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近300人次志愿者伸出援手 嘉陵江畔的这家受淹博物馆近日恢复开馆
08-28 22:25:18 来源: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消息,8天前,洪水涌进重庆市巴渝名匾文化艺术博物馆6000平米的展厅,之后,洪水退去,留下近30厘米深的淤泥,四处一片狼藉。8天之后的8月28日,重庆日报记者再次来到这家博物馆,发现一张张受淹的匾额已被清理干净,展厅已经没有淤泥“踪影”。馆长刘光瑞说:“这多亏有了志愿者帮忙。”

(5127087)-20200828212629.jpg

▲8月28日,逐渐恢复“元气”的重庆市巴渝名匾文化艺术博物馆。 记者 赵迎昭 摄

巴渝名匾文化艺术博物馆位于渝中区化龙桥街道,收藏了3000多块珍贵匾额,是一家民间博物馆。此次洪峰过境,造成紧邻嘉陵江畔的它“元气”大伤,超100张匾额不同程度受损,其中超半数因洪水浸泡变形走样。

“洪峰来临前,街道协调城管队员、联系武警战士转移藏品。”刘光瑞说,但仍有一些来不及转移的藏品被洪水淹没。洪峰过境前后,市文化旅游委、渝中区相关部门前来帮助抗洪和重建,还有多支志愿者团队主动前来支援,“真没想到,一座民间博物馆能牵动这么多人的心。”

(5127084)-20200828212634.jpg

▲8月28日,重庆市巴渝名匾文化艺术博物馆,展厅内已经没有淤泥的“踪影”。 记者 赵迎昭 摄

据不完全统计,8月21日至28日,包括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总队在内的多个志愿服务组织的志愿者,以及热心市民等近300人次前来协助馆方工作人员清淤、消杀、整理和清洗藏品。其中,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总队连续多天组织志愿者来馆服务,让刘光瑞很是感动。

28日上午,记者来到博物馆时,看到6位文保志愿者正在接力还原藏品位置。两位志愿者站在两米多高的戏楼上,将木构件递给下面站在木板凳上的志愿者。之后,站在地面上的志愿者接下“最后一棒”,将藏品放在指定位置。

(5127082)-20200828212638.jpg

▲8月28日,重庆市巴渝名匾文化艺术博物馆,馆长正在为志愿者讲述匾额文化。 记者 赵迎昭 摄

“接藏品时,我的手一直打哆嗦,实在是有些重。”文保志愿者刘渝今年51岁,因为长得很慈祥,被朋友尊称“太后”。“太后”为啥要干又脏又累的力气活?这位有着十几年党龄的志愿者笑着反问:“重庆是我家,家里受灾,出力干活不是应该的吗?”

古小蓉等文保志愿者还用水清洗木构件,清洗以后再擦干净。“用水清洗匾额、木构件属无奈之举。”刘光瑞说,匾额本来已经在水中浸泡了20多个小时,用水清洗会加重木制藏品的受损程度,但洪水退去后,大量泥沙残留在匾额上,在人手、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只能用水让其变得干净。为了除去木构件和匾额的湿气,博物馆内还打开了门窗和电扇。

(5127083)-20200828212643.jpg

▲8月28日,重庆市巴渝名匾文化艺术博物馆,志愿者正在清洗藏品。 记者 赵迎昭 摄

一些文保志愿者还带来朋友、家人、同事前来服务。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刘光瑞此前与这些志愿者并不相识。博物馆为何能吸引这些“陌生人”前来服务呢?

刘光瑞说,近年,越来越多市民意识到博物馆是提供精神食粮的地方,也认识到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博物馆这么有凝聚力,说明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人心也在进步,人们更加热爱传统文化了。”

(5127086)-20200828212648.jpg

▲8月28日,重庆市巴渝名匾文化艺术博物馆,志愿者在接力转移藏品。 记者 赵迎昭 摄

“接下来,我们还要布置藏品,争取在下周内,让博物馆恢复开馆。”刘光瑞说,部分受潮变形的匾额,除了需要除湿机等专业设备,还需要修复人员进行修复,但博物馆资金有限,需要社会力量支持,让受损匾额恢复“健康”。

原标题:近300人次志愿者伸出援手 嘉陵江畔的这家受淹博物馆近日恢复开馆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