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9万余件文物“身份证”公开 三峡博物馆首度亮家底
01-18 21:33:02 来源:同茂大道416号微信公众号

同茂大道416号微信公众号消息,1月18日,同茂君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获悉,该馆首度面向社会公布馆藏文物信息。从即日起,市民只需登陆该馆的官网,就可查阅馆藏文物的有关信息。

△查询界面截图

据了解,此次三峡博物馆公布的馆藏文物信息包含文具、甲骨、家具、钱币、漆器、武器、铜器、陶器等34类共91209件/套,公布的数量占馆藏品总数的80.35%,文物所属年代上起200多万年前,下至新中国成立后,涵盖了中华文化的各个历史时期,可供查阅内容则包括文物名称、年代、类别、级别、质地、来源、尺寸等详细信息。

“我们早在2016年就利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机会,全面掌握了馆藏可移动文物的数量、特征、保存状况等情况,为馆内的每一件文物都建立了独有的‘身份证’,此次把这些信息公布于众,不仅希望能与市民共享馆内资源,也希望能为文物爱好者及有关专家进行文物研究提供方便。”三峡博物馆有关负责人说。

如何查看到这些文物信息呢?据这位负责人介绍,从即日起,公众只需在网上点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官网,进入“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专栏,就能对文物的有关信息进行检索。

此次推出的文物中有哪些值得一看的文物呢?同茂君从中选取了一部分,以飨读者。

何朝宗制观音像

该文物高19.1厘米,系重庆市博物馆旧藏,目前陈列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历代瓷器”展厅。

据了解,该观音像是由明代德化窑瓷雕大师何朝宗所雕。据了解,何朝宗在雕塑过程中,刻意追求瓷的质地美与雕塑美。

同茂君看到,观音脸型饱满大方,双目微闭,右手抚膝趺座,左手执如意,胸部饰璎珞。脊背处有“何朝宗”葫芦印纹。立像通体施象牙白釉,釉面温润如凝脂,雕塑手法细腻,线条流畅,衣纹处理似有随风飘拂之感。该文物曾参加全国精品文物展。

东汉

景云碑

该文物出土于云阳县旧县城遗址,碑文记述了景云的祖先由楚国迁入汉中、广汉等地,景云为官“政化如神”,深得人民爱戴等情形,反映了三峡地区的政治、地理、移民等史实,是目前三峡地区唯一出土的汉碑,具有极大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碑为浅灰色细砂岩,造型古朴。碑额正中雕刻妇人倚门像,左右为朱雀和兔首人身像,碑侧浮雕青龙、白虎。碑面打磨光滑,中间为隶书碑文,共13行367字,书法美,雕刻精,保存好,是汉碑中的精品,极具艺术价值。

同茂君还了解到,该碑在南北朝时期即已入土,近年发掘获得,品相极佳,在存世的汉碑中十分罕见。该碑目前陈列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壮丽三峡”展厅。

“巫山人”

左侧下颌骨化石

“巫山龙骨坡是一处旧石器时代初期的古人类遗址,于1984年发现,1998年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先后经历了1985—1988年 、1997—1998年、2003—2004 年等多次发掘,出土文物上千件,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巫山人”一段左侧下颌骨化石。与“巫山人”化石同一层位出土的还有步氏巨猿牙齿和120种脊椎动物化石。龙骨坡遗址的石制品数量超过百件。经古地磁和铀系等多种方法测定,为距今200万年。

龙骨坡遗址是迄今中国乃至东亚早更新世早期的相同时序中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的地点,为探索东亚人属兴起的年代不是几十万年而是200万年提供了佐证。

战国

青铜鸟形尊

该文物2002年出土于涪陵小田溪墓地。通体长28CM、宽16.8CM、高29CM,整体呈鸟形,具有鱼嘴、鹰喙鼻、兽耳、凤冠、鸽身、鸭脚。通体饰细密的羽纹,在羽纹上有规律的镶嵌绿松石。造型、纹饰及装饰极其精美。

据三峡博物馆有关负责人介绍,青铜器中的尊本是酒器,这件尊通体上下除鱼形嘴外,了无一孔,不具备容器的实用性,应系学习中原地区的鸟兽尊而作。其体轻、壁薄、中空,铸造难度极高。出土于巴人的贵族墓地,是研究巴人的审美情趣,工艺水平和铸造技术难得的艺术精品。

偏将军印章

该印章系市民刘定全捐赠,为龟纽方形金印,通高2厘米,纽高1.2厘米,边长2.4厘米,重108.95克。含金96%。篆刻印文“偏将军印章”五字三行,是一方汉代官印。

据文献记载,偏将军系将军的辅佐,此官制始设于春秋,通常由帝王拜授,也有大将军拜授的。偏将军印沿袭了两汉官印制度,即官高者用龟纽,中下级官吏用鼻纽的制度。金制官印流行于汉晋时期,目前全国共发现26枚,两汉金印仅存15枚。为希罕之物,至为珍贵。

战国

青铜虎钮錞于

该文物高68cm,上径36cm,底径28cm,重30公斤,原藏于万州博物馆,2005年由三峡博物馆收藏。

这件錞于属战国晚期的巴人作品,其通体完整,音质优良,造型厚重,形体特大,有“錞于王”之誉。其上部的钮作虎形,栩栩如生,不怒而威,虎腿以漩纹勾画出神物特征,是巴人虎崇拜的又一重要例证。虎钮的周围,分布着五组“图语”:椎髻人面、羽人击鼓与独木舟、魚与勾连云纹、手心纹、神鸟与四蒂纹,为研究巴渝古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青铜三羊尊

1980年出土于重庆市巫山县大昌镇大宁河畔的李家滩,通高42.8厘米,原由巫山县文管所收藏,2005年6月调集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目前陈列在“远古巴渝”展厅。

该器造型呈喇叭口、束颈、折肩、弧腹、高圈足。器身以云雷纹为地,上饰夔纹和饕餮纹;造型与纹饰总体呈中原文化商末时期的特征,而模糊的地纹,粗犷的铸造风格,又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因此,三羊尊应该是巴人在商文化强烈影响下的一件自制重器,是迄今所见巴人故地最早的一件大型青铜容器。该器对于研究古代巴人的矿冶技术、文化进程以及商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原标题:9万余件文物“身份证”公开  三峡博物馆首度亮家底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