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庆珍档 | 70年代的重庆风情
11-12 07:14:22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王小迟小时候和父母合影。

1970年代的陆稿荐无锡老店。

两年前,从渝中区邮局退休以后,王小迟给自己取了一个“半山隐士”的网名,扯起一面杏黄旗,自号“61岁重庆人,喜集邮,收老东西,爱讲、听老故事。生于大梁子,成长在四德村,现住华新街”,攒了一系列关于重庆旧城时光的老故事,唤起好多同龄人和后生小辈的追捧。我们将用两期专栏,打望这位重庆老小伙讲的重庆上世纪70年代往事。

洗澡难

王小迟父亲是随二野西南服务团南下的知识青年干部,一到重庆就参加接管法院这一块工作,后来在渝中区法院工作。他说:“我妈妈是抗战时从宁波逃难到重庆来的,后来也在法院工作,跟爸爸是在法院认识的。我生下来,又小,比预产期又晚,所以他们给我取名叫小迟。”

他们班上那一茬男生的名字,还没有多少年代感爆棚的50式卫国、新华,也没有60式的卫东和国强,小迟就顶着这个多少有点小资画风的名字,长成了一条身材高大的重庆崽儿,喜欢打望,从小对身边的市景民情很有感觉。

“生于大梁子,长在四德村,现住华新街”。小迟现在华新街的家是从小以来最好的房子,装修典雅,阳光灿烂,有两个卫浴间,这在1970年代,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我们就从当年洗澡的龙门阵摆起。

现在很多怀旧文章忆及当年习俗,谈吃的最多,但都把洗澡的事情搞忘了。小迟说:“当时要洗个澡,那是相当困难。虽然有两江环抱,水多,而且早就有了自来水厂,但一没天然气,二没热水器,每家每户也没有独立卫生间。热天好办,住在河边的,就下河洗;住得远的,男娃儿好办,天黑了,找个角落一桶水从头淋到脚,就洗了;女娃儿就躲在屋头,用大脚盆洗。当时房子窄小,还要洗得很小心,免得把周围的东西打湿了;还有就是提起一桶水去公厕洗,很麻烦。”

当时,一向被市中区居民“瞧不上”的大渡口、九龙坡工业区,那些大厂都有自办的大澡堂子。那些年,重庆市中区居民各方面都非常有优越感,但洗澡这件事上,是他们唯一感到很自卑的。

澡堂爽

“虽然重庆不少工矿企业,比如糖果厂、造纸厂、水泥厂、炼钢厂、煤矿,都有职工浴室,但好在我们市中区也有公共浴室,而且是老资格的。重庆的浴室最先是扬州人开的,就像重庆人到外地开火锅馆一样,你说资格不资格!”

扬州澡堂霸道。“那些扬州澡堂子公私合营后,全归市中区饮食服务公司管,上半城,下半城都有,最好的有四家:会仙桥会仙楼的人民浴室,建地王广场拆了;督邮街建设公寓的建设浴室,建英利广场拆了;中一路的中一浴室,建金山大厦拆了;上清寺的上清寺浴室,建渝中大厦拆了。”

洗个澡,要买票,差不多是当时一张电影票的钱。“女宾只有淋浴,每位1角7分,男宾有两个等级:一是大池,每位2角,有木躺椅,洗完可休息一下;二是简大池,每位1角2分,没有躺椅,只有长条椅让你坐起换衣服。买了票就可以得到一块肥皂,多大呢?把一块麻将切成三块那么大,那时还没有沐浴液和洗头液,但也够用了。”

女宾那边小迟无从考察,但听妈妈讲过。“进去后是一个个小隔间,头顶吊着一个水桶。要是你是长发,一桶水洗头、洗澡肯定不够用。只能洗澡,动作要快,水要开小点,不然一桶水用完,你还没清干净。那就买两张票,洗两桶水行不行?也不得行!因为后头还排起队的,而且当时二张票要遭3角4分钱,也不是小数,当时大米1角3分4厘一斤,鸡蛋也就5、6分钱一个,烧饼才3分。”

男宾这边的情况,小迟多有体验和观察。“进去脱光全身衣服,赤诚相待,穿上板板鞋。买大池票的,脱下衣物可放在躺椅上;买简大池票的就好耍了:脱光后,把衣物用皮带、裤腰带捆绑好交给堂倌,他用一根长长的叉棍叉到房梁上吊起,这根叉棍少说也有三米,贵重点的皮鞋也吊起,布鞋、解放鞋不怕偷,不用吊。”

买2角票和1角2分票的人,都泡同一个池子,有点像一个小游泳池。“泡大池有讲究,一泡二搓三按摩,泡要泡十多分钟,泡得脑壳冒汗,泡得皮肤发红,有师傅为你搓背、拿捏、舒筋。等污垢搓尽,穿上板板鞋,去隔壁一间屋,那里有七、八个面盆,龙头开起,打肥皂,洗头、洗脸、清洁全身,就可以出锅了。”

这时,买大池票多花的那8分钱派上用场了。“泡完澡,人很累,可以在木躺椅上休息一阵,还可以睡上一觉,鼾声连连,梦口水一摊,很是舒服。还有师傅给你修脚、捏背、舒筋,还有热毛巾伺候,还可泡杯茶,三级花茶简称三花,费用另付。茶也喝了,脚也修了,舒服安逸惨了,穿戴完毕,起身走人,身轻如燕。”

吃名店

洗澡出来,就该吃点东西了。当时重庆并无现在满城火锅和江湖菜的气息,而是百店百味。作为一个重庆老板凳资深吃货,王小迟对现在时人一谈起重庆美食,就离不开“重庆火锅”、“重庆小面”这种二人转,相当不满,因为他从小的舌尖记忆一直和那些老店老味有约在先。

“我们就好比一个外地人从朝天门上岸嘛,顺到信义街往上走,就是著名的小滨楼,是川菜,属中档,迎合中产阶层,在那里宴请,很有面子。再就是小什字口子上的九园包子,皮薄、馅多、汁鲜,号称九园包子白如棉,现在搬到上清寺中山四路口子上去了。”

到解放碑街,会仙桥上会仙楼,皇后餐厅亮瞎眼。“现在60岁以上的人还记得,当时皇后餐厅前面是餐饮,后面是舞厅,餐饮有中、西餐,舞厅统统是乐队演奏。算是当时重庆集餐饮娱乐一体的高级会所。民国那阵,舞厅还有舞女,抗战陪都流行一句‘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就是指这里。文革后,会仙楼地区拆迁,皇后餐厅也就消失了。”大阳沟菜市场的心心咖啡厅,美女多,民国轶事多。“不光西餐上档次,冰激淋、冷饮都不错。那里大师傅是香港、上海过来的。民国时期,每天,各色交际花、政客、中统、军统、袍哥大爷云集,餐厅内已有时髦的火车座了。相传孔二小姐扇陪都警察局长耳光的事情,就发生在这里。”

中华路上的吴抄手和鸡汁锅贴,香了一条街。“隔壁能仁寺,抗战时,里面的尼姑捐钱捐物、做咸菜、做布鞋支援川军抗日。保安路上有王鸭子、杭州小汤圆、湖北豆皮,至今仍在。”

一路走到较场口,也是东西多。“每天人山人海,美食有德园伦教糕、麻圆、掐掐汤圆;小洞天餐厅的川菜,烧鹅很好吃,请的大厨都是当时重庆宗师级別的。”

现在的新华书城那里,坐落着一代名店——解放碑餐厅。“前身是陪都餐厅老宝合,是弟兄三个开的,江浙菜。1949年后公私合营,老板变职工,另两兄弟回上海了,后改名叫解放碑餐厅,白砍鸡、醉鸡、醉虾非常好吃。”

老城名店,小迟如数家珍。“还有抗战时就有的江浙老字号陆稿荐,熏鱼、兰花香干、糖醋排骨,都是老酒倌必备下酒菜;临江门大众游艺园附近的西餐沙利文,很地道;往七星岗方向有家永远长,豆花巴适惨了,可堂食,也可外卖;顺庆羊肉馆在民生路下口,青年路上还有一四一火锅店,地道老火锅,九宫格,长蒿杆,高板凳坐两人,土灶烧煤炭。”

这些餐厅,小迟从小都一一光顾过。“每个餐厅都有自己的绝活,为生存也为名牌。再想回味,也只能靠回忆。有时细想,为什么好的东西、美味的食物不能传承,真遗憾。”

文、图片翻拍/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马拉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