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慢新闻 > 正文
老重庆 | 藏在山城步道上的3栋老房子 竟是抗战大后方兵工生产总部
04-07 21:32:12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晚报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何浩 文/图

日前,市政府公布了第三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位于渝中区枇杷山巷山城步道上的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旧址入选。

这处市级文保单位处于交通主干道旁,由三栋老房子构成,从1938年各兵工厂相继在重庆复工起,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止,这些兵工厂生产武器弹药的指令,都从这三栋如今看起来低调简陋的老房子里发出。

趁着清明节小长假,跟随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一起去寻找这处神秘的旧址。


▲三栋阶梯状排列着的老房子

藏在中山二路边上的旧址

“就在原中山医院对面。”在有关知情人的指引下,趁着清明节小长假,记者开始了寻找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旧址之旅。

记者曾多次探访观音岩、七星岗一带,位于中山二路交通主干道边上的原中山医院(现重庆市人民医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民政府立法院、司法院、蒙藏委员会旧址,特具中国元素的攒尖及歇山屋顶建筑被市民所熟知,兵工署旧址就在中山医院对面,怎么一点印象都没有呢?

2-10.jpg

▲与旧址直线距离百米左右就是国民政府立法院、司法院、蒙藏委员会旧址

按图索骥,记者从观音岩公交站下车,沿着中山二路交通主干道走,原中山医院对面曾是一片商铺,如今大多已空置,商铺背靠枇杷山公园,随着山势层层而上。

记者从过街天桥旁的山城步道入口(沿街附近也仅有这个入口)进入,随着步道攀爬100米左右,靠步道左边的斜坡上,三栋呈阶梯状排列的老房子出现,和记者手机里2016年被发现时的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旧址模样接近。

▲站在中山二路人行天桥上看旧址

资料显示,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旧址在观音岩勤居巷23号。

不过,记者并没有找到门牌号,和2016年发现时的照片对比,眼前三栋建筑的门已被封闭。为了确认旧址,记者连续向路过的4位居民打听,不过,这些居民并不知情旧址的历史,只是告诉记者这里已经几年没有住人了。

2-12.jpg

▲2016年旧址被发现时的模样(图片来自文化渝中)

2-03.jpg

▲旧址的门目前已经封闭

老建筑曾差点被拆除

年过50岁的张阿姨就住在三栋老房子梯坎上的楼房里,看了记者手机里的老照片后,张阿姨确认这就是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旧址。

张阿姨告诉记者,曾听附近的老人聊过这几栋老房子,在抗战时期这里大名鼎鼎,据说重庆生产的不少武器和弹药都和这里有关。“不过我在这附近住了好几年,天天从这里路过没有看到什么特别的。”张阿姨笑着说。

张阿姨表示,周边一片正在拆除,不知道这几栋老房子怎么保留了下来。

2-01.jpg

▲住在梯坎上的张阿姨向记者确认旧址

记者看到,兵工署旧址这一片老房子周围被施工围挡围了起来,原来梯坎入口处的“山城步道”字样已经不见。该步道连接张家花园步道,一直通向大溪沟。在山城步道入口处的施工围挡上,记者发现一张致广大市民朋友的施工通告:按照市级重点项目要求地块将建设为轨道十号线七星岗站出站口,为支持项目尽快实施,启动该区域内房屋拆除。

1554625829(1)_副本.png

▲山城步道直通张家花园、大溪沟嘉滨路等地

记者从渝中区了解到,2016年,经三峡博物馆及多名专家予以证实,在枇杷山山城步道附近的3栋老建筑,就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兵工署署长俞大维的办公室,是抗战时期抗战大后方兵工生产的总部,它的直接领导是主管军政部的何应钦。文物建筑被发现后,即暂停拆除并且予以了原址保护。

在重庆市文物局官方网站上,记者找到了2016年发布的《重庆市文物局关于做好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旧址保护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根据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对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旧址的相关历史资料和文献的考证,初步认定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位于渝中区中山二路枇杷山巷,现存3栋建筑,整体保存较好。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旧址的发现,对重庆抗战兵器工业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切实加强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旧址保护工作,请渝中区文化委及时向区政府进行汇报,对这处新发现文物建筑暂停拆除予以原址保护。

▲虽然区域内在施工,但过往的行人还是很多。

武器弹药生产指令从这发出

今年3月,市政府公布的第三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旧址入选。

记者看到,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旧址的直线距离和原中山医院不到100米,站在中山二路旁,绿色围挡中的兵工署旧址屋顶和墙面清晰可见。

兵工署是国民政府的重要行政机构,在抗战时期为统筹兵工建设、发展,为最终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资料显示,1938年10月,兵工署大部分机关迁渝,署址在观音岩勤居巷23号。

根据档案资料,从1938年各兵工厂相继在重庆复工起,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止,在重庆的第二十一、二十四、五十等兵工厂,共生产各种枪弹85414万发,步枪293364支,轻机关枪11733挺,火炮13972门,炮弹599万颗,各种兵工器材71746.9万公斤,这些武器和弹药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而这些生产指令,都会从军政部兵工署发出。

▲兵工署旧址的窗户

主人被誉为中国“兵工之父”

这3栋老建筑曾经的主人俞大维也是一位传奇人物。著名史学家陈寅恪的母亲,是俞大维的姑母。

1925年,俞大维的一篇论文刊载在德国最著名的数学杂志上,他是在该杂志发表文章的第一位中国人。几年后,华罗庚亦在该杂志发表论文,成为第二个中国人。俞大维在重庆期间,华罗庚一家也逃难到重庆,俞大维帮他找了房子,两家人住得很近,便于探讨数学。

作为国民政府兵工署署长,抗日战争期间,俞大维领导兵工企业坚持生产,为中国军队提供了重要装备支撑,建成了一定规模的兵工生产和研发体系,被誉为中国的“兵工之父”。

责编 谭旭 审校 张彬 总值班 李凤兰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