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正文
心理专家:居家隔离可做一些有意义的思考,增加亲人间感情
02-02 18:54:40 来源:上游新闻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大的心理问题,就是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与互相不信任……”2月2日,中国科协调宣部、科学技术传播中心组织多位心理学专家,针对当前疫情心理防控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解答。25e3a96ebea0139c7fe18623a716df2e.jpg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沟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文忠。图片/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

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主要会造成什么心理问题?

王文忠(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沟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这种人传人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大的心理问题就是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与互相不信任。在疫情比较严重的地区,还会造成对当地政府部门的不信任。

问:对于这些地区群众的心理重建,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王文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向民众普及医学和卫生常识。生理上的健康,是其他一切的基础。普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和冠状病毒的医学知识,以及卫生防疫手段,让人人对于自己每天在生活、工作如何应对做到心中有数,这是一切其他工作的起点。

二、伴随着病毒传播,往往会引起并加剧各种谣言的传播。加上一部分地方工作人员的失误,会被人为地夸大和利用。这是灾难发生后的必然现象。灾难带来的大面积疾病流行和心理恐慌,人们天然地会寻求替罪羊,予以惩罚(口头上精神上也行),从而让自己获得某种心理上的安慰。

所以,地方党政机关,想通过周密安排,解决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困难,保障好一线医护人员的工作安全和家庭生活;同时通过及时发布信息,让人们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避免因信息不透明和过渡延迟造成的非理性猜测,这对于疫区民众的心理重建是非常重要的。

三、心理援助专业人员也要积极行动起来。疫区心理援助的核心是:通过网络等通讯手段,与疫区人民心连心,互相陪伴关照。

235baee081000cce8ebbec1b61739d1c.jpg

▲北京大学副教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钟杰。图片/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

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出现了哪些心理症状?如何帮助他们校正?    

钟杰(北京大学副教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目前重症患者没有能力和机会拨打心理热线接受咨询,目前主要矛盾是救命问题。轻症患者一般由医务工作者负责心理干预,主要是焦虑恐惧和抑郁。病人家属也存在焦虑、恐惧(多数家属被隔离观察中)、烦躁,部分人有愤怒情绪,但大多数情绪可控。

问:随着疫情发展,很多公众都表现出焦虑、担忧甚至恐慌的情绪,是否是正常心理反应?

钟杰:是正常反应。与2003年“非典”疫情时一样,疫情蔓延的第一周非常关键,主要是担心、恐惧,会焦躁不安地通过各种渠道查询信息。第一周过后,这种焦虑恐慌一般都会开始缓解。

问:公众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心理干预?

钟杰:疫情期间,少数过去就有心理疾病的患者,会因此加剧病情,可能出现比较严重的焦虑、兴奋性过度或睡眠问题(如失眠、早醒、噩梦等)。如果因烦躁与亲朋出现严重冲突,严重干扰到正常的人际交流,生活痛苦感增强。这时就需要寻求精神科和其他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的帮助。

问:除寻求专业人员帮助下,公众如何自我调节?

钟杰:提三点建议,一是重新评价目前的生活状态。面临居家隔离的生活,可考虑如何有效利用这段特殊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思考,做一些以前想做但没时间做的事。

二、增加与家人交流,促进亲情质量,让疫情结束后亲人关系更加和谐。

三、从事一些利他行为,有利于身边人和社会的行为。研究表明,多做利他行为的人,心理更健康、痛苦感更少,即“余香效应”,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上游新闻记者 李洪鹏

56fd8e4e1ec0eb845f4fd794656bc6e7.jpg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