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巴教村 穿过山城肌理深处的书香
03-20 21:49:17 来源:渝中文旅微信公众号

图片

每一个外地人在第一次进入重庆时,都会被这里的地形所震撼:摩天高楼在嘉陵江和长江沿岸的群山上次第生长,层层叠叠,直入云霄;江面上的桥梁和陆地上的立交桥纵横交错,盘旋而上,令人眩晕却独成一景;李子坝的轻轨穿楼而过,在江面在山边一路飞奔,活力十足……

这是一座建在山上的城市,亦或是说整个城市就是一片山。

山上是城,山下也是城。

图片

当年的重庆城市建筑者们,为了让建筑与城市地形相契合,尽可能因地制宜,让楼宇、商业、交通、生活等等属于城市的一切基础设施分布在山上山下的各个位置,于是,有了上半城下半城。而今天,这却成为重庆8D城市名字的来源。

8D是山城之形,而一座迷人曼妙的城市,必定形神融洽、形神一体。这“神”,便是此地的文化以及微妙繁复的日常生活。

图片

山城步道,当年连接山上和山下的生活通路。领略重庆母城文化,市井生活,步道这是外地游客必去之地。

众多步道中,又数张家花园步道颇具有代表性,市井与书香并存。

巴教村就在这里。图片

拾阶而上

沉入山城肌理

张家花园山城步道系山城第三步道的一部分,因始建于民国时期的张家花园而得名。

山城步道崎岖蜿蜒,如选择由山顶下行,或显匆匆,因此探访山城奥秘,建议你拾阶而上,或许你驻足小憩时,偶然间,便沉入了这座城市深处的肌理。

图片

从地铁二号线大溪沟站出来,你摸索着进入人和街,会很容易发现张家花园山城步道的入口。

步道并不算直,青砖为墙、白灰勾缝,大条石砌成的石梯向上或者下延伸出各种拐角——这是充满了惊喜的拐角,几乎每一次转身,都有各种不同的风景出现在眼前。

图片

这是最典型的重庆生活区,沿着步道两旁,各种居民楼矗立,斑驳的墙壁和楼宇的造型能够让人很清晰地判断出这里老社区的性质。

图片

图片

间或有一个小天桥从步道穿进旁边的居民楼中,沿着步道而建的围墙旁,则偶尔间插着几条暗红色的长椅,供行走在步道上的游人或市民休憩。

重庆肌理中最本土的味道,却带着书香气出现在我们面前。

行行停停,拾着重庆特有的小坡攀沿,走到张家花园隧道口的地方,看到一面浮雕墙扑面而来——巴教村到了

重庆现代教育的起点到了。

图片

图片

走入巴教村

重庆教育高地

所谓巴教村,全称为巴教村教育文化街区,这里即是属于重庆城市肌理最深处的褶皱,又是在整个重庆甚至全国历史上留下深刻铭文的所在,更是整个重庆现当代文脉的起点。

毫不夸张地说,这里是重庆的文胆所在。

图片

从东山坡看巴蜀学校全景这是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开始的荣光和积淀,近百年的时光赋予了这里无论是中国教育史还是中国革命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现巴教村文化街区由张家花园步道下连人和街上达中山二路,涵盖辐射大溪沟街道的张家花园社区、华福巷社区、人和街社区、两路口街道中二路社区以及巴蜀小学等五所学校,怀揣幼儿园、中小学,星罗棋布,纵横交错,书香弥漫。

图片

毫无疑问,这里是重庆教育历史的高地,没有之一

巴蜀小学的文化街、文化墙以及“巴蜀教育文化历史陈列馆”是巴教村绕不过去的核心部分,里面呈现了彼时巴蜀学校的校史,以及在此地发生的历史风云。

张家花园隧道口的浮雕上,雕刻的巴蜀小学思想的奠基人黄炎培先生、巴蜀小学首任校长周勖成先生,以及革命家教育家吴玉章先生、革命烈士江竹筠、著名作家阳翰笙等先辈,便是张家花园山城步道书香气息的奠基者。

图片

图片

图片

战火纷飞  

巴教村的热血和激愤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布《迁都重庆宣言》。随即,重庆成为战时首都,而这开启了重庆文化教育发展的另一条轨道。

步道上,张家花园65号,有一处青砖砌成的院门很惹人注意,门楣上方写着两个繁体字:“棫园”这是巴蜀小学最初所建校产之一。

1938年9月,“文协”也随之迁移来到重庆,租住于巴蜀学校 “棫园”之内,这里便成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所在之地。

逢到“文协”开会,茅盾、老舍、戈宝权、周而复、胡绳、戈茅、郭沫若、张道藩、王平陵、华林、阳翰生、夏衍、冯乃超、何其芳、刘白羽等就会聚集到这里来。

图片

曾经的巴蜀学校校门  

“棫园”的这道门里,进出过着长衫的老舍,穿旗袍的冰心,曾聚集了茅盾、巴金、胡风、朱自清、丁玲、田汉等当时全国文艺界的精英。

彼时,巴蜀小学是全国的文艺中心,是全国抗战宣传活动的中心,它与同在张家花园山城步道上的张家花园孤儿院、中国共产党在重庆地区第一所干部培训学校“中法学校”一起,为抗日战争中激发民族勇气的宣传,甚至是爱国统一战线的建立,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彼时巴教村所在地,不再只是朗朗的读书声,更是满腔的热血和激愤。

图片

如今,这里只留下一道斑驳的老木门供后人驻足怀想。这是历史波涛后的平静。

微信图片_20210320121033.jpg

巴蜀小学 

融入“做”的哲学

张家花园隧道口浮雕墙对面是巴蜀小学,也即当年的“重庆市私立巴蜀小学校”。

这里并不逼窄,文化街、文化墙与“巴蜀教育文化历史陈列馆”将这里围成了一个不大的广场,广场上矗立着不少圆形休息椅,周围有绿树成荫,有鸟语清脆于空中,有书声氤氲于校园中,间或穿插呼朋喊伴的欢声笑语,很难让人想起这里曾经的铁血和对于苦难的抗争。

“巴蜀教育文化历史陈列馆”就在巴蜀小学校门的入口处。

走进去,就走进了历史。

图片

重庆市私立巴蜀小学校 资料图

1932年,原国民政府四川省主席王缵绪先生在重庆市渝中区张家花园建成“重庆市私立巴蜀小学”(1933年更名为“重庆市私立巴蜀学校”),并公开发表了《重庆私立巴蜀小学校宣言》

《宣言》说:创造一个新的学校环境,实验一些新的小学教育。

图片

文化和教育的变革,是彼时中国的主题,也是世界的主旋律。20世纪,哲学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等对当时的教育变革产生巨大影响。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他在中国最著名的学生胡适先生所说,“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便是此思想的体现。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这些西方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传入中国,当时的重庆市私立巴蜀学校,现在的巴蜀小学,便是这一教育思潮的产物。

图片

它得益于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民主建国会创始人黄炎培,在巴蜀学校的创办中,他的“劳工神圣”、“双手万能”、“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育思想,铸就学校灵魂。

成立之初,“做”的哲学就融入了巴蜀学校的骨髓中,而巴蜀学校也因此融入到世界教育变革的激荡中。

图片

书香浸染 

开启重庆现代教育之路

黄炎培在宣言中所强调的教育理念为“头脑是科学的,身手是劳工的”。而围绕这个理念,更是提出了围绕学生的“三重生活”,对学生采取“教养兼施”“手脑并用”的教育原则。

要知道,那尚还是个私塾教育为主体的时代,即便有一些现代教育的萌芽,但大抵也是由国外传教士们发起的学堂。完全由国人提出并践行的现代学校,在那个历史阶段下,虽不是全国唯一,却是寥寥无几。

特别是对于重庆这座内陆码头城市来说,这是具备革命性和颠覆性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由巴教村的巴蜀小学为起点,开启了重庆现代教育。

图片

原巴蜀学校北侧教学楼前有棵大黄桷树,北端是专科教室

底楼为音乐室,二楼是实验室,三楼则作为美术室

图片

巴蜀小学的两位创办者

左:周勖成校长,右:孙伯才教导主任

短短几年间,巴蜀学校成为川东地区小学教育实验中心,更在全四川省乃至全国跻身名校之列。1937年10月,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了解到巴蜀小学的办学成绩,题写“成绩斐然”四个大字表示赞誉。

图片

1932年,周勖成校长在冬湘院门前与应徽教职员合影

右4是周勖成校长

图片

进入教学楼需要经过长桥,后长桥加盖成廊桥

图片

1950年的巴蜀学校教师办公室

如今的巴蜀小学、巴蜀中学、巴蜀幼儿园、人和街小学、42中……以巴教村为核心,这块不大的地方,已然成为重庆基础教育高地。

于市井中,书香漫漫。

图片

红色文化 

“胜利一定是我们的” 

1914年,重庆历史名人馆的慈善家在这里的山城步道上创办了重庆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私立孤儿院。江姐(江竹筠)曾在该私立孤儿院中接受进步思想的影响,走上了革命道路。

图片

巴蜀最早的幼儿园,1938年,小朋友和姚俊毅老师合影

古朴的“中法学校”遗址,则对中国共产党具备重要意义。这里是中国共产党在重庆地区第一所干部培训学校,也是重庆最早的党组织——中国共产党重庆支部的诞生地,是1925年吴玉章先生创立的。

1940年9月29日,周恩来总理在巴蜀学校露天操场作了题为《国际形势与中国抗战》的演讲,这就是著名的《抗战九问》

图片

图片

长廊外的石级通向大道,桥洞上的茅亭东面向操场演讲听众足有3000余人,囊括了军人、工人、商人、学生等社会精英及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士,而周恩来总理就大家关心的国际局势与中国抗战,提出了9个方面的问题和答案,解答了大后方人民群众对于抗战、国共合作、国际形势等方面的困惑。

三个半小时的演讲,最后归于一句话“齐心对付敌人,团结是没有问题的,胜利一定是我们的!”

掷地有声。

图片

教育连接生活

中山二路和人和街之间的岁月

“惟乡土之事,为耳所习闻,日常所见,虽街谈巷论,一山、一水、一木、一石,平时供儿童之嬉戏者,一经指点,皆成学问。其引人入胜之法,无逾此者。”

“人事天产皆足宝爱”,乡土风物,皆是学问之起点,教育与生活并无二致。

步道是游览之地,而由于其原本功能的留存,则让它更是属于生活着的渝中。身处这一条条历史坐标一般的山城步道和巴教村,你能真正感受到属于时光的联缀。

图片

整个巴教村周边的社区环境、生活配套很完善。沿着步道有幼儿园、养老院,有菜市、卤菜店,甚至还有在外面很难看到的弹棉花的、开锁的……居民安详,不急不躁,一副知足常乐的样子,步履缓慢,内心从容。

对游客来说,这些只是一条条道路,是重庆8D之外形。但对这里的居民来说,是生活之所,学习之地,是一辈子,是精神寄托所在。

图片

有人将山城步道看做渝中的底片,是重庆母城文化的缩影,而对这张家花园步道,他们说,在这步道上,能够看到倔强、努力、奋进、烟火。

以及巴教村的书香氤氲。

原标题:巴教村 穿过山城肌理深处的书香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