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富 > 正文
金融科技时代的普惠金融发展方向和策略探讨
09-12 19:09:26 来源:当代金融传媒

近年来,我国普惠金融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在国家高度重视金融精准扶贫和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政策背景下,向农民和小微企业这两大弱势群体的普惠金融服务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但普惠金融在实践中面临的主要难题仍然存在,制约普惠金融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愈益显现,普惠金融发展迫切需要突破瓶颈。当前金融科技的迅猛崛起为普惠金融突破发展瓶颈提供了重要契机和技术支撑,将成为未来普惠金融大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普惠金融的主要难题和痛点

普惠金融的理论基础是金融排斥理论和长尾理论。根据金融排斥理论,传统金融业依据利润最大化、风险最小化原则选择服务对象,会天然地将部分人群排除在金融服务范围之外,这些被排斥在外的人群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呈现出多样性,如妇女、老人、残疾人、农民和小微企业都是比较典型的被排斥对象。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服务时,一般都是根据“二八定律”来确定重点服务对象,即主要把服务对象集中在能够提供80%利润贡献的20%的少数高端客群。然而随着金融业竞争的剧烈化,“二八定律”支配下的市场蛋糕已经分配殆尽,金融机构拓展业务空间、增加利润来源需要开辟新的领域。在“长尾理论”下,“长尾客群”尽管不如高端客群拥有较多优质资产,但其庞大的客群数量完全可以弥补低利润带来的不足,低利润的规模优势成为吸引金融机构的重要亮点,开发“长尾客群”成为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的内在动力。

面对“长尾客群”,金融机构在提供普惠金融时面临的主要难题是信息不对称,主要痛点是商业可持续性较差。以农户为例,在小农经济下,农户家庭生产经营的规模有限,能够提供的有效抵质押物缺乏,能够提供的抵押物往往是农畜产品等生物性动产,其面临的市场风险难以得到有效管控,金融机构评估农户资产质量、信用水平、经营业绩都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和现实困难。以小微企业为例,普遍存在经营管理的不规范性、财务账目的不透明性和有效抵质押物缺乏,其企业生存周期普遍较短,平均寿命在3年左右,成立3年后的小微企业持续正常经营的约占三分之一,大量小微企业表现出忽生忽死、忽存忽亡的现象。面对如农户和小微企业这样的客群,金融机构面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可想而知,道德风险带来的损失对商业可持续性的伤害程度不可忽视。进而也导致信息不对称和商业可持续性难以保证成为长期以来制约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发展,2015年国务院专门印发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各地配套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普惠金融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在支持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和小微企业获取基本金融服务方面成效显著。总结实践中各地政府推出的普惠金融支持措施,主要还是针对金融机构面临的信息不对称和商业可持续性难以保证的难题。措施可分为三类:一是通过财政贴息、政策性担保等政府增信来提高农户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获取资格,降低农户和小微企业的金融获取成本;二是开展诸如信用乡、信用村、信用户“三信”评定、诚信企业行等征信体系、信息平台的建设,提高金融机构的信息获取能力,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三是通过税收优惠、奖励等方式来弥补金融机构的商业可持续性,提高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的积极性。

然而,普惠金融中的信息不对称和商业可持续性问题尽管程度有所缓解但仍然存在,且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普惠金融更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如在金融扶贫领域,基于免抵押、免担保、财政全额贴息的精准扶贫贷款,其发放的对象主要集中在贫困户,发放对象数量庞大,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金融机构在发放条件审核上难以做到精准,在贷款管理过程中难以有效跟进,在贷款回收时往往又面临较高的风险损失,客观上造成了扶贫贷款领域风险较多。再如农业政策性保险,尽管有政府财政的保费补贴,但由于小农经济面临的市场风险大、抗风险能力弱、农业经济业态难以有效评估收成和损益,农业政策性保险的保费赔付率相对较高,往往突破100%,保险公司的商业可持续性难以保证。至于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也是面临同样的问题,如中国人民银行易刚行长(2018)提到,我国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为2.75%,比大型企业高1.7个百分点,单户授信500万以下贷款不良率更高,金融机构获得的收益较难完全覆盖风险。

金融科技发展的内在逻辑

金融科技(FinTech)是金融(Finance)和科技(Technology)的合成,金融科技顾名思义就是指科技在金融领域的研发应用。金融科技的本质是金融,核心是新兴技术,目的是服务,显著特征是科技创新金融发展。目前来看,金融科技的核心技术主要是大数据(Big Data)、区块链(Block Chian)、云计算(Cloud Computing)、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以及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和混合现实(Mix Reality,MR)等最新技术,合作模式主要是传统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新兴金融服务商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发展方向是大众化、体验化、数字化、区块链化和智能化。

科技进步自有其内在逻辑。人类社会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科技进步史,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再到工业时代,科技进步始终存在,尤其是自18世纪70年代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目前正处于第四次数字化、智能化工业革命进程中。科技进步的速度不断加快,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广泛而深入。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全行业的,自然包括金融业。金融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科技进步的支撑,但近年来金融科技的迅猛崛起却是一个新现象。这背后有着深刻而复杂的推动因素。简单说,从科技进步自身来看,随着移动通讯3G、4G的迅速推广和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5G也已进入商业试用阶段),金融科技深入千家万户、覆盖“长尾客群”的物质基础条件得到了较好满足。从金融业自身来看,传统金融呈现出相对供给过剩、创新乏力,高端客群金融供给饱和、“长尾客群”金融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利润拓展空间缩小,风险管控压力难度增加等问题,迫切需要借助更新技术来实现发展瓶颈的突破。可以说金融科技在近些年的迅猛崛起是应运而生的,天时地利人和等多方面条件都已具备。

不同于美国、英国等发达经济体金融科技内在驱动的发展路径,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路径具有一定特殊性,这就是我国是在传统金融业商业银行一家独大的背景下,先有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然后直接步入金融科技时代。这是由于,一方面我国传统金融业格局以大型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为主体,大型金融机构因其市场占有率高而天然缺乏创新动力,新金融业态的开拓创新只可能由像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为代表的新兴金融服务商来实现;另一方面,我国技术研发水平在全球并不处于领先地位,许多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技术突破难度较大,从而只可能从核心技术要求较低、业务模式较传统金融更具成本优势的互联网金融起步。从互联网金融到金融科技的发展模式,一方面促使我国金融业不断创新新业态,可以以较快速度赶上乃至超越发达经济体的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也使得发展过程中的“野蛮生长”、风险聚积问题层出不穷,给金融监管和金融稳定带来巨大压力。

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的支撑优势

从金融科技发展的内在逻辑可以看出,一方面金融科技的核心技术进步有着其内在的演进规律,另一方面金融科技的技术研发应用也是在金融服务创新需求的驱动下进行的,表现出需求提供供给创新的内在动力、供给创新引领新需求的发展方向的显著特点。深入分析金融科技核心技术的特点和优势,把握其发展演进的内在规律,可以看出当前主要金融科技核心技术对普惠金融的支撑优势主要体现在可以有效破解普惠金融的信息不对称和商业可持续性难题。


大数据技术可以对数据体量大、价值密度低、来源广泛、特征多样性强、数据增长速度快的数据样本库进行有效描述、分析和预测。利用大数据技术有助于解决普惠金融信息不对称问题中面临的传统数据样本少、有效分析方法欠缺的难题,提升数据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区块链技术具有不可篡改、去中心化、点对点交易的特征,有利于解决金融中的信任问题,从而对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具有极大帮助,并且以其分散化的分布方式降低信息管理成本,提升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云计算技术的一大优势是将原先只能由终端来进行的数据分析、存储功能上传至云端(公有云或私有云),降低终端载荷和成本,提升数据处理能力,对金融机构提升信息处理能力和商业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人工智能技术主要是“两大学习技术、三大决定因素、四个组成部分”(两大学习技术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三大决定因素指大数据、计算和算法,四个重要组成部分指认知、预测、决策和集成解决方案),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核心在于更好的风险控制,有效降低传统风控中的人为风险因素,对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防控具有很高应用前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技术旨在让金融消费者获得沉浸式服务体验,对老人、农民等现代金融知识素养较低人群获取基本金融服务具有极大便利性,有助于在提升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性的同时拓宽服务覆盖面。

融合金融科技的普惠金融发展方向和策略

融合金融科技的普惠金融发展应当秉持更加开放、更多创新和更好共享的理念,着力在提升普惠金融的广度、深度和效率上下功夫,瞄准长尾客群的真实有效金融需求进行产品服务创新,打造数字化、智慧型普惠金融新格局。

聚焦“三农”和小微企业痛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就“三农”而言,其金融需求的痛点在于基本信贷、保险的满足和支付便利;就小微企业而言,其金融需求的痛点在于发展过程中的持续融资支持和低融资成本。鉴于“三农”和小微企业往往难以达到传统金融服务要求的资格条件,金融机构可以利用金融科技来研发抵质押条件、担保条件等资质条件要求更加宽松的产品和服务,利用金融科技来提升金融服务过程中的风控管理水平,从而提升普惠金融的服务质量。针对农民等科技知识和金融知识素养较低人群,着力研发生物识别、人工智能技术含量高、操作便易、理解度简单的贷、存、汇、支、保等金融服务产品。

大力发展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去中心化和分布式特征,使其对有效提升供应链金融的管理水平和风控水平具有显著优势。融合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将是有效对接和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化、物流规模化和小微企业集群化发展的有效金融服务模式。如在特色农业产业化方面,依托龙头核心企业的数据服务和增信支持,构造全产业链区块链供应链平台,将能为分散在其上下游的大量专业合作社、农户提供包括融资、支付等在内的金融服务;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方面,通过供应链核心企业的数据服务和增信支持,发挥“以大带小、以大帮小”的区块链供应链金融优势,将能为分散在核心企业周围的广大小微企业提供较低成本的持续融资支持,促进小微企业集群化、抱团式发展。

大力支持中小金融机构金融科技研发应用。由于发展定位的不同和市场格局的限制,在拓展普惠金融业务方面中小金融机构较大型金融机构具有更强的内在动力,如农信社、城商行等的业务分布就更多集中于“三农”和中小企业。但受自身资产规模和研发能力的限制,中小金融机构在金融科技研发应用方面具有劣势,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需要政府部门、监管部门在人才保障、技术帮助、财税优惠、监管政策倾斜等方面给予中小金融机构以支持,提升中小金融机构对融合金融科技的普惠金融的供给能力。中小金融机构研发金融科技,应当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加强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如成立联合实验室,借外部科研力量来弥补自身研发能力的不足,二是加强自身科研人才的引进培养和研发能力的提升,通过“二次开发”的方式来消化吸收并逐步提升自身研发能力,最终实现自身研发能力的基本自足。

充分发挥新兴金融服务商的作用。在互联网金融时代,新兴金融服务商还只是传统金融业的有益补充,但在金融科技时代,新兴金融服务商将在金融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成为金融业的重要主体。新兴金融服务商往往具有轻资产、包袱小、研发能力强、创新动力强、竞争意识强的特点,其发展战略也往往聚焦于获取“长尾客群”,是普惠金融的重要金融供给方。充分发挥新兴金融服务商在普惠金融供给中的作用,将能有效弥补传统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供给中的不足。如阿里巴巴的网商银行和腾讯的微众银行,其信贷产品主要面向具有小额信贷需求的“草根阶层”和小微企业,信贷额度设置也较低,利用互联网进行营销,自身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是具有很高市场竞争力的普惠金融产品。支付宝和腾讯金融(含微信支付)2018年4季度占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的份额分别是53.78%和38.87%,合计92.65%,二者在当前我国移动支付领域具有绝对优势地位,应当继续大力支持其向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发展,弥补银行传统物理网点缺乏带来的基本金融供给不足。

利用监管科技提升普惠金融管理水平。一方面,金融的核心是风控,普惠金融的良性发展有赖于普惠金融产品的安全性和低风险性,有效的金融监管是普惠金融发展的必要条件。金融科技的发展使得金融风险的隐蔽性、传染性和系统性大幅上升,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更大挑战。为有效应对金融科技带来的风险,迫切需要把金融科技应用到监管中来,用监管科技(RegTech)来管理金融科技。另一方面,普惠金融的大发展也需要一个相对适宜和宽松的监管环境,要求金融监管对普惠金融的创新具有鉴别力和容忍度,在这方面由英国起源的监管沙盒模式值得借鉴,监管沙盒(Regulation Sandbox)在设定准入条件后允许金融科技创新适度试错,从而为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空间,且能有效防止创新失败所带来的风险向外的传染。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