中变换姿势,增添些活泼生动的舞蹈动作。志愿者们还新编了“喜盈门”“龙凤呈祥”等20多个充满喜庆、寓意祥和的新曲目。创新后的癞子锣鼓令人耳目一新,群众看得懂,也有兴趣学。

目前,志愿服务队启动了编1本曲谱、编1本教材和建6个基地的“1+1+6”志愿服务项目。为了传承癞子锣鼓传统曲目,志愿者们一边走访还在世的老艺人,一边记录整理锣鼓曲谱。目前,志愿服务队已收集了80首曲目,编印了《梁平癞子锣鼓曲谱》。志愿服务队还举办了多场当地民间艺人、中小学声乐教师参与的研讨会,编写了适应群众学习练习的《梁平癞子锣鼓教材》。

志愿服务队深入到当地社区、乡村进行表演,并挑选梁山街道南华社区、梁平消防大队驻地等6个有群众基础的地点建设传承基地。志愿者们定期到基地授课,周围群众可以免费学习,基地平均每年可培养60名传承人。

重庆日报记者 崔曜

原标题:“1+1+6”志愿服务创新非遗传承方式 梁平癞子锣鼓后继有人了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