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她放弃美国绿卡,只为回国搞环保
12-21 09:12:31 来源:华龙网

华龙网消息,目前,垃圾分类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可其实有人早在1996年,就在国内倡导垃圾分类。她就是在重庆的巫溪人廖晓义。主动放弃美国“绿卡”回到国内的她,不仅一直致力于推广环境保护,同时还扎根农村,帮助村民建造环保家园,并成为3000多名留守儿童共同的“妈妈”。

放弃美国绿卡 “我要回国搞环保”

1.jpg

12月18日,记者在位于南岸区涂山镇福民社区的“乐和书院”见到廖晓义,一身碎花袄子、一顶灰色帽子,一条蓝色围巾……穿着朴素的她,像一位的邻家奶奶,亲切又和蔼。让人印象深刻的是,60多岁的她,脸上的皱纹却如同刀雕过般深且密,看上去比同龄人老很多,每一条皱纹中似乎都在述说着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起初廖晓义这个名字出现在公众面前,与环保两个字密切相关。1988年,廖晓义还是中国社科院马列所研究员。她看到一篇朋友发表的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论文,为了反驳文中提到的“地球正在被人类自己的发明创造毁灭”的观点,廖晓义开始深入了解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而了解后的情况却让她感觉有些触目惊心——上至大气下至深海,污染无处不在,地球母亲变得那样的脆弱。

从那一刻,她决心投身到环保事业中。可当时中国的环保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廖晓义感觉步步维艰,丈夫和女儿又都在美国,希望她能待在国外一家团聚。在思虑许久之后,廖晓义还是决定放弃美国绿卡留在国内,在放弃理由那一栏她写道:“我要留在中国搞环保。”

1996年,回到中国的廖晓义创办了民间环保组织——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不久后,在“地球村”的影响下,北京市西城区大乘巷社区居民开始尝试垃圾分类,3个红色的塑料桶矗立在街头巷口,废纸、垃圾、玻璃分类投放。四年后,廖晓义成了挪威首都奥斯陆著名的皇家学院的主角,获得拥有“诺贝尔环境奖”之誉的“苏菲环境大奖”。

获奖后的廖晓义很快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是北京奥运会申办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当时北京正在申请2008年奥运会,急需环保方面的专业人士参与进来。

2.jpg

在这期间,廖晓义深度参与了《奥运绿色行动计划》的制定,对奥林匹克公园规划、绿色施工、绿色酒店标准等具体问题提出过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2000年7月13日,北京市取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廖晓义和她创办的环保组织“地球村”与其他民间组织一起,站在非政府组织的位置上努力践行“绿色奥运”。北京“地球村”帮助建立了北京市宣武区椿树园绿色社区,该社区在2001年2月成功地接待了前来考察的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同一时期,北京地球村和北京市少工委合作,发起了“绿色奥运、绿色生活、绿色天使承诺”的活动,83万名小学生和他们的父母一起填写了用再生纸制作的承诺卡,推动北京市民接受和参与绿色奥运理念。

在奥组委的支持下,廖晓义还推行了“冬天调低1摄氏度,夏天调高1摄氏度”的酒店节能承诺,把环保节能宣传卡送到了80余家奥运签约酒店。她还倡议“每月少开一天车”,得到20万有车族响应……

2008年,北京奥运会取得圆满成功,“绿色奥运”也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

80栋民居2个诊所 大山里重建家园

2008年北京奥与会开幕式上,作为北京奥组委环境顾问的廖晓义没有出现,当时她正在四川的一个小山村里——大坪村里,参与灾后重建。

汶川地震发生不到半月,廖晓义带着她的女儿进入四川参与紧急救援。随后,她又带着她的团队再次进入四川参与灾后重建工作。此时一个以“乐和家园”为主题的想法在廖晓义的脑子中形成。在这个家园里,房屋尽量使用自然材料建设,不破坏生态环境;家园里的人们互助互爱相互关心。“乐和”二字,寓意就是希望大坪村村民们敬天惜物、乐道尚和。

3.jpg

那段时间,她每天都和村民们一起,在废墟之中重建家园。一位摄影师帮廖晓义在大坪村拍摄的一组照片,成为她珍藏的宝贝。照片中的她扛着锄头,灰头土脸,绿色的衣衫系在腰间,与同样扛着锄头、一身泥土的村民说笑着行走在山间。

建设过程中廖晓义和团队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道路不通、运块木料上山难等问题。廖晓义想:“能不能依靠集体的力量,让大家一起合作建房?”她的提议得到村民们的积极响应。村民们有劲往一处使,一起盖房子,一起建集体养殖场,一起做集体合作旅行社……很快,废墟上,一座座古色古香的民居拔地而起:80栋生态民居、2个120平方米诊所、一个150平方米手工作坊……曾经的“废墟”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同时,村民们的生计也在发生变化,从过去开采石灰矿和生产化肥农药,逐渐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旅游,而村里还将集中负责收购产品,帮助村民们增收致富。

廖晓义也被越来越多的村民们尊敬、喜爱,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廖嬢嬢。走在大坪村,她经常被村民拉进屋里,出屋时,手上总有村民送的小礼物。村民们也喜欢听她的建议:洗衣服不用洗衣粉怎么洗;垃圾分类如何回收;怎么建设既省水又存肥的旱厕;种菜不用农药,放鸡鸭去田里吃虫子;村里大打环保牌,依靠绿色环境发展农业、旅游产业,实现真正的低碳、环保。

前不久,廖晓义又一次回到大坪村,看到自己亲手参与搭建的一栋栋木屋,一起生活过的乡里乡亲她感慨万千。目前,她正在这里推动“互助乡厨”活动,依托二十四节气做邻里互助养老餐,号召志愿者以捐资金、捐时间、捐物资、捐智慧等方式参与其中,在每个节气为乡村老人提供一顿“节气餐”。餐费由老人子女出一半,廖晓义团队的公益基金会资助一半;餐食的制作和服务,则由乡村或城市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

组建社工团队 她成为3000名留守儿童的“妈妈”

2010年,56岁的廖晓义回巫溪探亲。希望能为家乡发展出一份力,廖晓义决定协助当地政府在巫溪县上磺镇羊桥村等地也建设“乐和家园”试点村镇。

在巫溪的“乐和家园”推进过程中,廖晓义发现,村民组织起来以后,主动担当的意识就起来了,有邻家的妇女主动照顾邻家留守儿童,帮忙洗衣做饭,问候关心。留守儿童也成为廖晓义关注的人群。她和团队的人在乐和家园里组建起“乐和互助会”,调动有一定知识文化、专长的热心村民,加入到互助会,当起留守儿童的爱心爸爸、爱心妈妈,让村里的留守儿童得到了家一样的温暖。

4.jpg

从2013年开始,廖晓义又组建了30人的社工团队,驻扎在巫溪、黔江、酉阳三个县的10个偏远山村。社工团队们为当地留守儿童提供情感陪护、学业陪读、生活陪伴、能力培训、人格培养服务。

巫溪县水田村的留守儿童向虎,家庭条件十分贫困。父亲多年在外没有音信,母亲改嫁后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过。向虎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靠种地维持生活。因为缺少父母陪伴,他由于经常逃学,还迷上了上网。

廖晓义和社工团队们从向虎学校班主任老师处了解到情况后,与村支两委、乐和互助会代表开会共同讨论,给向虎找了名合适的“爱心妈妈”,督促他的学习作业,让他养成良好的习惯。廖晓义也经常跟社工和“爱心妈妈”沟通和支招。渐渐地,向虎在学校的表现越来越好,他也逐渐对外人打开心扉,还获得了中国少年儿童文化基金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等机构颁发的全国“十大自强奋进留守儿童”称号。截至2016年4月,廖晓义的团队共服务了3000名留守儿童。

现在,廖晓义又将目光聚焦到了乡村老人身上,她正在策划的“互助乡厨”志愿扶贫行动行动在四川大坪村举行后,即将在南岸区峡口镇启动。她希望未来也有更多的人,关心身边的老人。

原标题:环保“妈妈”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