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庆珍档 | 抗战期间,他在重庆主持设计了全国第一个客运缆车工程
10-16 07:46:07 来源:重庆历史名人馆

茅以升(1896-1989年),江苏镇江人。1941年获中国工程师学会颁发的“工程荣誉金牌”。1944年在重庆主持设计了全国第一个客运缆车工程,该工程从望龙门马路直达长江边,1945年建成通车。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等职。著有《中国桥梁史》《中国的古桥和新桥》等。

1.jpg

 一、少年立志以造桥为业

茅以升出身进步知识分子家庭,祖父是著名的水利专家,父亲是《中外日报》驻南京的记者。茅以升出生后不久,全家就迁居南京。他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好学上进,善于独立思考。1904年,端午节赛龙舟,人们蜂拥至南京文德桥上观看比赛,致使桥身坍塌,多人落水溺亡。这件事对当时仅有8岁的茅以升触动很大,他立志要造出最坚固的大桥。

1916年,茅以升毕业于交通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后改名为交通大学唐山学校,今西南交通大学),后被保送参加清华留美官费研究生考试,以第一名的成绩赴美留学。留学期间,茅以升专攻土木工程专业,先后获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和卡耐基理工学院(今卡耐基·梅隆大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桥梁桁架的次应力》中的创造性科学理论,被学术界称为“茅氏定律”。

1920年1月,茅以升怀着拳拳爱国之心回到南京。他并未立即投身桥梁工程建设,因为此前他接受了母校恩师的邀请,来到交通大学唐山学校教授桥梁设计等课程。

二、主持建成钱塘江大桥

20世纪30年代,正在兴建的浙赣铁路要与沪杭铁路衔接,而钱塘江将整个浙江一分为二,使得铁路衔接困难。于是浙江省政府决定修建一座横跨钱塘江的大桥,任命茅以升为工程处处长,主持修建工作。

钱塘江地处入海口,自然条件极其复杂,上游时有山洪暴发,下游常有海浪涌入,江底常年淤积着40米厚的细软泥沙,激流暗涌,凶险无比。要在这样的江水中修建一座跨江大桥,简直难如登天。茅以升带领团队夙兴夜寐,多方研究考察,创造性地采用射水法突破层层淤泥,将桥桩打入江底;采用沉箱法,克服了水流湍急难以施工的困难;采用浮运法,利用江潮的涨落巧妙地在桥墩上架设了钢梁……

1937年9月26日,钱塘江大桥建成通车,上层公路桥长1453米、宽6.1米;下层铁路桥长1322.1米,单线行车。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座现代钢铁大桥,是中国桥梁工程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1937年年底,为防日军渡江,南京政府下令炸毁钱塘江大桥。茅以升深明大义,发出“抗战必胜,此桥必复”的铮铮誓言,含泪埋下炸药,亲手炸毁了这座凝聚着自己无数心血的大桥。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茅以升践行当年的誓言,受命回杭州重建该桥。直到1953年,这座经过战争洗礼的雄伟大桥才修复完毕,全面通车,再一次连接起钱塘江两岸。

2.jpg

钱塘江大桥

三、为桥梁事业奉献一生

抗战期间,茅以升一家辗转逃难,生活艰难,但他不忘初心,情系祖国,为战时城市建设事业尽心尽力。1944年,时任国民政府经济部部长的翁文灏提出在重庆人口流动量最大的望龙门码头修建客运缆车,改善市民出行状况,由茅以升担任总设计师。望龙门客运缆车于1945年5月竣工运行,是中国第一条客运缆车,轨道全长178米,建筑斜形高架旱桥,上下高差46.9米,缆车轨道为鱼腹式设计,上下方向运行的缆车在鱼腹处错车,建成初期每日客运量有7000多人次。

3.jpg

重庆望龙门客运缆车

新中国成立后,茅以升历任北方交通大学校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等职,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主持了众多重大工程项目,为建设新中国鞠躬尽瘁。

1955年,茅以升受命主持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在此之前,6000多公里的长江上,从来没有一座真正的桥梁。茅以升带领团队,在当时百废待兴的艰苦环境下,奋战两年两个月,攻克多个技术难关。武汉长江大桥于1957年建成通车,在中国桥梁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毛泽东在武汉横渡长江时写下的诗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正是对武汉长江大桥的高度赞美。

茅以升的一生,始终和桥梁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不但主持修建了中国的几座现代化大桥,还完成了多部桥梁研究著作,为普及桥梁科技文化架设起一座知识的桥梁。茅以升的名字,将和他修建的桥梁一起,永远屹立在祖国大地上。

4.jpg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原标题:站在科技前沿的近现代重庆历史名人(四):茅以升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