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庆掌故︱消失了的“江南名宅”,听98岁大小姐讲重庆王家大院的故事
03-27 06:30:21 来源:重庆三十度北

在老重庆,有一些或藏身在闹市或依山傍水的老宅院,曾经家丁兴旺,如今已门庭清静。

它们中有些非常幸运,历经沧桑有幸存留,我们仍能看到的有渝中区下半城谢家大院、沙坪坝磁器口古镇钟家大院、巴南区朱家大院和彭家大院等。但更多古老的豪门宅院,已在历史长河中消失。

重庆公布的52个消失历史记忆点中,南岸弹子石的王家大院就是其中之一。

李家沱、唐家沱、郭家沱、王家沱……位于长江上游的重庆有很多回水沱(指停船的水湾)。这些以姓氏命名的水湾,各有一段传奇。

王家沱因何得名?它与南岸弹子石谦泰巷42号的王家大院有关。已经消失的王家大院被喻为重庆江南名宅、“西部水路门户第一家”,是重庆开埠史的地域标志。

消失了的“江南名宅”, 听98岁大小姐讲重庆王家大院的故事

▲王家大院上院大门(曹庞沛供图)

消失了的“江南名宅”, 听98岁大小姐讲重庆王家大院的故事

▲复建的王家大院

从何而来?湖广填四川时落户江畔

在《重庆·老城》一书中记载,弹子石谦泰巷是一个古老的街巷,连接着弹子石正街和王家沱。1972年将王家沱并入统称谦泰巷。

王家大院的具体位置在哪里?从南滨路来到法国水师兵营旁,这里就是王家大院、王家码头所在地。不远处是朝天门长江大桥,连接着南岸王家沱和江北青草坝。

王家大小姐王德懿仍健在,今年已98岁高龄。她最喜欢的装扮就是头发向后细细梳拢,然后别上一枚精致的发卡。

今年60岁的曹庞沛是王德懿老人的小儿子,从小在南岸土生土长,朋友都叫他“南岸通”。因为父母已经年迈,近些年,由曹庞沛负责搜集整理关于王家的资料。

王家为何落户在此?与重庆很多外来移民人家一样,王家也是“湖广填四川”时来到的。

曹庞沛说,明末清初,王氏历经江西德安、湖南浏阳北乡,迁至湖北蒲圻(今赤璧市),康熙二十九年有了“湖广第一家”的美誉。之后,王家有一部分人来到重庆,落户东水门一带。19世纪20年代,清道光年间,一位从湖广会馆成长起来的王家后人名叫王信文,他看中了对岸江南之畔的一片开阔地,是一个颇为热闹的水陆码头,并选此定居。王信文,就成了“王家大院”的创建人。

消失了的“江南名宅”, 听98岁大小姐讲重庆王家大院的故事

▲王德懿老人(右)给儿子讲述家族历史

消失了的“江南名宅”, 听98岁大小姐讲重庆王家大院的故事

▲“万茂正”盐号遗址

做啥生意?曾是重庆有名的大盐商

王信文最早从买卖粮食、豆类入手,多年后有了“第一桶金”,便转向经营川东三大主产之一“井盐”,成为远近有名的大盐商,中国近代第一批民族资本家。

“那时,王信文常年奔波在外,身穿长衫、手拿‘撑花’(注:老式雨伞),风里来、雨里去。”曹庞沛说,王信文曾经两次渡江翻船,却大难不死,至今弹子石一带的老人还流传着“王神仙”的雅号和他的传奇故事。

王信文凭着努力,生意越做越大,并把川盐外销到乌江一带和长江中下游城市。随着家资渐厚,他在弹子石大兴土木,并获“奉政大夫”一职,官封五品。从此,王家成为重庆有名望的家族,居住地也定名为王家沱。

王信文有两个儿子,大儿子王志修饱读经书,成为国子监太学生;小儿子王敏修,子承父业,创办“万茂正”盐号。

那时,王家有内外两条庞大的销售渠道:“外线”顺长江而下,过夔门、出三峡,抵达上海滩;“内线”溯乌江而上,经龚滩、转思南,到贵州苗岭山区,沿线各点都有庄客。经王敏修一生经营,“万茂正”盐号享誉川东,并在大儿子王为德手中发扬光大。

消失了的“江南名宅”, 听98岁大小姐讲重庆王家大院的故事

消失了的“江南名宅”, 听98岁大小姐讲重庆王家大院的故事

▲弹子石老街复建的王家大院

何等辉煌?兴旺时有96口人,五代同堂

王家大院鼎盛时期究竟有多大?王德懿老人回忆,“当时王家晒盐的院坝靠近江边,仅晒坝就有两个足球场大。人丁最兴旺时达96口人,五代同堂,还有一座祠堂‘慎德堂’。”

王家大院分上院和下院,继承了古代“前园后院、前堂后寝”的格局,有11道门。下院面朝长江,位于法国水师兵营旁,大门就开在这里,直通王家沱码头,“万茂正”盐号就开在这里;上院的门牌就是谦泰巷42号,当地人称“花朝门”。

王家的男人经营着盐业,比如收盐、运输、加工、制作、销售等;王家的女人则打理家事,带好王家的子孙后代。

王家很多后人与当时重庆的名门望族“联姻”,川内很多官、商两界的名人,都是王家的“座上宾”。一些子弟还从旧式家庭产业走出,进入了新式企业,如民生轮船公司、宝元通百货公司、川盐银行、川康商业银行等。

消失了的“江南名宅”, 听98岁大小姐讲重庆王家大院的故事

▲曾经的弹子石码头

消失了的“江南名宅”, 听98岁大小姐讲重庆王家大院的故事

▲南岸区谦泰路,曾经的王家大院就坐落在这里

因何衰败?因盐而兴,也因盐衰落

这个曾经豪气的盐商大宅,如何走向衰败的?1901年,日本开办了洋行工厂,在码头停泊大批商轮,受此影响,中国旧式家庭手工作坊日显落后。

1921年,“万茂正”盐号因销路不畅、外债难收、内欠不偿、资金短缺等问题,宣布倒闭,终以王家下院作抵押。此时,王家掌管王为德的第五个儿子王世泽也被迫吞金而死。昔日繁忙的码头、晒坝和盐号,只剩下一片死气沉沉的老屋。

这时,距王信文创业,正好100年光景。

加之国内战火蔓延,王家子弟四处避难,从此天各一方。除了偶尔有人回祠堂祭祖外,王家大院再无生机。

解放后,老宅成为重庆港务局所在地。除了谦泰巷上院的大门,下院岩边拴盐船的石孔尚存外,其他建筑早已烟消云散。随着周边地块的开发,老宅大门等也消失了。

消失了的“江南名宅”, 听98岁大小姐讲重庆王家大院的故事

曾经的老照片,右边建筑物就是法国水师兵营

消失了的“江南名宅”, 听98岁大小姐讲重庆王家大院的故事

▲复建的法国水师营

王家大小姐,是《大后方》女主角

《大后方》是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而创作的一部纪录片。第9集“流动的课桌”里讲述了一个女生,从1936年起,5年间跟随大学的迁徙,分别读了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大学、中央政治大学、国立交通大学才完成学业,成为抗战时期高校教育的真实写照。

这个女学生就是王德懿,王信文的第五代后人,被誉为“中国第一流亡女生”。王德懿说,因为家境不错,她和妹妹王德芬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从私塾到大学,她们是那个年代的淑女和才女;亲兄王德峻也是上海交通大学学生,三兄妺可谓是“巴渝人家”最早走出来的满门名牌大学生。

解放后,王德懿曾在川康银行、西南贸易部等单位工作,1976年从重庆市商委退休,今年已98岁高龄。而曹庞沛的父亲曹越华曾是史迪威将军的翻译,今年97岁。

目前,曹庞沛与人合写的70万字《咸王世家》已近尾声,将深入揭开“万里长江第一大院”的神秘面纱。

消失了的“江南名宅”, 听98岁大小姐讲重庆王家大院的故事

消失了的“江南名宅”, 听98岁大小姐讲重庆王家大院的故事

▲弹子石老街

后人凭回忆 ,手绘“百寿牌坊图”

王家沱创建人王信文的妻子钟氏,是王家大院历史的见证人,她活了108岁,也是王家最长寿的人。1888年,当钟氏百岁时,巴县府衙奏请光绪皇帝为钟氏立“百寿牌坊”。牌坊矗立在当时的石桥(今弹子石正街143号)车马大道,但于上世纪50年代毁坏。

曹庞沛有个舅舅是画家,他凭记忆画出了一幅“百寿牌坊图”。

牌坊坐南朝北,高约6米、宽约4米,呈宝塔横截面型三重檐式,四柱三间,十分豪华、雄伟。牌坊由基、身、楼、顶几部分组成,整个坊身三重屋盖覆有庆殿式的坊顶,起脊飞梁,翘首展角,有精美的仙鹤、云锦、吉鸟、瑞草等雕刻点缀。

记者从草图上看到,“百寿牌坊”额殿面有竖排的“圣旨”两字,中殿面阴刻“百岁坊”,下殿面为“诰封奉政大夫王信文妻宜人钟氏”(五品夫人),紧依的右殿面为“五世同堂”,左殿面为王氏家族五代名谱。

“百寿牌坊”的四根柱子上有四副对联(由晚清大书法家包弼臣撰书),分别是:

喜今朝鸾贲汉廷百年有庆,

忆昔日凤占懿氏五世其昌;

挺生于南斗之旁峰侔天姥,

诞降是西华所萃泽逮云礽;

礼著期颐寿萱永茂,

诗赓引翼贻榖维馨;

懿德久储祥徴麟趾,

徽音克嗣庆衍螽斯。

消失了的“江南名宅”, 听98岁大小姐讲重庆王家大院的故事

王家后人绘制的“百寿牌坊图”

重庆三十度北

原标题:消失了的“江南名宅”,听98岁大小姐讲重庆王家大院的故事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