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庆珍档 | 鱼嘴老街 老建筑的巴渝韵味
10-03 07:30:31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卷洞桥。

禹王庙。

普渡寺里的石刻。

鱼嘴镇是位于江北区长江边的一个小镇,近年来,渝怀铁路、渝涪高速公路、外环高速路、唐复公路在这里交汇通过,鱼(嘴)复(盛)工业园区、鱼嘴福居公租房住宅区的建设,让鱼嘴进入了更多都市人的视野。

这个在清朝初年置场,中期设镇的水码头,还保留了一段较为完整的老街,以及普渡寺、禹王庙、周家大院等文物古迹。

上周,老炼再次来到鱼嘴,寻访还残存的部分老街建筑。

老街巷

鱼嘴原是长江边上的一个水码头,因当地一沱湾形如大鱼之嘴而得名。清代乾隆25年(1760年)鱼嘴沱设场,道光24年(1844年)升场为镇。过往木船,入夜多在此停靠,天明启航。同时,附近乡镇客商货物也在此转口出入长江。

资料显示,鱼嘴老街由一主三岔组成。主街由新市场至卷洞桥,街宽约7米;三条岔街即石板街、半边街和场后背街。

10年前,老炼曾去过鱼嘴。当时,老街还算热闹,各种茶馆饭铺,还在开门运营。10年后再次寻访,老街已今非昔比,原来靠河边的主街已经拆除,只留下靠山坡一边的几条小街与短巷,大约就是资料中所说的背街吧。从门牌上看,有文化路、红卫路及东风路的一部分。

老街异常安静,很多老房子已人去楼空,但一些老的建筑格局还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的繁华景象。被列为江北区文物保护单位的周家大院,虽然房屋已破烂不堪,但文物牌旁边的石朝门依旧挺立着。穿过石朝门是一条大路,上方是一坡长长的石梯坎,下方通往文化路与东风路的街口。文化路是一条斜街,两边的老房子大多已无人居住,但当年临街的店铺却得以保留,一间不大的老茶馆里,还有几个茶客在喝茶聊天。被列为了江北区文物保护点的药王庙,如一个迟暮的美人,伫立在茂密的灌木丛中。

东风路194号-196号民居的封火墙,还保留了巴渝老建筑的独特韵味,旁边的一家老理发店还在营业,极具年代感的家具与老镜子,营造出让人怀旧的场景。红卫路34号-36号的民居院落,原汁原味的保留了巴渝场镇民居前点后院的精致格局……红卫路应该是原来的背街,几处幽深的院落还散布在小街的两边。在一个院落的门前,一丛茂密的九重葛如一道绯红的瀑布从天而泻。

卷洞桥

文化路与东风路的交汇处,有一条通往镇边小溪的石板路。沿着这条有些荒芜的石板路前行不远,就是卷洞桥。

据当地老人讲,很早的时候,小溪上有一座木桥。一位姓黄的书生赴考路过此桥,将木桥踩断,深感不吉,送行的妻子机智地说:“踩断木桥换石桥,脱去兰衫换紫袍。”书生听后,转忧为喜,后来中举,便出资修建了一座单孔石桥。

这只是一个传说。资料显示:卷洞桥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上世纪六十年代已有些破旧。考虑到这里是通往附近龙胆与石萍乡的要道,当时的江北县于1966年拨款4664元,进行了重新整修,更名为东风桥。

又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地的老人还是习惯叫它卷洞桥。站在桥头,当年的古道清晰可辨,一棵遮天蔽日的黄葛树屹立桥头,构成了一幅极富诗意的画面。

上丰都

除周家大院,鱼嘴还有两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老街上的禹王庙和后山上的普渡寺。

清代末年,作为长江岸边水陆重镇的鱼嘴,不但街市繁华,各种庙宇也林立其间。据当地老人讲,老街上原有五座较大的庙宇——张王庙、禹王庙、岳王庙、佛祖庙和万寿宫,它们被民间称为“上丰都”。

建于清代的禹王庙,抗战期间曾作为中山女子中学的办学场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一直被粮站使用而得以保存。在现场,老炼没有见到传说中的铜钟、锡匾、黄荆梁、峡石栏栅等镇殿四宝,但宏大的建筑体量以及庙门门额上的精美石刻,还是显示出它曾经的气派。普渡寺位于鱼嘴镇的制高点上,寺庙分两进,里面供奉着佛道儒众多神像。而老炼最感兴趣的,是佛龛石基座上的那些石刻纹饰,它们古意盎然。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李炼 摄影报道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