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庆特产传说(183) | 千年历史保护传承,忠州先民陶器煮盐
05-26 07:11:00 来源:上游新闻综合

盐,对所有人来说再熟悉不过,我们每天所吃的食物几乎都离不开它。熬火锅,要放盐;炒回锅肉,要放盐;煮酸菜鱼,要放盐……

1.jpg

盐不仅仅是调味品,它还有清除胃火、呵护咽喉、自然止血、除油美容、清污解毒、预防蛀牙等功效。

盐几乎每天都与我们形影不离,作为一个重庆人,你知道盐跟重庆之间的历史故事吗?

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周时期,巴人的制盐技术,从陶器储卤晒盐到陶器煮盐,不断发展完善。据历史文献记载,忠县制盐起源于商朝,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历经商周时期的晒盐、隋唐时期的煮盐、三国时期以后的熬盐等三个发展阶段……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忠州传统制盐技艺由简到繁,逐步成熟,已形成了包括上水、制卤、结晶等多道工序,而且全部由手工操作。2011年,忠州传统制盐技艺这一历史悠久、工序繁杂的传统技艺,成功入选重庆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jpg

忠州先民制盐场景

忠州传统制盐技艺分四步

忠州传统制盐技艺总体可分为开凿盐井、取卤水(盐井中含盐量高的泉水)、结晶、取盐等四个步骤。

忠州传统制盐技艺第一个步骤是开凿盐井。在有盐矿的地方开凿盐井,并根据盐矿的深浅,确定井的深度。

第二步是取卤水。朝着开凿好的盐矿倒入适量的淡水,待淡水将盐矿溶解后,再把盐井中的卤水取出,用木桶等容器盛装,然后用人力将卤水运往熬盐的地方。遇到有的盐井自然流出含盐量较高的卤水,便可以直接取用。

第三步是结晶,这是制盐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序。忠州传统制盐技艺中的结晶通常有自然蒸发和用火熬制两种方法。

自然蒸发是将卤水装进尖底陶杯和花边陶釜里,将这些陶器放在沙地上,或半掩埋在土中,自然蒸发其中的水分,再利用日光、风力蒸发晒制成盐。

用火熬制是把盛满卤水的尖底陶杯和花边陶釜放到灶上,用微火使卤水中的水分慢慢蒸发,最后使尖底陶杯和花边陶釜中的盐凝聚成团。这种制盐方法比起自然蒸发的方法,在速度上有很大的优势。

第四步是取盐。由于大多数盐井中的卤水含有石膏等杂质,水分蒸发后的卤盐会凝聚成团,因为盐的形状是一块一块的且体积较大,所以又俗称为"盐砣子",然后再将制成的盐放进竹筐,运往需要的地方。

忠县传统的制盐工艺作坊主要集中在忠州街道、石宝镇、涂井乡等乡镇(街道)。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这些传统的制盐工艺作坊每天能产出5万吨左右的原盐,并远销武汉、昆明等地。

3.jpg

忠州先民制盐场景

巴人因盐而兴

制盐,当然少不了工具,忠州商周遗址中就发现了大量与盐业相关的文化遗存以及圭、钺、玦等祭祀器,是巴人因盐而兴的实物证明。遗址中的陶器、骨器等生活用器为我们探究巴人部族的文化面貌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4.jpg

商代石钺

5.jpg

战国铜钺

侈口深腹小平底缸出土地层中,无木炭渣,陶片纯净,表明此器物制盐不用火,应为晒盐器具。据考古学家推测,使用时在沙土中挖坑,将容器半埋于土中,夏季晒盐,冬季腌鱼。

6.jpg

新石器时代小平底缸、商周时期小平底罐

耸肩小平底罐出土时陶片纯净,地层中无木炭渣,因此它同样可能是储卤晒盐的容器,用法与侈口深腹平底缸相似。

7.jpg

东周灰陶花边口圆底罐

尖底杯和圆底罐的使用,开启了忠州陶器煮盐的历史。尖底杯、圆底罐陶片出土时伴有大量的木炭渣,同时,在陶片堆积的底层中,叠压出土有九座龙灶,这是忠州龙灶陶器煮盐的有力证据。

8.jpg

商周灰陶尖底杯、商周红陶尖底杯

9.jpg

周代圈足灰陶罐、商周陶盉

10.jpg

东汉墓葬灰陶十眼灶

来源:华龙网、视界网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