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慢新闻 > 正文
驻村扶贫:“小康”路上的泪与笑
05-09 16:53:14 来源:西南大学快点网络文化工作站

微信图片_20210509175856.jpg

2021年开春工作第一天,康学良开车从万州城区去大林村,儿子小康像往常一样坐在后排补觉。

虽然这条路已经走了两年半,路程也从原来的两三个小时缩短到现在的八十分钟,容易晕车的小康还是有点不习惯,直到康学良开完院坝会才露出笑脸。

初春灿烂阳光下,康学良与儿子小康席地而坐,自拍一张,发到朋友圈并配文,“小康路上有小康,小康陪伴心不慌。”

照片里的他们笑容满面,背后是刚刚建好的大林新农村。

康学良朋友圈截图 记者供图_副本.jpg

▲康学良朋友圈截图

大康上山心慌慌

小康路上雾茫茫

康学良是名扶贫干部,2019年1月由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派驻万州区白土镇大林村担任第一书记。大林村坐落在距城区100多公里的山上,村里有2831口人,曾是市区深度贫困村。

2019年的冬天,裹着厚重棉大衣的康学良第一次驱车上山,山上白蒙蒙的一片大雾,几乎看不清泥泞湿滑的山路,康学良每开一段路都要十分谨慎。窄窄的上山小路还没修过,全是石子,陡峭崎岖,两边是深沟险壑,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葬送在这山路中。

蜿蜒的山路固然难走,但康学良真正需要面对的难题,是完全陌生的大林村。

在上山途中,康学良不断给自己做着思想工作:“我相信人心是一面镜子,自己心里映射出来的,是干净的好的,那么结果也不会太坏。我当时就是这样告诉自己的。”康学良说。

安抚好身旁因晕车哇哇大哭的儿子小康后,康学良沿着山路继续前进,赶赴他的“战场”。

生态产业来帮忙

人人住上安全房

土胚房、石子路;资金少、问题多……大林村脱贫攻坚战远比康学良想象中难打。

在康学良看来,稻田养鱼产业非常适合大林的气候土壤,稻田里养鱼,节省肥料钱的同时还能做到生态环保,鱼和稻米都能产生极高的经济效益,之后一定大有可为。去大林村考察之后的康学良踌躇满志。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康学良推广路上连连碰壁。要想稻田养鱼,当然要先有田。然而村民们认为稻田养鱼技术复杂,操作麻烦,纷纷拒绝康学良的建议。推进不易,康学良曾萌生过退意,但他选择坚持。

为了更好地劝说村民,他一家家入户走访。

村里有一位七旬老人,老人家种了一辈子田,坚决反对稻田养鱼项目。康学良那一周天天去老人家里,几乎次次都吃闭门羹。

老人非但自己不愿意参与村里的稻田养鱼产业,而且拒绝稻田养鱼的沟渠经过自家的地。

“当然没吵,吵也没用嘛,而且老人家有老人家的道理,”康学良苦笑道,“最后我自己出钱把他的田租了下来。”

康学良花了一千一百块钱,租了这位老人的两亩地,稻田养鱼可算是开了个头。

此后,大林的稻田养鱼产业渐渐发展起来,由于种种原因,稻田里的鱼没能产生很高的经济效益,种出来的稻鱼米倒是打响了“白土生态米”的品牌。

2020年的疫情来势汹汹,白土优质大米严重滞销,新场坝水稻农机专业合作社及100户农户种植的稻谷无人收购,康学良急得几天没合眼。

经过一番考虑,他决定网上直播卖米。

没有专业摄像机,就用手机,没有三脚架,就用自拍杆,直播地点就在大林村村委会办公室里,办公桌上堆满了白土大米。

“宝宝们,我们大林村生产的优质大米含有比例合理的各种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没打过农药,是纯天然绿色食品,大家可以吃得放心……”康学良纯朴的面容出现在屏幕中,他化身“带货主播”,成功销售出5000公斤稻鱼米,1.5万公斤的优质高山大米。

“归根结底是想让大家都好过一点,当然如果真的能实现产业脱贫甚至产业致富那最好不过。”康书记笑着说。

▲康学良给村民培训 康学良供图

为了“让大家都好过一点”,康学良可没少折腾。刚上任的时候,村民们都不太信任这个刚来的“小年轻”,于是康学良挨家挨户走访调查,了解村民们的难处和需要,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就是危房问题。

大林村里有不少摇摇欲坠的“危房”。要修?没钱,没人力。康学良伤透了脑筋,四处奔波,最后成功把问题上报给区领导,拿到了二十万的帮扶资金。

康学良驻村的两年里,在住建委帮助下,改造了CD级危房40户,易地扶贫搬迁14户,帮扶资金帮助改造D级危房2户,改善居住环境2户,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住上了安全住房,有效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

“脱贫嘛,就是要做到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我能做到一样是一样。”

大小学生进课堂

教育扶贫路漫长

康学良的父母都不在身边,妻子刘鑫又是医生,工作相当忙碌。康学良驻村后,儿子小康就没了人接送,也没人照顾。没有办法,康学良只好带着小康一起去往大林,还在白土读了幼儿园。

“只听过村里去城里的,城里来村里上学的,我还是第一回见。”说起小康,万州区白土镇谭家村幼儿园教师杜兵珍直言自己当初很疑惑。

“小康在身边,我也心安一些。”康学良摸着小康的头说。

▲康学良与儿子小康 康学良供图

康学良驻村两年半,小康也从哇哇大哭的婴孩变成乐观爱笑的“小黑孩”。

和小康一起成长的,还有大林村。到2020年底,大林村135户418人全部脱贫。如今的大林村,洋楼林立、交通便捷,从村里到万州城只需80分钟车程;高山“稻+鱼”、李子、烟叶、茶叶等产业遍地开花,一条“鱼米之乡、和美白土”的绿色发展之路正在小山村徐徐铺就。大林村妇女主任徐小琴表示,多亏了康书记多次带领大家在田间开拓,一起开创稻鱼新产业,打造了“三峡稻鱼米”和“三峡职院稻田鱼”两个特色品牌,村民们的腰包这才逐渐鼓了起来。

▲康学良和村民合照 康学良供图

如今,康学良仍在为推进乡村振兴努力着。

2021年3月16日一大早,重庆市万州区白土镇大林村热火朝天,村民们搬运机器、涂抹机油、安装零件......康学良正在张罗一场别开生面的“课堂”。田坎边,许传良、丁运淑夫妇俩和徐小琴脚穿筒靴,挽起裤脚,正聚精会神地听课。

年近半百的许传良、丁运淑和干部徐小琴都是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的大学生,这两年也背着书包上学堂。2019年10月,他们顺利通过了入学考试,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录取通知书,正式成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白天,他们忙着干农活,晚上空闲时,就会打开手机上网课学习。干农活、修学分和做作业他们一样不落。

▲徐小琴大学班群

2015年,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对口帮扶大林村,并组织了一支涵盖水产、养殖、机械、智能化等专业人才的帮扶团队扎根于此。2019年4月,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号召符合条件的村民报考读大学,旨在提高其职业素质和技能。有了国家扩招政策的支持,康学良亲自组织了“田间大学”,以此培养高素质农民,提升他们的就业致富技能。

通过康书记这个窗口,村里人都知道了国家扩招村民大学生的政策,在此之前,他们做梦都没想到自己已过不惑之年还有机会进学堂。在大林村,像许传良、丁运淑和徐小琴这样通过扩招成为大学生的就有12个。

许传良夫妇坦言,最开始得知这个消息,心里打起了退堂鼓,但在康书记的动员下,打消了疑虑。入学两年,他们便感受到了知识带来的“红利”,去年跟着三峡职业学院的老师学习收割机技术,帮合作社收稻谷,靠“知识”挣了3000元。也在康学良的指导下,许传良夫妇种李子、搞养殖,通过发展产业脱了贫。

徐小琴选的是园林专业,她希望把自己的兴趣和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把大林村打造得更加宜居美丽。

▲驻村妇女主任徐小琴

扶贫先扶智,康学良深知教育对脱贫的重要性,他说,只有提高大林村村民受教育水平,才能真正阻断村内的贫困代际传递。

据记者了解,包括第一个考上大学的“本地人才”张良红、中年脱贫上大学的许传良夫妇等现在都离开了大林村。

“张良红去了万州区里的消防队,许传良夫妇俩去了上海。”康学良苦笑。

在脱贫攻坚交卷时,康学良选择了继续留任,他说:“现在国家基层太缺人了。”

“如果这些本来打算为村里培养的人才都走了怎么办?”记者问道。

空气突然安静。

“他们走了,总还有人来的。”康学良沉默了好一会儿才回答。

(作者:夏欢 查闽微)

总策划:刘丹凌

指导老师:刘丹凌  杨绍婷

联合出品:上游新闻  西南大学党委宣传部  党委网络工作部  “快点”网络文化工作站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