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漂亮!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年底完工
12-15 10:24:56 来源: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

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消息,这里,有距今约204万年的巫山龙骨坡遗址,有闻名于世的大足石刻,有以“红色三岩”为代表的革命遗址……三峡出土文物印证了重庆3000多年历史文脉,革命文物基本涵盖了旧民主主义革命以来的各个历史阶段,抗战文物成为重庆最富价值、最具代表性的资源之一。25908处不可移动文物,1482489件可移动文物,为把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长期以来,重庆文博人在平凡的岗位上砥砺奋进,努力探索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2020年12月9日至12日,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文物保护看基层”(重庆)主题宣传活动在重庆开展,中央媒体记者赴重庆多处文博单位实地采访,聆听重庆文物事业发展足音,感受重庆基层文物工作者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澎湃心声。

让红色文物活起来

12月9日晚,由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精心打造的“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时代新人——红岩革命故事展演”在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巴南校区举行,两千余名师生共同观看展演,上了一堂形式新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场气氛热烈,不时响起阵阵掌声,大学生们身临其境,被革命志士高尚的人格深深感染。

图片

红岩革命故事展演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朱军介绍,为加强红岩革命文物改革工作,该馆不仅推动“文物+教育”“文物+旅游”“文物+产业”融合发展,还强化社教功能,打造了一批有特色、有内涵、覆盖面广的宣教品牌。

重庆是一块英雄的土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全市现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423处,革命纪念馆达27家。近年来,重庆致力于把革命文物保护好,利用好,把革命传统弘扬好。以红岩革命文物旧址为重点,统筹整合红岩村、曾家岩、虎头岩“红色三岩”,红岩文化公园首期项目建设全面启动,完成桂园保护提升,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渣滓洞、戴公祠等红岩革命文物旧址群保护修缮项目进度过半。以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为重点,完成聂荣臻故居、刘伯承故居、赵世炎故居、杨闇公杨尚昆故里、南腰界红三军司令部旧址、红三十三军指挥部旧址等重点革命旧址保护展示项目200余个。实施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品质提升工程,推进歌乐山片区周边环境整治。成立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为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出台《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实施方案》,启动重庆红军长征纪念馆选址和规划方案研究。联合四川、陕西推进川陕片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合作……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推进红岩革命文物保护传承工程,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统筹保护展示,强化革命化挖掘阐释和传播传承。”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文物局)革命文物处处长周大庆表示,重庆将围绕保护好、打造好“红色三岩”,推进红岩文化公园建设,实施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等一批红岩革命文物本体修缮保护项目,推进红岩革命纪念馆配套设施扩建、新建重庆谈判纪念馆、开放《新华日报》历史陈列馆、建设红岩干部学院和红岩研究院“三馆两院”项目。推进湘鄂川黔、川陕、长征片区重庆革命旧址的资源整合、统筹规划、整体保护和展示利用,加快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统筹利用革命旧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英雄烈士纪念设施、博物馆等资源,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联合四川、陕西共建共享革命文物资源数据,共同推进川陕苏区红军文化公园建设。

石窟寺:形成全方位保护格局

在大足石刻宝顶山大佛湾,大佛湾水害治理工程(二期)正在进行。2015年8月一期工程启动,对卧佛造像进行了全身体检和修复,治水效果显著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二期工程于2019年11月开始实施,施工区域主要为大佛湾南岸及北岸区域,目前孔雀明王龛、释迦降生龛等区域的水害治理已经初见成效。“工程将用4年左右的时间,形成一个完整的、截排结合的立体水害治理体系”,大足石刻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燕学峰说。

图片

大足石刻宝顶山大佛湾水害治理方案现场咨询会

重庆石窟寺具有时代跨度长、艺术价值高、规模宏大等特点。据统计,现有石窟寺917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49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746处。大足石刻作为川渝石窟寺的典型代表,是重庆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

2017年6月1日,《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条例》开始施行,这是重庆首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地方性法规。2016年,编制《川渝石窟保护与利用重大工程规划》。2008年以来,累计投入石窟寺保护经费4.73亿元,先后实施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合川涞滩二佛寺摩崖造像本体保护工程、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修缮保护工程等一批重点工程。重点抓好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保护利用,注重系统性保护,对大足石刻先后实施岩体加固、水害治理、数字保护、监测预警、环境整治等30余项文物保护项目,从文本体保护、彩绘修复、危岩加固、水害治理到三维数字化、监测系统建设,基本形成全方位保护格局。

重庆在“十四五”期间,将以大足石刻为主的川渝石窟寺及石刻保护列入全市文物保护重点工程,全面加强以大足石刻为重点的石窟寺保护。编制重庆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责任分工和时序安排,整合全市力量。将实施大足石刻宝顶山卧佛小佛湾、南岸区弹子石大佛、潼南千佛寺、江津石门大佛等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启动实施大足石刻中小石窟保护示范项目,探索中小石窟寺保护管理新模式。

重要考古成果层出不穷

“老鼓楼衙署遗址公园项目将进入启动施工阶段,力争2022年底建成开放”。在重庆中心区的老鼓楼衙署遗址现场,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大遗址保护中心主任袁东山介绍,老鼓楼衙署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历时3年,入选“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它作为四川制置司衙署治所,是南宋时期川渝地区抗蒙战争的指挥中心,和当时的钓鱼城、白帝城、成都云顶山城等共同组成了山城防御体系。“遗址公园建成后,将成为兼具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

图片

老鼓楼衙署遗址

近年来,重庆市考古工作创新“一体化保护”理念,逐步构建起“五位一体”体系,形成一条从考古发掘、现场保护、室内修复、保管陈列和考古遗址保护规划设计、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示推广上下贯通的一体化、全流程保护链。国家主动考古、后续三峡文物保护、基本建设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等重点工作顺利实施。

近五年来,重庆完成考古项目391项,重要考古成果层出不穷。合川钓鱼城范家堰遗址考古发掘荣获“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江津石佛寺遗址获“2019年度中国社科院六大考古发现”。合川钓鱼城、涪陵白鹤梁进入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钓鱼城遗址入选国家150处大遗址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十三五”期间,重庆结合三峡后续重大项目、国家文物保护等政策,全面提速大遗址保护、展示、利用工作。规划投入资金14亿元,启动实施钓鱼城遗址、老鼓楼遗址、巫山龙骨坡遗址、奉节白帝城遗址、万州天生城遗址等9个大遗址重点保护项目。完成投资1亿元,重点实施钓鱼城遗址范家堰衙署遗址等24个项目,大力推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全面、真实、系统地展示钓鱼城遗址突出普遍价值,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博物馆体系不断完善

科技助力文物保护

“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将于今年底完成施工,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投入使用”。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该馆文物保护与考古部主任袁泉展示着效果图向记者介绍,在重庆建设的国家首个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坐落于南岸区南坪片区,主要用于科学研究、文物保管、保护及修复、分析鉴别、教育培训及展示、文物保护装备研发等,它的建成将满足三峡后续出土文物保护修复的迫切需要,明显提升重庆文物修复的基础设施条件。

图片

三峡文物保护基地效果图

三峡博物馆以科技助力文物保护为核心,以推动文物活起来为重点推进各项工作。馆藏文物有害生物控制研究基地获批国家文物局第七批重点科研基地,着力开展基础研究到应用技术研究的转化,努力构建全面的馆藏文物有害生物防治体系。三峡博物馆的智慧化建设也是可圈可点。近年来陆续完成馆藏老照片、馆藏古籍、三峡文物抢救保护工程档案、馆藏家谱数字化、业务档案数字化。依托“三峡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全面提升智慧化管理、服务和展示水平,为观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白鹤梁水下博物馆VR项目,老地图·老重庆 MR体验,多媒体互动展示魔墙——智慧管理平台构建智慧化的公众服务系统,实现精准、智能、多源、互动的模式,结合三维扫描、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虚拟全景技术、互动魔墙展示、LED大屏传播、数字沙盘等技术手段,大幅度提升展览展示效果。

据介绍,重庆的智慧博物馆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红村网云数据平台建设、大足石刻数字展示与智慧旅游服务系统等5个项目纳入国家文物局“互联网+中华文明”示范项目库。投资近4000万元建成的三峡数字博物馆,入选《2018中国智慧博物馆蓝皮书》实践案例。

近年来,重庆不断优化博物馆布局,基本形成了以央地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为龙头、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和行业博物馆为骨干、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主体多元、结构优化、层级合理的博物馆体系,历史、革命、抗战、工业、自然五大博物馆群基本形成。截至2020年12月,重庆共有登记备案博物馆105家,比“十二五”末增加24家,其中国有博物馆81家、非国有博物馆24家。全市39个区县博物馆覆盖率89.7%,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全市区县公共博物馆覆盖率达到100%。

文物保护全社会参与

在重庆,有一支在全国都颇有名气的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总队。2011年4月,一群热爱重庆、对本土文化及文物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在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专委会支持、重庆市文物局引领下以志愿公益服务方式成立起这支民间志愿者队伍,他们曾荣获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第九届“薪火相传——讲好中国文物故事杰出团队”。

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总队总干事及发起人之一吴元兵介绍了他们开展的文物认养(巡查)志愿服务。项目发起源于重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市不可移动文物点多而散,很难及时地掌握每个文物点的情况。鉴于此,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发起了“文物认养”项目,新注册志愿者通过培训成为一名志愿者,每名志愿者在培训时认养身边两处低级别的文物历史建筑。在生活中巡查文物,通过开发的巡查小程序一键提交照片、巡查数据,每月向文物部门寄送文物巡查报告。自2019年3月开启文物认养志愿服务以来,共完成2969处文物巡查,提交2969份巡查报告,收集25822张巡查照片。

文物保护,全社会参与。目前,重庆6处国保单位均落实了保护管理机构,其他文保单位、一般文物点落实了看护巡查人员。建立市、区县、乡镇、村社四级安全责任体系,层层签订文物安全责任书,签订率达100%。落实文物义务看护员制度,开发文物安全巡查综合管理平台,定期打卡、定期巡查、定期上报,实现石窟寺安全动态管理,推动文物安全责任落到实处。

在大足石刻,建立起区、街镇(部门)、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加强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巡视巡查。目前,大足区聘请有62名村级义务文保员,让专业巡查与群众守护相结合,确保文物安全。

原标题:文物保护看基层 | 走进重庆,看文物保护的新探索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