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忠县精耕“人才苗圃” 培育上千名村社后备干部
01-24 06:00:20 来源: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消息,40万元!1月初,张维为社区拿到一笔消费扶贫订单,让忠县马灌镇倒灌社区的干部、群众赞叹不已。33岁的张维是倒灌社区引回的本土人才,因表现优秀,去年底刚当选社区党支部书记。

“像张维这样的优秀本土人才,我们储备有1100多人。”1月19日,忠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郭建伟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去年忠县通过实施“苗圃”项目引育本土人才,为村(社区)“两委”换届提前储备人才力量,有效化解了“两委”换届的“人才之渴”。

引苗

早在2019年,忠县对在职村(社区)专职干部摸底调查后发现,整个队伍呈现出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后继乏人的问题。2020年3月,忠县开始实施“苗圃”项目,通过回引、储备优秀农村本土人才,建设一支靠得住、有本事、能干事的高素质村(社区)干部队伍,提前为“两委”换届打基础。

如何引苗?

忠县首先建立起在外人员信息台账,收集了30万名在外人员的基本信息。

接下来,建立乡镇领导实名推荐机制。每名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每年必须向党(工)委推荐1至2名优秀青年,作为农村本土人才后备人选。

第三,建立本土人才招录筛选机制。忠县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通过考试、考察等方式,每年从被推荐人员中招录一批农村本土人才,选派到村社挂职,担任书记助理或主任助理。

“张维就是我实名推荐的。”马灌镇党委书记李浩说,张维是退伍军人,大专学历,之前在一家农业公司当经理,熟悉农业、擅长管理,“正是我们乡村振兴需要的人才。”

据统计,去年忠县共储备后备人才1148名,平均年龄28岁,均为大专以上学历,本科以上学历占23.4%。

育苗

本土人才回乡之前,大多不熟悉农业农村工作,为克服“水土不服”问题,忠县提出“育苗先定根、留人先稳心”。

首先对本土人才进行培训。第一次培训,忠县就将创业扶持政策大礼包送给本土人才,鼓励他们发挥专业、技能优势创业,带动村民致富。同时公布在村挂职本土人才定向考录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国有企业正式员工政策,增强岗位吸引力。“创业有保障、晋升有渠道,让他们回得来、留得下、能成才。”忠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谢桂芳说。

去年,县委组织部集中举办了3期本土人才培训班,围绕农村电商、视频直播、产业发展、创业扶持等多个方面对本土人才进行培训,提升其致富带富能力。

同时,忠县组织部要求乡镇(街道)联村领导干部“一对一”培养农村本土人才,定期开展谈心谈话和入户走访等,为本土人才扎根农村、安心工作创造条件。

用才

去年7月,一场特别的产业发展推介会在县委党校举行。280名本土人才通过制作项目文案和现场演讲,向168家企业推介本村产业发展项目,为发展村域经济招商引资。这一次“实战演练”促成了51家企业和村(社区)签订合作协议,实际完成投资5608万元。

忠县在发展产业、调解纠纷、服务民生等过程中,锻炼、发现本土人才,对培养成熟的本土人才,尤其是表现特别突出、工作能力特别强、群众口碑特别好的党员本土人才,直接将其选拔为专职干部,甚至是村(社区)党组织书记。

去年底,张维因为工作出色,帮助群众解决了房屋安全、出行难等多个问题,被选任为社区党支部书记。44岁的向先锋之前在贵州经营苗木盆景,回到新生街道鹿角社区后,他破解了多年的信访难题,现在也担任了社区党支部书记。

“干中换、换中干,本土人才才能堪当大任。”郭建伟称,实施“苗圃”项目,既让本土人才提前熟悉基层工作,缩短任职的适应期,又能展示他们的才干,赢得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支持。“历经磨砺,他们会成长为‘参天大树’,成为乡村振兴的栋梁之才。”

目前,忠县已有407名本土人才成为专职干部,3名在村挂职本土人才已被招录为乡镇事业编制人员。据估算,通过实施“苗圃”项目,忠县村(社区)“两委”换届后,专职干部队伍平均年龄由过去的44.1岁下降到35岁,大专以上学历占比由30.3%上升到45.06%,实现了年龄、学历“一降一升”,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原标题:忠县精耕“人才苗圃” 培育上千名村社后备干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