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庆珍档 | 穿越到战时的北碚街头:既有战时的紧张,也有平和的繁荣
12-12 17:06:09 来源:北碚乡建旧事百家号

说到穿越,大家都是想穿越到汉唐,至少也是考察下清宫秘史。其实,穿越到抗战时期的北碚也是不错的。这里既有战时的紧张,也有平和的繁荣;既有小城的雅致,也有匆匆的人流。天南海北的口音,在这里交汇,毕竟这里远离战火,受到的空袭并不太多。

要是对比10年前的北碚场,那自然是难认出来的。

1.jpg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北碚中山路

一条从青木关通过来的公路,抵拢北碚场,又穿马鞍山而过,可达温泉和澄江。这下,北碚不再只是个水码头,也是个陆上要道了。进入北碚地界,雨花台不似往日荒凉,到天生桥,公路两边,房舍林立,行人往来,就可称繁荣了。再往前,原是农田的齐家湾、瓦肚湾,居然挤满了房屋,人声鼎沸,这就是北碚新村。通过一条宽大笔直的公路,中山路,就到了北碚场。

这北碚场与往年也不一样了。

那条绕场而过的会龙溪不见了,弯曲狭窄的小巷没了,什么禹庙关庙天上宫,统统不见了。代之以宽阔平直的街道,由一个个十字路口联通。沿街大多是一楼一底的房子,也有三四层的,虽然比重庆城小,可是要平整多了。

什么都在学重庆,甚至上海。像南京路上一家餐厅,有空运来的白兰地,销量好得很。那些店铺,布店,缎庄,饭馆,大多用留声机播放歌曲来揽客,上海传过来的流行音乐,电影插曲,偶尔还有淫曲秽调。

公路街道上,有汽车,只是很少,板车却很多,滑竿也多,自行车不少。有些少女,高高兴兴地骑着自行车穿行,却不知背都被诀肿了:老婆婆们可受不了大姑娘做这种出格的事!

到晚上,路灯亮起,虽有些昏黄,配着各个店铺的灯光,足够你感受城市夜色了。各种小摊上了街,担担面、烤红薯、汤元。各个剧场不时有唱腔和欢笑声传出,街边住家户的窗口,常有京剧锣鼓声飘出。

2.jpg

1944年北碚的市街图

北碚有多闹热?数数看吧,场上有茶馆13家、旅馆20家、餐馆21家、中药房11家、西药房6家。北平路大茶馆最多,每日满座,被称为北平风光。各茶馆比较,复兴茶社1元、普通茶社1.5凶、历夏亭2元、兼善公寓2.5元,均常满座。北碚乐园茶馆生意最兴隆,因为文化人士爱去。机关职员则喜欢兼善茶园,这里感觉档次最高。学生在公共体育场,这里便宜实在。中层市民在赵美五和望江,商人和下层市民在北碚招待所、乐天、西南,袍哥在仁义永,帮会人员在大观茶楼。

北碚的饮食有些啥子特色呢?本地川菜馆子被淘汰干净了。对又来酒家,虽然壁破屋漏,生意却好。大有酒店迁到白宫川菜馆侧。食客们觉得,一品香的汤元并不亚于三六九,但牛肉面,却赶不上南京绞面馆。天津路一茶社,壁上悬匾,虫二,都搞不懂是什么意思。南京路有个北碚食店,老板江苏人,茶房四川人,厨师是四川人,菜单为北方菜。老板说是下江味,茶房说是湖南味,厨师说是成都味。客人吃下来,说不出是哪里的口味。或许这就是北碚名小吃怪味胡豆的创意源泉吧。

3.jpg

1941年的北碚场地图

北碚的高档餐厅,自厚德福、陶陶、松鹤楼接连被炸,新开的兼善餐厅,成为高档代表,自1940年7月1日开张以来,生意兴隆。大东旅社自第一次即被炸后,像厚德福一样,再也没修复。嘉陵路、温泉路原来小摊林立,在轰炸时一烧而光,不过个多月,又渐渐多了起来。

各街道人潮如织,也颇有趣味。在街上吃花生,在三六九吃汤元,在粤来饼干厂吃饼干,是北碚新女性的三件大事。来来往往的学生,一眼看得出来历:重师是黑色棉大衣,体专是灰色棉军服,立信比较华丽,剧专各色皆有,复旦华丽尤甚,而江苏医学院朴实可嘉。

4.jpg

梁漱溟、卢作孚、章牧夫在民众会堂前

除了那些有钱有闲的,北碚街头还有许多为生计奔波的人,担挑子的小贩在吆喝,力夫扛着货物跟着货主匆匆而行,挑水工挑着一挑挑水奔向茶馆饭店,摆摊的算命先生则盯着过往的行人,招徕生意。在大明厂门前,每天都有老少争拾炭渣,这是厂里拉出去填路的,时常落下些炭渣,还没燃尽,扑熄后拿回家可以煮饭烧水。街上也有乞讨的,可没有流浪儿童。那次蒋总裁轻车视察北碚,看到车站有流浪儿童,就要求局长卢子英把他们都收容起来,卢子英赶紧组织人手资金办起了收容所,把流浪儿童收容起来,约束几天,又一一遣返原籍。

授课的,编书的,搞科研的,参观的,休闲的。没谁会把名流这两字写在胸前,擦身而过,多年后你才偶然发现,那个瘦小贫寒的青年,本是个天府煤矿的计磅员,他不过写了篇小说《要塞退出之后》,被在复旦授课的胡风发掘,又写出了《饥饿的郭素娥》、《财主底女儿们》,享誉文坛,他叫路翎。那个时常在北碚最豪华的酒楼厚德福坐着,又不是客人,又不像老板的文化人,叫梁实秋。有个身材魁梧的老头,走在街上,会跟很多人打招呼,像是北碚人,却操着北方口音,他是冯玉祥。那个身着棉袍,笼着手,慢慢踱步的蔫巴老头,或许那就是老舍。

有个干瘦的老头,带着个少年,在街上闲逛,这是厚黑教主李宗吾。他到青木关拜访信友,复旦中文系教授张默生,长谈三日,意犹未尽,跟着张默生到了北碚,等张默生过江去复旦上课回来后继续继续聊。

5.jpg

1946年复旦师生告别夏坝

到1946年一月中旬起,北碚街头常有一溜一溜的人摆地摊,卖的是自己的衣物书籍。那些就是准备复员的复旦教授。你如果准备充分,会认出这个是陈望道,那个是白季眉,还有林一民。

原标题:书说北碚:漫步在战时北碚的街头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