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凝视林生斌
07-04 22:28:36 来源:南风窗微信公众号

图片

南风窗微信公众号消息,林生斌先生主动分享自己新妻女的消息,至少意味着两点:

其一,他的确沉浸到了幸福里,以至于似乎一度忘记了这个微博账号里四百万粉丝因何而来,忘记了自己一个月前在微博里抒发的对亡妻之悼念。

其二,他渴望得到网友们的祝福。

或者说,他渴望得到这个世界的祝福。

人们不曾怀疑林生斌曾经历的对这个世界深深的绝望,更不曾怀疑这种痛楚给至少三个家庭带去的重创。

2017年,一场震撼全国的杭州恶意纵火案,带走了林生斌的妻子和三个孩子。

唯一活下来的林生斌,霎时被置于了悲惨世界的旋涡中心。

图片

林生斌2017年发布的朋友圈

自从他作为“未亡人”出现在媒体与网络的视线里开始,这起恶性案件就已经变成一起具有公共话题的社会话题。

围绕人心的恶毒、社会治理与社区设施的漏洞、一个不幸之人的自救生活……种种与公共利益有关的讨论延展开来。

与此同时,铺天盖地的采访特稿、自媒体文章,社交平台上的舆论鼓励与感触,纷纷传递着对林先生的鼓励与赞扬,他的隐忍与行善,深情与专一,被不厌其烦地曝光、描摹、加深。

林生斌自己也参与了“悲情英雄”的形象塑造工程。

在2020年7月之前,他的微博账号一直叫“老婆孩子在天堂”,网友也纷纷因为那起震撼全国的案件关注了这个号。四年后,粉丝已逾400万人,与一个二三线明星相差无几。

图片

林生斌微博账号已由@老婆孩子在天堂改为@-林生斌-

直到6月30日,林生斌在为思念亡妻亡子开的微博里公开喜讯,还含糊其辞地抒情“她回来了”,令人感受到对亡妻与现妻双方的不尊重。

晒娃微博发出来后不久,林生斌亡妻朱小贞的哥哥也发微博,虽对具体细节语焉不详,但却处处用着“人情凉薄”“人性向善而欺”“人走茶凉”等字眼。

7月2日,林生斌的童装店连夜下架了所有商品,原因不详;

7月3日早上11点,杭州保姆纵火案的代理律师林杰发微博回应赔偿事件,称当年刑事追责结束后,林生斌与其妻朱小贞的父母各被支付了相应的赔偿款。

此案代理律师林杰于7月3日发微博对部分事实做出说明

对于备受争议的“1.38亿”赔偿金额,林律师称是当时的起诉金,“但并非和解金额”。

但舆论掀起的愤怒,已在过去的两天内发酵至白热化。批评与谩骂背后,人们自认为并非苛求一个完美受害者,而是憎恶作秀、自我营销及欺骗利用公众感情的行为。

就像当年对林生斌发出的同情与感动,这两天,声讨林生斌的情绪纷纷爆发,包括对其所作之“恶”的揣测与质疑,对人心凉薄人性淡漠的分析,媒体用“走下神坛”“人设崩塌”等字眼表达失望和挖苦。

近年来出现过不少类似舆论矛头调转的公共事件。

比如被顶替高考,却夸大其词博取同情的苟晶;比如用红墨水佯装血液,诬陷老师暴力的小学生家长。

大众最难以接受的,是利用名誉与公共资源,消费公众的同情心与同理心。是一边营造有别于一般人的“人设”,一边暴露作为一个普通人可能具有的人性弱点。

林生斌最新一条微博下的热门转发

当然,也有人呼喊“放过林生斌”,呼吁停止对一个普通人的道德审判。

这将会是一场没有结果的争论,但在更多人绞进这场舆论漩涡之前,我们或许应当厘清、警示一些事。

1

谁制造了悲情英雄?

人们对林生斌的批评,可以基本概括为两点:

其一,时间问题。

2018年6月,在林生斌家纵火的保姆莫焕晶被判以死刑。

19年,林生斌用已逝孩子的名字创立了一家童装品牌,开始直播带货。短短五分钟内,粉丝人数从4万攀升到10万。

20年,林生斌将微博名改为“老婆孩子在天堂”改名回“林生斌”;

21年,孩子出生了。

按时间倒推,在去年新妻怀孕在身时,林生斌仍对着四百万粉丝的微博表达对亡妻的思念。

这三年究竟算长还是短,个人心中自有标准。但目前看来,在大多数人的道德伦理标准里,即便谈不上“恶人”,林生斌也足够被贴上“渣男”的标签。

其二,所得赔偿与商业利益问题。在一次采访里,林生斌表示,从小区物业那里磕下来的赔偿将会全部用于组建高层防火基金,但后来网友没有查证到此基金会的相关信息。

与此同时,林生斌的童装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这其中必然有一定流量是藉已逝妻儿之名。他常常用数百万的微博账号给自己的童装品牌点赞,无形中让这个账号变得具有了营销与广告意义。

图片

林生斌今年3月份在微博发布其童装品牌的拍摄花絮

然而,当一个人展示,或者说营销出来的形象,与公众的想象越是契合,当另一面形象呈现出来的时候,网友就越容易感受到被欺骗。

其实林营销与展示自我的欲望早有流露。

2018年,在小区自设灵堂前,他悲恸地对公众喊话:

林生斌:我希望你们站在正义的一面,就可以了,可以吗? 

群众:可以。 

林生斌:把我置顶,可不可以?

群众:可以。  

林生斌:置顶!我的微博知道不?

群众:知道。  

林生斌:我希望大家置顶。我的微博名称叫什么知道吗?

群众:老婆孩子在天堂。 

林生斌:再叫一遍。

群众:老婆孩子在天堂。

林生斌:老婆孩子你听见了到吗?你上天堂了。你们去了极乐世界,今天大家都在为你祝福。希望你在天堂一路走好。

在今年6月30日以前,大多数人始终愿意对林生斌表达敬重与祝福。

但人们通常更愿意祝福两种人:一种是真正的、手无缚鸡之力的弱者,一种是能够克服某些人性弱点,却保有其中最具光辉与温暖特性的“强者”。

林先生的“配置”,从客观层面决定了他不会是一个弱者。住在杭州高档小区,可以在三胎开放前就生养三个可爱的孩子;有自己的事业且小有成就,有与物业对峙、声张维权的资本与底气,也有重振旗鼓的实力。

他的确是受害者,但同样也是拥有一定风险抵御能力的强者。

你也许听到过这样的慨叹:我要是遇到(林先生)那样的悲痛经历,也许早就撑不住了。

一夜之间失去妻子和三个可爱的孩子,对任何人而言都是绝对剧烈的打击。

图片

他或许自暴自弃,或者甚至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承受能力稍弱的“正常人”可能会有的反应。

但在过去的三年内,林生斌没有消沉和消失。他去维权,挖出了小区物业的设施漏洞,并藉由此事,让整个社区的物业防护措施都得到了完善与加强;

他无时无刻不在抒发对妻儿的追忆,甚至将“老婆孩子在天堂”的图样纹在自己背上;他皈依佛门,“虽然这辈子缘分很浅,但是下辈子我们还是夫妻”。

他多次声称要建立基金,时不时发出与孩子互动的温馨图片。

他还行善,比如捐资助学、修桥补路。

2017年九寨沟地震,他捐出5万现金和2000件衣物。

疫情爆发的2020年,他捐了价值9万元的5000个口罩。

当时这则消息感动了不少人。人们认为,一个人在被夺走最爱的人后,还能对这个世界怀以善意,林生斌,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他做到了许多人做不到的事,以至于让公众对他的印象变成了“无欲则刚”的强,“看破红尘”的那种通透。

这四年来,林生斌早已从一起恶性事件的受害人脱离出来,变成受公众与舆论解读与剖析的符号。

当然,他也会受到监控。

人们用放大镜与偷窥镜对准这个“悲情英雄”,捕捉到他曾在妻子下葬前就与女性单独出门,据此推断他的薄情寡义,更有甚者甚至编造出其与保姆合谋纵火的猜测。

有网友称18年初在南京偶遇林生斌和一女子,目前网络上各类猜测频出

也许大多数人忘了,“人设”这个东西,本身就是带有欺骗成分的。

悲情也好,深情也罢,当人们接受了这单一且强烈的设定,就忘记了他林生斌只是个失去家人的普通人,只是个有利欲心的普通商人。

2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这句流传千古的话,被世人嗟叹视为一种对亡妻的哀悼与思念。但悲剧性中更具戏剧张力的是,作者的落脚在“枇杷树亭亭如盖”,而不是断壁残垣、满目疮痍。

这句话里唯一的悲情元素就是“妻死”,如果妻不“死”,树不可叹,人不可悲。

今年早些时候,另一位在丧妻后再寻新欢的新闻人物成为众矢之的。

纪录片《人世间》里,一对新婚夫妇刚怀上孩子,妻子就被查出胰腺癌。为了给丈夫留下孩子,在引产治病与冒险生育之间,她选择了后者。

生下孩子后没多久,年仅26岁的妻子就去世了。

然而,第二年,孩子还没满岁,丈夫就再婚了。

此事同样招致了网上蜂拥的批评与谩骂,矛头更多的指向,仍然是时间。

在古代,为亲服丧至少也要三年,而“林生斌”“张丽君的丈夫”们,竟在妻死后第一、第二年就开始了新恋情。枇杷树不要说亭亭如盖,大概连新芽都没长出来。

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时种树人心怀的万分悲怆是真实的,当他看见亭亭如盖的大树会追忆亡妻,也是真实的。

但我们同样有理由相信,从“妻死”到“如今”之间的岁月里,种树人的生活也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也许遇到更多善意的、温暖的人,且在新的世界里逐渐拥有了新的人生。

如果丧妻者林生斌,的确一直勤勤恳恳乐善好施,吸引同样温暖坚强的人,的确是可以理解且预料的事。

当然,这只是猜测之一,并不能作为观点。

大部分人是能分得清的,金庸与琼瑶“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人们明白理想化的唯美爱情仍然大多停留荧幕诗词。

林生斌虽然不是小说人物,但他经年累月撰写的微博、接受的采访,抒发的慨叹,已经一字一句地为自己搭建了一个接近虚拟叙事的文本。

图片

林生斌今年5月在微博表达对亡妻的思念

读者或许不会期待完人,但至少会期待一个好人。

“好人”,就是当亡妻、种树等情节都发生后,在另一个人靠近的时候,他至少,要对消化过去留足够的时间。

从心理学上来说,对待苦难与悲痛,从否定、忍受到接受,再到走出,这个过程所需的时间应该是每个人各不相同的,也许三年,也许三天,也许十年。

但这几年林生斌的“戏”太多了,他每一次抛头露面,就提醒公众一次他的悲惨经历和悲情人设。

因此,网友的愤怒矛头,不仅指向一个悲情人设的垮塌,更多为悼念自己多年来的深情凭吊,为网络世界极易建立与消匿的群体性感动哭坟。

图片

林生斌微博下的网友评论

男女之事又往往最容易成为被攻击、被审判的对象。

实际上,在6月30日之前,林生斌与他人暧昧、婚内出轨等传言就已经开始在网上发酵,碎片化的信息与情节在人们心里补全想象图景,甚至于,已经有人开始编造林生斌与保姆合谋纵火等剧情。

微博评论底下,纷纷劝林先生走出旧伤,开始新生活的劝慰是真的,对一个悲情标本的各种质疑与揣测,也是真的。

试问,在集合如此庞杂且各不相同的认知的舆论里,要如何还原一个真实的林生斌?

即便种树人是真的,亭亭如盖的“树犹如此”也是真的,人们的关注重心却仍然更多趋向作为“反转”的后者。

不过,到这里为止,一切争论与批评的重心,已经被扭曲和转移了。

3

真空的审判室

如今,微博、社交平台变得越来越像一个刑场,人们拿着放大镜去看任何一件小事,并轻轻松松将其置入道德伦理的审判体系里。

一个人经历的起与落、悲或喜,在变成新闻的那一刻开始,往往向后耗费数十年。而人们对一个舆论人物发生态度转向,只需要数秒时间。

当一个阙口被打开,所有能辅助证明一个判定的蛛丝马迹都会被牵扯出来,再婚生子、暧昧期、财产处理、网店商业利益……这些都是各自独立的话题,与最初那起受到关注的悲剧并没有因果关系。

但就事论事,恰是舆论审判场上最缺乏的理性工具,这也反映了当下中国网络舆论磁场里无处不在的公私边界模糊。

图片

“忘恩负义”“渣男”“虚伪”这样的批判是毫不费力的,但它们同时也是不具有实质意义的。当人们把“林生斌”当成一个现象来追溯与分析,这个人就变得既狭隘又空洞了。

狭隘在于,这么多寓意与标签被塞进去,他超载了,装不下;空洞在于,一个人永远没办法被几件事情概括与定义,人是随时间流动的,今天的我与昨天的我都有可能不同。

就像网络上替林生斌“说话”的声音表示的那样:即便他在妻死后第二天就再婚,也是他的自由。

但如果是那样,林生斌这个名字,也许从此不会出现在舆论视域里长达四年。

从明星到社会事件当事人,越来越多舆论漩涡中心的人物命运昭示了,在今天,相比起“真小人”,人们更难以接受“伪君子”。

回过头来看,林生斌的确有心机。静悄悄地公布喜讯,及时关闭评论区及私信,既传递了信息,也避免了被放到热搜讨论,避免被更多媒体看见。

图片

林生斌最新一条微博的评论区已经关闭

但他又不够有心机。

在这天以后,他没有料到,那些曾经安慰着、鼓励着他的人,为何一夕之间恶语相向。四年过去了,他凭什么不能被容许开始新生活?

他也应该明白,自从他出现在公众视线那一天开始,自从他选择不回避聚光灯开始,他的名字就不仅属于他自己,更属于公众心中那个深情的人设。

哪怕人们其实心里很清楚,在一个形象背后,看不见的、猜不到的真实,还有太多太多。

就像靠人设吃流量的偶像明星,丧失了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的整体性,而是变成一个碎片化的存在。而随着交互式社交网络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难接受自己投入感情的对象在道德行为方面“塌房”。

即便,那些被投放的感情,同情也好,激情也罢,大都是隔着屏幕的。

如果林生斌希望继续营销深情爸爸的角色,做法也很简单:闭嘴,保持沉默。

但他忍不住。当他将刚出生的女儿的照片发出来的那一瞬间,幸福与喜悦满溢内心,他忍不住要分享出来。

图片

林生斌6月30日发布微博,分享了女儿的照片,并称:“想把这份喜悦和大家一起分享。”

从这一刻开始,他就该知道,从此以后,世间再无“悲情英雄”林生斌。

往后,当他回首自己这一生,如有留在世界上的善意,该是用自己的财富为贫弱者捐献的那部分,是当自己呈现出来的坚强与坚定对他人有所感染的部分。

真正能记住他的人,也不是今天叫嚣渣男、慨叹人心凉薄的正义使者,而是那些虽然隔着屏幕,但真真切切从他身上感受到鼓励、动容和动力的人。

而往后,对公众而言,或许,善意与感动不该这么容易建立,愤怒与失望,也不该这么容易倾泻。

原标题:凝视林生斌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