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庆掌故丨水落石出,石出佛现,说的是龙门浩,你们知道其中典故吗?
05-27 08:02:32 来源:重庆老街

水落石出,石出佛现,这说的是龙门浩。

近几日,龙门浩成了重庆市民打卡的热门地方,他们去看什么呢?这是因为长江水位回落,龙门浩附近的石刻和佛像显现了踪影。

(它也是在册文物)

说起龙门浩,在重庆鼎鼎大名,明代“渝城八景”和清代“巴渝十二景”之一——“龙门浩月”,便在此处。

旧时龙门浩江边有上下两列石梁顺江立在江水中,长江水流经此处,撞击石梁,被石梁劈开,一分为二,分为内外两处水流。

石梁中部有一处断缺,犹如一道门,有人在其内外两侧刻“龙、门”二字。

小船可以从上、下游水道以及“龙门”处进入石梁内的水道,这里可供通行,也可以泊船。

这种能够泊船的小港湾,巴人称之为“浩”,这条水道也因石梁上的“龙、门”二字得名“龙门浩”,这便是龙门浩地名的来历。

龙门浩码头

这浩内外的水势大为不同,浩外急,浩内缓。月亮升起,映入这浩中,是别有一番风景如此奇景。

每当洪水时节,奔腾的江流遇石梁,在石梁外猛烈旋转,形成漩涡,其形如月,梁内却平静如镜。据说王尔鉴就是以此鉴定“龙门浩月”,收入清代“巴渝十二景” 。

面对如此奇景,当引得文人骚客在此留下墨宝,并对此美景赞善有加。天上一明月,水中一明月,对酒当空,举杯邀月,对于这一景,文人墨客争相题咏。通过才子们的文笔,“龙门浩月”名声大噪,成了重庆当时一文人聚集地,不少佳句从这里诞生。

龙门浩月

明,朱嘉征在《龙门滩》:“瀇瀁发几江,觱沸龙门首。江光何潋滟,晴峰出其右。岩壁林如黛,骞亏结户牖。或黄或丹朱,结绿亦时有。了了岩上林,白云相与久。此是龙门滩,巴峡锁其口。咄哉古人言,扁舟落吾手。”

清乾隆,川东道张九镒:“石扇划地轴,一涧流淙淙。谁将青玉镜,挂在苍鳞龙。俯看波上下,波静影相从。举头问清影,银蟾隔几重。”

清,奉节知县姜会照:“骊龙珠走字江边,水镜空明别有天,不比蚌胎盈复阔,玉轮终古浪花圆。”

以后的巴渝十景、巴渝八景,均有龙门浩月这一景。可见在这龙门浩月在重庆地方名胜中所占的地位。

龙门浩月已不在

“龙、门”二字是在什么时候刻的呢?王尔鉴告诉了我们。

清,王尔鉴在《小记》中说道:“水中二巨石,各大书‘龙门’二字,皆宋绍兴中刻......”

至于石梁上的石刻佛像出现在清同治九年(1870年),古人在江边石梁上刻这些佛像,一般是保佑行船平安以及消灾祈福,也可能是水文标志。这些佛像的位置常年在洪水线以下,一般涨水就会被淹没。

时过境迁,随着城市的建设,浩内越变越小。石梁由于江水的冲刷变得像一只乌龟了,人们称之为“神龟”石。

“神龟”石

“龙、门”二字,已于历史原因被毁掉了。而现在“神龟”巨石上的“龙门浩月”四个字,其实是东水门大桥建成后雕刻上去的。

可以说“龙门浩月”名存实亡。如今石梁一般都淹没在水中,只有枯水时期才露出庐山真面目,石刻和佛像才重见天日。

“龙门浩月”美景不在,逐渐被人淡忘。

现如今水落石出,人们纷纷去打卡拍照,看稀奇,看古怪,但又有多少人了解其中故事。

都说重庆江湖气息重,缺少文化底蕴,此说法有失偏颇,清代“巴渝十二景”就是重庆文化底蕴表现其一。

只不过,谁也逃不过时代车轮的碾压了,许多事物的消失,导致其中的文化含蕴也逐渐消失。

龙门浩石梁

写到这里不得不提一副对联的上联:“望龙门望龙门浩”。

对联中的“望龙门”就在龙门浩对面,今渝中区解放东路,东水门与太平门之间。

站在长江北岸,“望”得见长江南岸江上的“龙门”,人们就把长江北面的地方叫做“望龙门”。可以说,有了龙门浩,才有了望龙门,没有龙门浩,也就没有望龙门。

【其他】

1917年重庆地图(没有描述)

重庆航道图(没有描述)

但是观音梁应该在江北城下面三洞桥外

2010年文保志愿者南山行者照片

重庆掌故丨水落石出,石出佛现,说的是龙门浩,你们知道其中典故吗?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