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丨田源:我的两个小目标
04-08 07:00:00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人物简介:

田源,女,汉族,中共党员,1985年8月出生,现任涪陵区妇女家庭与儿童工作部部长、江东街道凉水村扶贫驻村工作队副队长。该同志2017年9月被涪陵区政府评为2011—2015年涪陵区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和规划先进个人;2018年1月被重庆市妇联评为优秀志愿者;2018年3月,被涪陵区委、区政府评为涪陵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提名城区工作先进个人;2017年、2018年、2019年分别被涪陵区委、区政府给予年度优秀公务员嘉奖。

演讲稿内容:

2019年4月15日至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并主持召开了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在会上他指出,脱贫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作为扶贫干部,我们深感扶贫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坚定了我们坚守扶贫一线的信心和决心。

大家好,我叫田源,是涪陵区扶贫驻村工作队的一员。2017年底,我从涪陵区妇联派遣到江东街道凉水村,迎着寒风,我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扶贫之路。记得刚进村时,村里60岁以下的村民寥寥无几,看着泥泞不堪的小路和稀稀拉拉的老人,当时我就给自己确立了一个小目标:要带着村民们如期脱贫。

于是,为了实现我的小目标,我一人分饰多角:搬运工、销售员、指导员……从“人生地不熟”到“门儿清”,从扶贫干部到做微商,我坚持对全村贫困户分类指导、精准帮扶,努力做到帮忙帮到点子上、扶贫扶到心坎里。

西瓜是凉水村的特产之一,因凉水西瓜皮薄肉多、口感脆甜深受涪陵市民的喜爱,按理销路本不成问题,但到村的第一年,因全国西瓜供需失衡,我们就碰上了村里的西瓜丰收却卖不出去的难题。想到自己的微信好友还挺多,于是试着发了条朋友圈帮助促销,没想到反响还挺好。我就这样走上了“微商”之路,成了一个农产品的“销售员”。当上了“销售员”,挨家挨户收购农产品就是我的工作常态。贫困户家里有什么,我就在朋友圈里帮他们卖什么,从西瓜、红薯粉到鸡、鸭、鹅蛋,一样也不落下。由于卖的都是村里的生态环保土货,我的“买卖”做得顺风顺水,有时半夜都在接订单、做统计。

家住凉水村2组的盛朝仁,是村里因病致贫的贫困户。2018年5月,病魔带走了他的儿子,面对“家徒四壁”,老两口没有丧气,有政策做靠山,开始专心发展西瓜产业。凭着过硬的种植技术,2019年他家的西瓜产量达到了5000余斤。盛朝仁高兴地对我说:以前大部分西瓜要运到城里去卖,现在他家的西瓜广告在我朋友圈一发,西瓜在家里面就卖完了,光靠西瓜地他就卖了近万元。

两年来,我通过网络销售打开了农产品的销路,为贫困户们增收了4万余元,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农产品的销路有了渠道,但要致富增收还得出新招儿。村里年轻人少,劳动力不足,很多村民干不了重活累活,居家就业成为了主流趋势。于是,我就从自己的娘家—涪陵区妇联,拉来了“巴渝巧姐•菜乡结绳”手工编织项目,自己也摇身一变就成了专业的“指导员”。手工编织培训车间就建在了村办公室,贫困户忙时干农活,闲时就靠编绳子接订单挣钱,经过培训,村民们拿起了“月薪”,积极性特别高。为了让项目持久发挥效益,稳定产品质量是关键。于是,我又搞起了技能比赛,通过几次技能比赛,巧匠们的技术提高了,收入增加了,致富的信心增强了。一根小小的绳子,编织成贫困户的笑脸,也编织出了他们的幸福生活。

现在,凉水村82户贫困户已经全部稳定脱贫。看到村里的变化,早已成为“凉水村女儿”的我在这里又给自己确立了一个小目标:让村民富起来、让凉水村富起来。请总书记放心:不获全胜,我们决不收兵!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