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大山里的“盐客调”
09-10 14:23:24 来源:第1眼-重庆广电

第1眼-重庆广电消息,还记得小学的语文课本里面,有篇课文叫《挑山工》;讲的是泰山上当挑夫给人担货的一群人。今天咱们的故事里,同样有着这样一群挑夫,不过他们不叫挑山工,背的也不是普通的货物,当地人称他们为“背脚子”,那他们肩上挑的是什么呢?

黔江沙坝镇万庆村村口,清澈见底的小河水蜿蜒流淌,绵延数十公里。一条曲折蜿蜒的古栈道,静静地盘在峡谷之内。

相传彭水郁山镇中井坝盐场里的食盐,供应着当时含黔江,彭水,酉阳和秀山等数十个乡镇居民的生活用盐,而这万庆峡谷里的盐古道,就是唯一的食盐交通线,至今已沿用了近百年。

背盐客就是靠着一身粗布麻衣,两根缠腿的裹脚布,一双草鞋,走遍了黔江到酉阳的大山,将盐送到千家万户。而一种喊歌形式的“盐客调”就在这漫漫长路的旅途中应运而生。

除了退匪,打气,让队友们不掉队,领头人喊得“盐客调”还有预警的作用,试想几十上百人在道路崎岖和泥泞的山路中前行,没有“通讯系统”,要平安走出峡谷,非常不容易。

盐客调传承人龚清华说,大家在平路上,有个平路调,上坡有个上坡调,下坡有个下坡调。

除了和队友之间的喊话,盐客调慢慢衍生出来很多其他功能,比如,背盐客们旅途中遇到路人,也可以唱歌打招呼,遇到年轻漂亮的姑娘,也可以唱歌开开玩笑,打打趣。

而今,由于交通运输的发达,背盐客这个职业已经成为历史,“盐客调”也随之消失在了古盐道上。或许是被“盐客调”洋溢的热情、乐观豁达的精神所打动,当十五六岁的黎清碧第一次听到村里的老人唱起“盐客调”时,他便决心要把“盐客调”学会。如今,黎清碧成为了“盐客调”为数不多的传人之一。

现在,当地政府对“盐客调”也开始重视起来,将其列入了黔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举办了“盐客调”培训班。试图借此让更多年轻人来了解和学习‘盐客调’。

虽然现在大山里再也看不到背盐客们的身影,但是盐客调的歌声会代代传承。

第1眼-重庆广电记者 林菲 特约记者 白伟 鲁冀

原标题:故事人生 | 大山里的“盐客调”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