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舆论场 > 正文
若彩礼成了交易,何来“好彩头”一说?
2022-06-03 13:37:47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自古皆有的“彩礼”,何时成了“陋习”,这很难考证。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人心思变,对于附着“婚姻”之上的要求与标准总是会变化。

可以接受变化这一趋势,但不能接受变质。很多打工者回农村结婚,动辄十几万到几十万不等的高价彩礼,就是变质之物。“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婚回到贫困线”,不是段子,而是屡见不鲜的现实。

当高昂的彩礼,需要政府出手时,就不得不反思到底是什么让彩礼变质了?

来看一则最近的新闻。近日,江西省萍乡市民政局等六部门印发《关于遏制高价彩礼推动婚嫁移风易俗的实施方案》,旗帜鲜明反对高价彩礼,因地制宜开展高价彩礼专项整治行动,力争一年见成效,两年出实效,三年见长效,让彩礼回归于“礼”的本质。提倡零彩礼,建议彩礼不超过3万元。

一年见成效,两年出实效,三年见长效,这自然是美好的愿望,效果有待观察。检索新闻会发现,不仅是江西萍乡,不少地方也出台了关于整治高价彩礼的实施方案。

今年3月,甘肃省清水县民政局联合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印发了《清水县婚俗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引导婚姻当事人抵制高价彩礼、反对婚礼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旧俗陋习。近日,该省定西市也出台了治理高价彩礼的行动方案,明确婚嫁礼金不超过5万元。

这些“引导”“倡议”性质的方案,毕竟没有强制性,“绣球”还是抛给了每一个具体的家庭。

彩礼是婚俗的组成部分。而婚俗之“俗”,是传统习俗、公序良俗,绝不应该是庸俗、低俗。回到彩礼本身,我们应该看到,彩礼与其说是金钱,不如说是让新婚夫妻有个好日子的基础保障。当然,“万里挑一”之类的寓意,也是为了一个好彩头。

可惜,也不知某年起,刮起攀比之风,爱情成了买卖,婚姻成了市场。于是,表明钞票多少的“三斤三两”“万紫千红一片绿”之类的暗语层出不穷,天价彩礼成了打工者婚恋的沉重负担。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为革除婚俗陋习、倡导健康文明婚俗积极努力。2020年,民政部印发《关于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开展对天价彩礼、铺张浪费、低俗婚闹、随礼攀比等不正之风的整治,以期推进社会风气好转。相应的是,这两年全国多地成为婚俗改革实验区。

认同一位学者的观点,他说:“移风易俗不是一时半时的事情。婚俗嫁娶也是亲戚、朋友、同事、邻里之间交流感情的途径,不能完全否认它,不能一刀切。如果希望有个政策、规定就能消除它,这不太现实,有效的方法就是限制一下。”

面对观念之变,行政之手,并不会很快且轻易收到效果。一定的制度能够得以存活,往往需要一定的观念去支撑。而深入人心的观念,自然需要时间的沉淀。

幸福的婚姻会告诉人们,彩礼并不能代表什么,更多的是双方对待婚姻的一种态度,而彩礼的多少并不代表未来生活的好坏。所以,仅凭彩礼来判断是否是真爱,无疑过于草率,彩礼成了交易,何来“好彩头”一说呢?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精选
  • 重庆
  • 调查
  • 财富
  • 评论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网络暴力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