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一线 > 正文
我的援藏故事∣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医师陈亮:一片冰心在玉壶
06-08 15:02:33 来源:上游新闻

1月13日上午,在重庆飞往昌都的飞机上,我看着下面连绵起伏的群山以及云海中闪着金光的雪山,心情起伏不定,既紧张又兴奋。忐忑的是我能够不辜负领导和人民的重托吗?能够克服缺血缺氧高原反应吗?兴奋的是可以在国家需要的地方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您已经到达邦达机场,室外温度零下7摄氏度。”真正踏上了昌都的土地,随之而来的是氧饱和67%,“久经沙场”的我着实被眼前的“危急值”吓了一跳。

图片1.png

▲重庆市第五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到达邦达机场合影(陈亮后排右6)

望着车窗外巍峨的山峦、湛蓝的天空和皑皑的雪山,初入高原的胸闷、头昏、气短都被眼前的震撼景象所淹没,我想到了《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共折腰。”如此美丽的雪域高原,这就是我将坚守一年半的地方。

传承,不负重托

初入藏的几天,我出现了头晕眼花,胸闷气喘等症状,几乎所有的援藏队员都有或多或少的高原反应,所有人都在努力调整步伐,适应高原的气候,尽快投入工作。

终于,在1月18日,我与上一批援藏队员在昌都市人民医院内一科进行了压茬交接。他们给我们讲述了近年来的援藏成果,历年来各批次援藏队员们在这里洒下了汗水和泪水,一路风雨兼程、披荆斩棘,甚至有队员永远留在了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当洁白的哈达披上我的肩头时,它就好像承载着这些前辈们的重托、背负着西藏人民热情的期盼,一代又一代传承到了我的肩上,让我倍感荣幸,此行使命重大,为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我认为应该沿着前辈们开辟的道路整装前行,继续出发,为苦难的患者做点事情,为可爱的藏族同胞们尽一份力量,为伟大的祖国山河增添一点荣光。

图片2.png

▲重庆市第四、五批“组团式”医疗援藏市五院医疗队员压茬交接会留影(陈亮中)

创新,继往开来

随着第四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的离开,我立刻投入到了组织晨交班、查房、疑难指导等繁忙的医疗工作。

1月22日上午,一名56岁男性脑梗死患者因“持续性眩晕伴行走站立不能32小时”,考虑小脑梗死,CTA提示右侧椎动脉显影不清晰,需要进行脑动脉造影术明确病因。此时我的高原反应还没有完全消失,能不能负荷20多斤重的铅衣进行手术,心中没有谱。但是病情就是命令,在我和副主任医师唐毅共同努力下,明确了患者的病因是椎动脉闭塞,最终顺利完成了手术,术后为患者制定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脑动脉造影术是已经开展的新技术,上一批队员走了,但留下的技术仍需继续开展,要将之前开展的新技术在我们这一批手中转为常规技术,更好的为昌都人民服务。

开展工作的第三周我接诊了一位72岁的藏族同胞,头痛3年,反复住院治疗。通过询问病史和查体,确定患者为枕大神经痛,相关的药物已经用到最大量,症状缓解不明显。经过反复思考和权衡,我决定为患者进行神经阻滞治疗,枕大神经阻滞术在昌都市人民医院从未开展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决定在操作的时候对解剖定位、消毒、穿刺等进行分解示教。术后患者头痛症状完全缓解,顺利出院。做完神经阻滞后,我告诉科室医生,作为一名医生,一定要想办法为患者解除痛苦,同时尽可能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图片3.png

 ▲陈亮在昌都市人民医院手术室为患者行行脑动脉造影术

坚守,性命相托

春节的时候,因为疫情防控需要我和三名援藏队员一起留守昌都。大年三十的下午4点左右电话响起,是科室代住院总普布索朗打来的电话,“陈老师,来了一个23岁的孕妇,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阳性,考虑脑膜炎,腰穿没有抽出脑脊液。”我得马上赶去医院。

二月的昌都零下十度,黑沉沉的天空好像要下雪,我从温暖的室内一头扎入寒风中,十分钟后到达医院。这是一个怀孕3月的23岁藏族女性同胞,1周前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大年三十下午2点入院。患者和家属紧张又迷茫,虽然表示为了治病可以放弃胎儿,但是我从他们的眼中看出了深深的不舍和悲伤,他们真诚的毫无保留的信任深深打动了我,我当时只有一个想法,一定要尽快明确病因,尽最大可能保住胎儿。

门诊颅脑CT检查后没有发现问题,做腰椎穿刺没有脑脊液流出。询问病史和查体后,我决定再次进行腰穿,穿刺后还是没有脑脊液流出,思索片刻我用注射器轻轻回抽,抽出0.5毫升的血性脑脊液,诊断出患者是低颅内压综合征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当时病情还算稳定,如果能保住胎儿尽量保住胎儿,经过反复权衡我决定先进行大量补液,暂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对患者病情变化密切观察,如果病情控制不佳,再调整治疗方案,尽最大努力做到大小平安。

春节期间,我每天坚持去看望这位患者,虽然语言不通,但仍然仔细询问病情变化,在全科室的努力下,我们没有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患者情况一天天逐渐好转。元宵节后,这位患者顺利出院,胎儿通过检查也没有问题。

图片4.png

▲2020年除夕夜,陈亮为患者做腰穿检查

相知,一生藏缘

这次春节,是我身边没有家人的第一个春节。除夕之夜,在我的家乡要吃年夜饭和包饺子。我和三名一起留守的援藏队员决定一起做一顿年夜饭。在三十的上午我们赶往超市采购年夜饭的食材,看着人潮涌动,藏民和汉族不分你我的挤在一起,身边有说有笑的战友们,冲淡了我离家的淡淡乡愁和妻儿不在身边的点点落寞。

我们买了饺子馅、饺子皮和各种食材回到宿舍。这时原本谦逊的战友们都展露了自己的才华,感染科医生徐伟是绝佳的墩子,姜葱蒜快速备齐;王霁大哥不愧是外科一把刀,手上功夫一流,切菜细如丝,剁饺子馅双刀齐发;石滴坚医生拌的凉菜味道一绝,清洁工作做的一尘不染。晚上7点,伴着春晚的钟声,我们吃上了自己做的年夜饭,四个大男人做的饭菜虽然不如家里丰盛,但是我们仍然吃得很开心,男人间的兄弟情和战友情就是这么简单。

大年初二,科室医师德庆拉措邀请我到她家过年,这是我第一次前往一个藏族家庭,并且是在春节和藏历年这样特殊的日子。藏历年在藏民心中是一个神圣的节日,在这个日子里,他们和家人、朋友围坐在一起,从早到晚,载歌载舞,畅谈过去一年的丰收和喜悦。在这里,我看到极具民族特色的家庭陈设,尝到了酥油茶、人参果、血肠等传统的藏餐,感受到了藏族人民的热情和赤忱,体验了藏族的礼节,藏族同胞对食物的敬畏,在大家的歌舞声中感受到了真正的藏汉一家亲,感谢你,美丽的西藏!美丽的昌都!

奋斗,不忘初心

三月,春节和藏历年过去了,新的工作开始了。我认为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是一名医师的基本职业素养,我决定为西藏的医疗事业储备人才。在与医院领导和科室骨干沟通后,在科室推行晨会后业务学习,每天晨会后学习15分钟,由援藏医生和本科室高年资医生轮流进行,聚沙成塔,积少成多,既锻炼了科室骨干医师,也提高了科室的业务能力,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这项活动得到了科室一致同意,截止到四月下旬,科室已经进行课内讲课35次,提高了医生的职业素养,形成了援受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局面。

卒中中心建设是第五批援藏医疗队的核心工作,关系到昌都地区卒中患者能否得到有效的高质量救治,而卒中绿色通道建设是卒中中心的核心工作,也是昌都地区卒中患者的生命通道。在院领导的安排和指导下,内一科和急诊科、放射科、检验科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研究出了一套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绿色通道。

3月23日上午11点28分,急诊科收治了一名突发右侧肢体无力3.5小时女性患者,该患者初步诊断急性脑卒中,急诊科立即启动卒中绿色通道,11点35分,内一科住院总医师到急诊科收治患者,立即安排患者进行颅脑CT和相关检查。“颅脑CT未发现异常,NIHSS评分4分,发病3.5小时”住院总医师向我报告,患者诊断脑梗死,有静脉溶栓适应症,与家属沟通后,12点01分开始静脉溶栓。该患者是昌都市人民医院第一例通过卒中绿色通道救治的脑卒中患者,从入院到患者进行有效溶栓治疗仅用了33分钟,为卒中中心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援藏为什么?援藏做什么?援藏留什么?入藏已然四个月,我终于找到了答案,援藏为的是一片初心,医者的初心,华夏儿女的初心;援藏做的是继往开来、砥砺前行、不忘初心;援藏留的是一颗丹心、一腔热忱,述说着每一个援藏队员的无尽情怀。白驹过隙、沧海桑田,巍峨的雪山耸立,美丽的格桑花永不凋零,让它们作为见证,此心不已。(文图/陈亮)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