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回音 | 8户19人:我们在脱贫路上没拖后腿
04-15 06:28:01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华溪村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5户、302人。

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华溪村时,村里还有8户19人未脱贫。

这些贫困人口如何脱贫,是总书记最深的牵挂。

2020年4月,当我们再访华溪村之时发现,8户19人在2019年全部脱了贫。

QQ图片20200415073136.jpg

谭启桂。

QQ图片20200415073144.jpg

李言琼。

QQ图片20200415073207.jpg

住在新房里,李言琼一家很幸福。

QQ图片20200415073131.jpg

生活大变样,谭文兴一家很是开心。

QQ图片20200415073148.jpg

有肉有蛋,张剑峰家的日子越过越好。

QQ图片20200415073211.jpg

78岁的冉茂叔奶奶,住进了小区房。

“一定要把我们脱贫的消息告诉更多的人。”

这是我们在华溪村采访时,8户村民给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他们觉得:脱贫路上,他们一直奔跑不停。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我们8户19人没拖后腿。”

住房·新

冉茂叔:异地搬迁扶贫 住进敞亮小区房

4月2日下午,华溪村村民冉茂叔正在收拾新房。家里的冰箱和洗衣机坏了,她打算找村里的干部帮忙,请个修理师傅到家里来修。

两室一厅的新房子,在中益乡柿子坝居民点,她已经搬进来近一年了。

“再也不漏雨了。”冉茂叔说,以前她最怕的就是下雨天,家里所有的桶和盆都不够接雨,最后只能眼巴巴地望着雨水穿过屋顶落到屋里。

现在78岁的冉茂叔面色红润、精神矍铄,走起路来看不出曾生过大病:她有数年的高血压病史,并在两年前查出患有冠心病,在县人民医院做过手术。

女儿出嫁、丈夫去世之后,冉茂叔一直与儿子相依为命。

母子俩相继生病致贫,耗光了家中所有积蓄。好在有医保政策兜底可报销90%,极大地减轻了生活压力。

冉茂叔为斩断“穷根”,之前也搬过一次家。

前些年,她和儿子从华溪村的高山上搬到了山下,山下的几间住房虽简陋,但算下来有130平方米。

但山下的房子在去年塌了,为了保障她一家人的住房,当地政府按照政策将其纳入异地搬迁扶贫范围。

华溪村综合服务专干谭冲是冉茂叔的帮扶责任人,为帮冉茂叔脱贫跑过不少腿。

“加上山上的700多平方米老宅子,一共有800多平方米。”谭冲告诉记者,按照复垦费190元/平方米的标准,冉茂叔老宅的复垦费有16万元左右。

按照异地搬迁扶贫政策,冉茂叔和儿子可搬进中益乡柿子坝居民点50平方米的新房,还可享受人均1.5万元的异地搬迁扶贫补助。

冉茂叔说,她拿出部分复垦费对房子进行了简单装修,住上了敞亮的楼房。

不幸的是,儿子在去年因病医治无效过世,留下冉茂叔一个人独居。

谭冲算了一下,冉茂叔的老宅子有一笔复垦费,再加上政策兜底每月有400元左右的低保补助,生病住院又有90%可报销,经济负担大幅减轻。

“目前来看,通过政策兜底,她返贫的几率不高。”谭冲说,现在他时常要去冉茂叔家里,力所能及帮老人干点活,“毕竟她一个人在家,年纪大了还是不太放心”。

4月2日,冉茂叔领着我们参观她的新房子时,对当下生活的满足溢于言表。

学业·成

李言琼:政策帮扶撑起家 儿子上学没耽误

“你要趁现在政策好,好好把书读完!”52岁的李言琼叮嘱在上职高的儿子。“毕业有出息了,也多去帮帮别人!”

第一任丈夫因故去世后,李言琼一个人带着一双儿女生活得苦。后经人撮合到桥头镇重组家庭,结果因两人感情不和离婚,她又带着儿女回到华溪村生活。

4月2日下午,李言琼趁着儿女因疫情未出门,商量一家人以后的日子。

她动员女儿学一门技术,为自己的未来铺好路,别再像她一样过穷日子;希望儿子在学校学好本领,“要有出息”。

李言琼患有尿毒症,常年要靠血液透析稳定病情。去年她的左腿因肿瘤又动了手术,这让不宽裕的日子雪上加霜。当天采访时,我们看到她走路还必须借助拐杖。

因病致贫之后,当地政府根据相关政策,为其“配套”一系列的帮扶举措。比如按政策纳入低保,她与儿子一年有将近万元的兜底;因有扶贫政策“护航”,儿子在学校的相关费用被减免;通过与当地电厂实现利益联结,她每年有1200元的股金分红……

李言琼现场大概算了一下,儿子上学补贴的住宿、学费、课本等费用,一学期在3000元以上,家里只要承担部分生活费。

“没有政策支持哪里来的钱上学?”李言琼说,正因为政策的帮扶,她的儿子才可能顺利毕业。

在这之前,由于家中的日子艰难,她也想过让儿子早点打工。后来因为政策扶持能保障一家人基本生活,她便断了这个念头。

就拿去年来说,肿瘤手术的医药费一共上万元,但在医保报销之后,她实际的自费部分不足两千元。平时的血液透析费用,也在医保的报销范围之内。

帮扶责任人马培奇最清楚她家情况,首先要解决住的问题。通过努力为李言琼一家解决了住房问题。现在,一家人住在70多平方米的居民点小区房里,并在亲戚朋友的资助下买了家具和电器,不再像过去一样租住在简陋的农房里。

“享有终身使用权,没有一分钱房租。”马培奇说。

除此之外,还得有收入。村里给她安排了公益性岗位,一年下来有6000元的收入。

在系列政策的保障下,2019年李言琼一家脱了贫。

“儿子学的服装设计,马上要毕业了。”说起未来,李言琼充满希望。

产业·好

谭启桂:借助产业“东风” 种黄精赚了不少

“又长大了!”

4月1日,春日的阳光洒在华溪村的大地上。43岁的谭启桂从田里挖出一株黄精察看长势,沉甸甸的根茎让她喜出望外。

“你看我们种的黄精,好安逸哟!”谭启桂双手捧着黄精,笑得合不拢嘴。

虽然离丰收还有一年多的时间,但挖出来的7根黄精苗下的根茎“抱”成一团,比巴掌还大。

“好安逸”说的不仅是产业发展,还有谭启桂一家四口的新生活。

事实上,谭启桂对黄精并不陌生。丈夫张寿明做了多年药材生意,每年都会在华溪村收购一些野生黄精。

“长得大的就卖掉,小的卖不出好价钱,我就把它们种起来。”谭启桂说,自己这样种了七八年黄精,但因规模不大没赚到什么钱。

2017年12月,张寿明患了结肠癌,家里的“顶梁柱”一下子倒了。

“第一次手术治疗费11万多元,自己花了9万多元。”谭启桂说,那时候女儿刚上大学,儿子还在读初中,为了给丈夫治病,一家人的生活只能靠借钱维持。

2018年8月,谭启桂一家因病致贫被识别为贫困户。没过多久,张寿明进行了第二次手术。

“这一次手术治疗费8万多元,我们只花了几千块钱。”谭启桂说,医保报销了90%的费用,否则这个家可能早就被压垮。

去年,缓过气来的谭启桂决定借着华溪村发展黄精产业的“东风”,认认真真种一次黄精。

谭启桂流转了2亩多的土地,一年有1000多元的收入。她还“返包”了3.5亩黄精地,1亩土地三年能拿到2000元的管护费。

“以前种黄精从没赚过这么多钱。”谭启桂笑着说,“黄精还没上市我就有了一笔管护费。”

这一年,谭启桂因群众基础好,被推举为村里的综治专干,每个月工资有1700多元。丈夫的身体恢复得很好,在村里安排的公益岗位上干了一年,又增收了6000元。

在成为贫困户一年后,谭启桂一家四口摘掉了“贫困帽”。

回顾这一年家里的变化,谭启桂感触颇深。

“我以前喜欢坐起耍,现在一闲下来就想往田里跑。”谭启桂说,因为自己有种植黄精的经验,所以村里让她做了黄精产业发展的技术“参谋”。

一年来,谭启桂尽心尽力带领村民发展黄精产业。现在,黄精地什么时候该除草,什么时候该施肥,不用谭启桂提醒,村民们都能自己把握。

“前段时间刚除了草,今年又可以长几节。”谭启桂说,华溪村的好产业帮他们脱了贫,也带动了不少村民增收。

去年,谭启桂把住了十多年的房子进行了翻新,家里土墙面贴上了新墙砖。给女儿每个月的生活费也从1000元涨到了1200元。

春节前,谭启桂特意给自己买了一件大红色的外套。她说:“以前走霉运,现在要走好运了!”

增收·多

张剑峰:政策好信心足 养蜂养鸡收入增

“真的差点就垮了!”

说起两年前的一场大病,华溪村村民张剑峰的眼睛湿润了。一度失去活下去信心的他,通过这一年的奋斗,再次把家撑了起来。

“要不是政策好,真不知道怎么撑过来。”张剑峰说。

2017年,生活本就不宽裕的张剑峰,不幸被查出患上鼻癌,治疗花费了11万。这笔花费,相当于一家人之前近十年的收入。

好在当时的政策雪中送炭,补助了8万多元的费用,再加上社会上热心人的捐助,他自费部分减至1万多元。

因病致贫后,按照政策他被纳入了低保。除此之外,村里给他争取到公益性岗位——护林员,自家土地入股合作社,每年也有了分红收益。

“护林员一年有6000块钱收益。”张剑峰说,政策兜底解了一家人的燃眉之急。

然而,张剑峰出院之后,并不满足于政策兜底的生活,而是想靠自己的本事过上好日子。

在他看来,养蜂几乎是零成本投入,只是要花些精力管护。15桶蜂都搁在山上,隔三差五去探一探,不需要花太大体力。

“这个非常适合我。”张剑峰告诉记者,鼻癌手术之后他没法干重活,养蜂的账本一算,他又燃起了希望。

他举例说,在政策的帮扶下,他去年养殖了15桶蜜蜂,一年下来取了上百斤蜂蜜,收入超过9000元。

“如果再养三五十桶会怎样?”张剑峰说着乐了。

提起张剑峰,石柱县帮扶责任人李镇江连连点赞。

“张剑峰对生活的态度非常积极,扎实上进、能吃苦。”李镇江说,他每个月都会去张剑峰家里走访,两人聊得最多的就是怎么增收。

李镇江回忆,有次无意间跟张剑峰提到养鸡的话题。张剑峰说干就干,去年4月他去一家养鸡场买了50只鸡苗,开始在自家后院的空地试水养鸡。

无论是养蜂还是养鸡,他都是新手上路,期间遇到过不少困难。为此,他除了经常参加村里的技能培训讲座外,还主动买来专业书籍“充电”。

一年坚持下来,张剑峰这两项“产业”,都取得不错的收益。

“养的鸡春节前就卖掉了40多只,一共赚了5000多元。”张剑峰笑呵呵地说,一年下来他攒下了一万多元。

如今,尝到甜头的张剑峰,打算今年再养30桶蜂、100只鸡。

他算了一笔账,按照去年的收益,今年有望多增收3万元。

“多存点钱,让儿子上大学。”张剑峰说,“靠自己努力,日子肯定会更好。”

看病·便

谭文兴:健康扶贫断穷根 上门看病暖人心

从因病致贫到脱贫,身患风湿性心脏病的谭文兴用了2年时间。

谭文兴今年67岁,和老伴喻兴贞住在华溪村金溪沟。2012年,他突然患上风湿性心脏病,每年药费要花掉数万元,病重时甚至还要住院治疗。

一场大病袭来,顿时让这个在温饱线上的家庭顶上一顶“贫困帽”。

“那几年过得太难了,我这个病是慢性病,一时半会治不好,几年下来用去了十几万医药费。”谭文兴说起一脸无奈。

正当他为高额的医药费一筹莫展时,脱贫攻坚健康扶贫的政策来了。

“现在看病可以报销到90%的费用,每年只用花几千块。”谭文兴言语中充满了感激,“土地流转、养蜂、护林帮了大忙,一年下来扣除花销还有剩的。”

除了政策兜底,签约医生刘新江的上门服务,也让谭文兴的病情趋于稳定。

“刘医生每个星期都要来给我检查,负责得很!”谭文兴的家门口,贴着刘医生的电话,身体不舒服随时可以咨询他。

去年夏天,他和老伴去石柱县城带孙子,即使不在村里,刘医生也经常打电话“远程问诊”,密切关注他的身体状况,“真的让人感动!”

因为生病,谭文兴三层楼的新房子之前只装修了厨房和厕所,其它房间只进行了简单处理。去年华溪村进行风貌改造时,工程技术人员帮他把家里的墙壁刷了白漆,还在偏屋里新搭起一座灶台。

“现在屋头跟以前比起好看多了,住起也更舒服了。”谭文兴笑着说。

今年,谭文兴准备攒钱把其它房间装修完,所用的地砖已经全部买了回来。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郭发祥 刘波 王淳 王梓涵 摄影 毕克勤 胡杰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