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庆珍档丨范成大两过封门铺,留下诗作表心境
08-29 12:11:42 来源:重庆日报


保城寨遗址在阳光下古风犹存。     向晓秋 摄

范成大曾两次经过的封门铺遗址如今已荒草丛生。

垫江县地处四川盆地东部,上接巴渝之雄,下引夔巫之胜,蜀中陆路,此为锁钥。

据清光绪《垫江县志》介绍,垫江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活动的遗迹,春秋时属巴国,秦时属巴郡,汉至晋为巴郡临江县地。自西魏恭帝二年(555年)建县至今,已有1462年历史,因此垫江被称为“千年古县”。

一个如此满载历史的千年古县,有多少文人墨客曾为之抒怀言情呢?

垫江县诗词楹联学会会长梁欢表示,有关垫江的古诗约有百余首,具体数目尚在搜集整理中。民间传说最早的诗文为唐代的李白、白居易所写,但有史料记载的最早诗歌是宋代诗人范成大所作的《垫江县》。

近日,为揭开千年古县诗歌的神秘面纱,记者沿着古代名士的足迹探寻古诗中的垫江。

相传李白曾赋诗石牛滩,白居易写下《花非花》

“垫江砚台镇万胜桥附近有片石牛滩,原有两头石牛和一块诗碑,相传诗碑上的诗是李白所作。”梁欢告诉记者,三峡蓄水后,河水水位抬升,河边的石牛连同诗碑一起被淹没了。

所幸的是,垫江县已故书法家、诗人陈懋璋的文章中记载了这块诗碑上的诗歌内容:“怪石崔嵬好似牛,江边独立几千秋。风吹遍体无毛动,雨打浑身有汗流。嫩草平铺难入腑,长鞭任打不回头。而今鼻上无绳系,天地为栏夜不收。”

李白曾有一首吟诵故里的《吟石牛》:“此地巍巍活像牛,埋藏是地数千秋。风吹遍体无毛动,雨滴浑身似汗牛。芳草齐眉弗如口,牧童扳角不回头。自来鼻上无绳索,天地为栏夜不收。”

“对比两首诗歌,我们不难发现二者有不少相似之处。据此,说石牛滩的碑诗是李白所作并非毫无根据。只是目前缺乏可考的史料来证明该碑诗出自李白之手。”梁欢说。

如今享“牡丹故里”美名的垫江,据说也曾吸引文豪白居易为满山的牡丹作诗。

相传,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时,曾有一回游历垫江,见横跨垫江的明月山中有丛丛牡丹花,在山雾中若隐若现,顿时诗兴大发,于通集村十八岭处吟下千古名诗《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虽然暂时无从考证《花非花》是白居易在垫江所写,但白居易当年确实旅泊过垫江,并在西山白龙洞题写过“龙王洞”三字,署款“香山白居易”。

清光绪《垫江县志》中的《新建龙王庙记》载有此事:“出大有门十余里,入西山,山有石窟而深……额题‘龙王洞’三字,为白太傅手迹。”

此外,清代李丹生也作诗《龙王古洞》,吟咏白居易题字龙王洞的轶事:“闻说龙王古洞幽,当年祷雨立能酬……香山石额题三字,捧作骊珠不可求。”诗中的“香山”指的正是白居易“香山居士”的名号。

范成大两过封门铺,留下诗作表心境

在垫江、长寿、四川邻水三地交界处,因两座高山对峙,形成一道天然“门”,这被当地人称为“封门铺”。

当地老人说,在古代,封门铺是三地交汇的一个重要商贸集散地,民国时期该地仍然客栈商肆云集。

“作为重要的驿站,不少古代诗人曾停驻于此,留下传世名篇。”梁欢说。

南宋诗人范成大曾路经封门铺,写下古诗《垫江县》,该诗是现存史料中记载的第一首描写垫江的诗歌:“青泥没髁仆频惊,黄涨平桥马不行。旧雨云招新雨至,高田水入下田鸣。百年心事终怀土,一日身谋且望晴。休入忠州争米市,暝鸦同宿垫江城。”

为了寻觅封门铺,记者绕垫江城西南约16公里的山路,蜿蜒而上,几间屋舍隐没于满山郁郁葱葱之中。在山野古道两座山的垭口之间,记者终于来到封门铺,一块古代遗存的“长垫邻三县界碑”出现在面前。

封门铺界碑四周,至今还保留着从宋代到民国年间的摩崖石刻群20余方。

“范成大当时就是路过此地,写下了《垫江县》。”梁欢指着脚下的青石说,范成大任四川制置使期间,于乾道六年(1170年)作为使节到金国去谈判,途径垫江封门铺时,他忧心国难当头,心情郁闷。

当时的金朝首都是汴京(今河南开封),从成都至汴京,垫江、忠州是陆路的必经之地。从《垫江县》透露的信息来看,该诗大约作于8月前后的入秋季节,全诗表达了诗人忠诚大宋王朝、心系统一大业的情怀。

范成大第二次过垫江,是宋金谈判成功后,国家获得暂时的和平之时。再次路过封门铺,诗人心境明显开阔许多,复作一首《过垫江》表达他内心的喜悦之情:“如今只忆雪溪句,乘兴而来尽兴还。”

此外,南宋词人李曾伯也在封门铺留下《入蜀垫江道间二首》,其中一首以“驿路交游熟,江山契分生。故人梅扑面,薄倖柳忘情”的诗句,再现了当时驿站的车水马龙之景。

古寨护城40载,后变文人吟诗地

垫江还有一处诗歌传承之地——保合寨,也叫保城寨。这里曾有一座古刹,当地人称保和寺、宝和寺。

宝和寺始建于明代,初名太和寺。近日,记者站在垫江县城西门、北门,都还能够清晰地望见宝和寺寨墙的轮廓。

据民国《垫江县志》载,清咸丰十年(1858年),垫江知县德荫为避农民起义倡修寨堡,赶走宝和寺里的和尚,在宝和寺四周筑墙,并建东西南三座城门,添修了观敌楼、炮台,取名为“保城寨”,与县城东北两门形成犄角。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垫江知县谢必铿为褒扬保城寨保城四十年无兵灾之功,于寨南门上书题刻“崇城保障”四字,留存至今。

从那时起,县内文人墨客就常在宝和寺聚首,吟诗作对。清代邑人李默有写下《春日偕友人登宝和寺》:“朋串偶相约,莺花到上方。幽篁留宿雨,古柏挂斜阳。无计逃尘界,同心谒梵王。老僧谈贝叶,风散落英香。”诗文描写了诗人与好友春日交友礼佛的悠然。

清代著名教育家、文学家李惺也在此作诗《同误生兄虎山晚眺读书宝和寺》:“萧寺西头石一卷,两人斜坐夕阳边。平桥晚涨双溪水,绕郭晴飞万灶烟……”该诗描写了两位亲友坐在宝和寺看夕阳的美好景象,同时表达了诗人求知若渴、希望大展才能的愿望。

如今的保城寨,已被改建为垫江县崇城小学的一部分,宝和寺已经消失在岁月的烟云中。开学在即,校园里又将传出诵读古诗的童声。古老的城墙颓圮沧桑,一株株嫩绿的枝芽却从城墙缝隙中伸出,就仿佛垫江悠久的历史文脉,不断融入下一代人的血液中,成为滋养后世的精神家园。

重庆日报记者 杨晨 实习生 王昭熙 孙利东

原标题:驿路交游熟 千年一古县 —— 探寻古诗中的垫江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