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悦读 > 正文
大盘点!重阳节诗词里你所不知的趣味CP
10-17 12:04:11 来源:新华网

《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重阳节是我国重要传统节日之一,有登高、赏菊、赋诗、插茱萸、吃糕、祭祖、敬老等习俗,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关于重阳节的佳作。但你知道吗?这些唯美诗词的背后,隐藏着你不知道的故事。一起来盘点重阳节诗词里的趣味CP吧!

“初唐四杰”的巴蜀派对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唐总章二年(669),20岁的王勃因《斗鸡檄文》被斥出沛王府,怀着满腔的失意与不平,开始了旅寓巴蜀的生活。古人云:“三十而立”,可才高八斗的卢照邻却始终是个卑微的小官,同年,38岁的他被任为新都(今四川新都)尉,自长安赴蜀的他同样是愤懑的。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唐咸亨元年(670)九月九日,羁旅逢佳节,王勃、卢照邻以及友人邵大震相约同登玄武山(今四川中江县)。少长同游,他们恣情山水,吟诗作对。是日,王勃作《蜀中九日》,卢照邻作《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同是写登高,形式上又较为一致,但当思乡之情与怀才不遇的悲愤碰撞在一起,二诗却有不同的韵味,王诗主要抒发个人之苦与思,卢诗较之基调更“悲”。

玄武山

诗仙李白的二重奏

《九日龙山饮》

【唐】 李白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日龙山饮》:唐代宗宝应元年(762),62岁的李白投靠族叔李阳冰,在安徽当涂养病,上面两首诗可谓是其临终前的名篇(白卒于当年11月)。

是年重阳节,诗人登上了当涂附近的名胜之地龙山,与好友畅饮菊花酒,借吟诗来倾泻胸中之情。《九日龙山饮》中,诗人用“黄花笑逐臣”谈自己放逐之苦痛,但他又浪漫地说:“月亮都舍不得我离开,喜欢我的歌舞。”

《九日龙山饮》:九月十日是小重阳(唐宋时,九月十日被称为小重阳),李白再次到龙山饮酒赏菊,故在《九月十日即事》中借菊花两次遭折讲述自己人生的两次不幸。生命的尽头,虽然李白抒发的是失意愤懑,但更多的仍是旷达洒脱。

菊花酒

作诗还得亲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作》

【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要说重阳诗词中的名句,当属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每逢佳节,这句千古名句都会刷爆朋友圈,甚至有改编的版本,如“每逢佳节胖三斤”。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是王维17岁时的作品,那时的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王维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王维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重阳节到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王维,想起了自己的亲人,故有此作!

《九日作》:王缙,王维之弟,唐朝宰相,少好学,与兄王维,俱以名闻。是年,王缙在边外的荒凉之地任职,此地八月就已经霜露不已,草木枯萎。重阳节,王缙登高饮酒,倍感在外飘零的凄凉,心中无比地思念亲人,发出了“不知能有菊花无”的感叹!

茱萸

重阳节也有快乐

《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 ,中有孤丛色似霜 。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重阳节的诗词,大多含着思念,透着一点“苦”。这两首却异常的轻松快乐。

《重阳席上赋白菊》:那年重阳,白居易已是白发苍苍,他与年轻友人饮酒赏菊,满园金黄的菊花中有一朵雪白的菊花,白居易对此感到欣喜。白居易心想:“那朵雪白的菊花不就是‘歌酒席’上的自己吗?”《重阳席上赋白菊》表达了诗人虽老,仍有少年心的情趣。

《过故人庄》:描述了孟浩然的一次“农家乐”体验。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主客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其乐融融,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跃然纸上。

重阳糕

当宋词“括”了唐诗

《九日齐山登高 》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泪沾衣。

《定风波·重阳括杜牧之诗》

【宋】苏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

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

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这一诗一词怎么如此相似?先别急,让我们来了解下词中的一种文体——櫽括体(又称隐括),即将他人作品(诗、文居多)加以裁剪损益、使就声律。词乃诗之余,在词形成之初,有不少诗改词,这也促成了櫽括体的产生。

《九日齐山登高 》:唐武宗会昌四年(844)九月,四十二岁的杜牧迁任池州(今安徽贵池)刺史。第二年九月,他的好友张祜专程从江苏丹阳来池州看望他。那年的重阳节,秋景无限旖旎,诗人和朋友带着酒,登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登高览景、唱和抒怀。今天,我们不要去叹恨落日余晖,一起开怀大笑、不醉不归!

《定风波·重阳括杜牧之诗》:斗转星移,时光定格在1080年的重阳节。这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第一个重阳节。苏轼一手举着酒杯,一手捧着《杜牧诗集》,当他读到《九日齐山登高 》时,内心无限伤感。同样是重阳节,同样被贬的遭遇,便注定了苏轼要括杜牧之诗。苏轼对杜诗略作更动、调序,伴着“定风波”的曲子,唱出了心中的思念与惆怅。

原标题:大盘点!重阳节诗词里你所不知的趣味CP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