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历史 > 正文
武则天的乾陵埋有500吨珍宝?彻头彻尾的谎言!
05-31 08:39:00 来源:历史局

陕西的那一座葬着唐高宗和武则天两位皇帝的乾陵,千百年来一直被冷落在一旁,而没有人想正式地将它打开,自从考古大师郭沫若先生认为,很可能在这一座坟墓里面,藏有王羲之稀世珍宝《兰亭序》的真迹之后,立即就吊起了多少人“寻宝、护宝”的胃口。

他们不断地上书、提议,强烈要求发掘乾陵,抱定一种“不发掘乾陵、就死不瞑目”的情怀,陈请理由、四处呼号,造成巨大声势,希望用“冲关、闯关”的方式,达到其“开坟、掘尸、取宝”的目的。

9cf0f21cbaf0cb29d30c2c4a2dc53478.jpg

现在,有些头脑发昏的经济学家算了一本大账。他们鼓吹说“挖开陕西的一个帝王陵,每一年的门票就能保证‘创收’25个亿”!这真是一语戳破了“天机”:原来那千条、万条“理由”,都是“虚”的,只有“创收”两个字,这才是真正“实惠”的,才是他们梦寐以求的。

可以认为,乾陵中藏有《兰亭序》的说法,实际上是后人对史料的一种不负责任的篡改和杜撰,然后又以这种不实的“想象和推测”,作为要求发掘乾陵的主要依据。出现这种史料严重“掺假”的现象,实在是令人不解、令人惊讶的。说这话有什么可靠凭证吗?

他们说:唐太宗在“临终遗言”上,让唐高宗将王羲之的《兰亭序》葬入昭陵。200多年之后,有一位叫温韬的地方官员,盗掘了包括昭陵在内的所有唐代帝陵,取走了里面所藏的金宝,由于当时“风雨”阻挠,而未能将乾陵打开。后来有人对温韬所获珍宝的清单,逐一进行核对时,发现《兰亭序》不在其中,于是坚信《兰亭序》最终落到酷爱书法的唐高宗手中,并且随着他一起埋到乾陵去了!故事虽然很生动,也十分符合情理,但它却严重地违背历史的真实。

还有一种能吊起人们胃口的说法是:在武则天的“乾陵地宫之中,藏着500多吨珍宝,就是用500辆大车,一次都运不完!”它的意思是:这些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全都是中华文明的惊世瑰宝,现在让它们重见天日,回归现代社会,不比埋在地下强过千倍、万倍?

说这话的依据是:皇帝死了,要把全国1/3的财富,带进墓中,两个皇帝葬在一起,就是全国财富的2/3,这2/3的财富等于500吨珍宝!人们要问:在唐代的什么史料上,有过这种具体、明确的财富显示?可以断言:这样的史料依据,恐怕永远都不会找到。

在汉代,确实有帝王建造陵墓,要消耗全国1/3赋税的说法,但它指的仅仅是整个陵上的“前朝后寝”、陵下的地宫等工程所必需的总费用。要将它“曲解”成是埋入全国1/3的珍宝,难道不是一种典型的误导!

 众多考古学家宣称,“乾陵的工程,搞了57年,比秦始皇建陵的时间还要长得多,可见乾陵的工程规模,肯定要大过秦始皇陵,乾陵地下宫殿,必然是宏伟庞大、豪华无比的”。

7d648ee746d9a0ea17f99aa4aaf2fdf9.jpg

他们又说:乾陵是仿照唐代长安城格局营造的,因而乾陵的地宫应该和唐代皇城宫殿相同;唐诗之中有“城舰九重门”的描述,因而乾陵中,对称排列的石洞,不应该少于九对;有一文献记载,昭陵之中,有五重石门,因而乾陵的石门,也不应该少于此数;又有人声称:从唐人的宇宙观分析,乾陵的墓室结构,应该是上园下方,顶部为穹窿式,底部为四方形;还有人说:参照懿德太子墓的布局,肯定乾陵的地宫,至少要由前室、中室、后室三部分组成。所有这些陵墓建设的工程实体,根据当时工程技术发展的水平看,是要充裕的时间做保证的,这是考古论的一个前提条件。

唐高宗李治公元683年12月,立下“陵园制度,务从节俭”的遗诏后,在洛阳贞观殿去世。据文献记载,对高宗后事的安排,朝廷出现过重大的争论,陈子昂等大臣们竭力主张,因为洛阳是京城,完全应该在当地建陵安葬。由于高宗生前曾经表达过“归关中故土”的愿望,武则天采取回长安的方案,又亲自选定以梁山为墓址,命唐睿宗于公元684年5月,护送高宗灵柩,取道崤函故道,返回长安,月葬于乾陵。

从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出:一是,唐高宗在生前,並没有为自己预修过富丽堂皇的地下宫殿和地上建筑群;二是,从选定墓址、组织工匠、准备材料、挖开墓道、穿凿山岩、形成地宫、主棺入葬、封闭墓门等一系列的实质性工作,前前后后,只有7个多月的时间。应当认为,这是乾陵地宫建设本身真正的有效“工期”,没有有效工期,什么都谈不上。

相隔了22年之后,武则天自己在公元705年11月,也病死于洛阳的上阳宫。因为她是大周王朝的皇帝,本身就有违唐朝的祖制,所以围绕着她是否应该葬在洛阳,又在众多的大臣之间,再一次开展了激烈地交锋,严善思等人坚决反对让武则天与高宗合葬,有的则建议“于乾陵之旁,更择吉地,别起一陵。”但是,由于武则天临终遗嘱,已经自动撤去大周帝号,完全归政于唐朝,作为儿子的唐中宗,宽厚仁慈,不忍弃母于外乡,批准如母亲武则天生前心愿,回到长安、合葬乾陵。

为此,在公元706年5月,重新挖开乾陵的墓道,运入棺柩,将历史上的两位皇帝,葬在了一起。这就充分说明:武则天生前也没有预修过陵墓,她的入葬乾陵,本来就是一个仓促的决定,是一种权宜之策,因为已经开凿好的地宫,是无法再对它进行任何形式的改造、或者扩建的。

 当然也不能否认,唐睿宗和唐中宗,在乾陵地宫封闭之后,在地面上是进行了后续性、大规模工程建设的,不久又在附近葬下二位太子、三位王亲、四位公主、八位大臣,形成了一个周围“八十里”的乾陵的大陵园区。把所有这一些工程,加在一起,从头到尾,总共延续了57年的时间,这就是外界所传言的“乾陵修了57年”的完整、真实含义,但它也给人造成一个“武则天陵墓本身建造了57年”的错觉。

再让人们回过头去认真地、冷静地去思考一下:仅仅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在梁山的坚硬基岩之上,以锤打、钢凿的方式,去开挖隧洞、形成墓室的话,到底能够凿出多大的地下空间来?其实,“因山为陵”的众多古代墓葬,用人工凿石打洞的方法、工具、效率,几乎是没有多大区别的。一般情况下,有效的工期越长,形成的地下空间就越大,凿石的平整度也越高,内部雕刻也越精细。

1ad65ece344e7ca50b7d1b741f79b597.jpg

唐太宗贞观十年(公元636年),下令开始建造昭陵,用了13年的时间,按照“视死如生”的观念,建起了毫华的地下宫殿,这完全是符合实际情况的。然而,一定要说“用几个月的时间凿成的乾陵地宫,必然也能赶上、甚至超过昭陵地宫”,这从建筑技术角度看,完全是不可能办到的。因此,以昭陵地宫建设的“蓝本”,去推断乾陵地宫的内部空间,实在是不可取的。

 以“凿山”方式建造的陵墓,是举不枚举的。“凿山为陵”工程,怎样去计算它的工期和工程量?河北满城西汉刘胜墓,墓洞全长51.7米,最宽处37.5米,最高处6.8米,凿石体积为2700立方米,用十年以上时间建成。徐州的龟山汉墓,墓室全长83米,最宽处33米,凿石体积为2600立方米,也用了十多年时间建成。

由于山体内部进行人工开凿,场地非常狭窄,工作面很小,工匠可以分班替换,但最多只能安排两人同时凿石,即使调来千军万马都是的无济于事。按刘胜墓和龟山墓的施工进度,大致计算出每天凿石量为1立方米左右。昭陵工程工期有13年之多、地宫空间也较大,每天的凿石量,大体与此相差无几。如何掌握每天的工程进度呢?古代的办法是:工匠每天必须在出口之处,向监工交出3.3斗的石渣,如果达不到这一“定额”,立即就要拉去砍头!

从唐高宗去世到入葬乾陵,总共只有八个多月时间,扣除前期准备、后期收尾工作,真正用于地宫开挖,最多七个月。按每天开凿1.0立方米计算,山体中被凿出的空间,大约只有210立方米左右。应该说,这就是乾陵地宫能够形成的建筑规模,这个规模与唐太宗昭陵地宫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1958年11月,乾县农民在梁山上采石时,炸开了乾陵地宫外侧的露天堑壕,发现它用3000块长1.25米、厚0.5米小石条,作为地宫的封堵材料。而在徐州的汉墓群之中,随处都能见到长3米、高宽各1米,重达12吨,总数为20块的封堵石,堵石之间都无法插入一枚硬帀,这一种高超的雕凿技术,堪与埃及的金字塔相媲美。

由此可见,乾陵已知部分的施工技术,远远都赶不上徐州的几十座汉墓。至于,乾陵地宫的其它工程规模,由于一直无人进入,而不得其详。

ea217ed5a0b5a228361b3b2fcd70e1d7.jpg

唐高宗和武则天,归葬乾陵的必经之路,恰恰是中国最为崎岖狭窄、艰险难行的崤函古道。杜甫在《石壕吏》中提到的那个石壕村,至今基岩上还留有清晰的车辙,它只能通过轮距1.06米的小车子!由此西行潼关,也是“车不方轨、马不并辔”的小路。他们说:盛放两位皇帝的棺木,不是用“和田美玉”、就是用“金丝楠木”雕成,具有长久的尸体防腐作用。

但是,这重达“万斤”的大棺,非用大车不可,而大车在此是寸步难移的。改用小车、小棺不就行了吗?可是,小棺有失帝王的尊严,更为重要的是,小棺没有冷冻、防腐的功能,唐高宗的遗体千里迢迢从洛阳运回咸阳的梁山,正直酷热的大暑天,经过一路上的暴晒,在棺材里,最后还能剩下什么,活人恐怕是不敢再去看看的。

为什么唐高宗会被这样安葬,这就是武则天内心的歹毒之处了。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