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中德混血重庆女儿回忆录:一部大轰炸时期的重庆版《城南旧事》
11-11 08:26:31 来源:新女报

“67年过去了。在我心里,重庆一直是我的故乡。我爱重庆。我爱朝天门。我亲爱的父亲曾牵着我的手从那里走过。我爱江北寨子坪的彭家院子。那里曾经是我的家,有森林和稻田,有我快乐的童年。”

——《汉娜的重庆》的作者傅安娜

这是一本以重庆为背景的回忆录,作者是中德混血的傅安娜 (Johanna Stahl)女士。她是当年德国驻华领事傅德利(Walter-Friedrich)的女儿,亲历并见证了重庆从1942年到1952年的历史风云。

1.jpg

1937年,傅安娜的父亲在重庆朝天门码头

1937年,傅安娜出生于重庆。她的母亲彭廷文是地道的成都人,父亲傅德利则来自于遥远的德国。傅德利早年为前往西藏探险而来到中国,和大多数探险家一样,他不仅研究了喜马拉雅山区的珍稀动物,同时也爱上了这个古老国度的风土人情。经探险队同事介绍,他与彭廷文相识。彭廷文出生于大地主家庭,裹过小脚,接受过西式教育,这位在成都中学任教的女孩与傅德利相恋了。1935年6月7日,两人在成都登记结婚。两年之后,傅德利携妻前往重庆,任德国驻华使馆领事,之后傅安娜出生,抗战也于同年爆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傅安娜一直在重庆长到15岁,直到1952年,傅德利又带领全家启程返回德国。

2.jpg

离开中国前,傅安娜与妈妈、弟弟以及表哥的合影

现在,傅安娜住在德国北部的一座小城里,已83岁高龄的她,始终回望着八十年前重庆江北的彭家院子。在故乡的成长经历,不论是喜悦还是痛苦、迷惘还是一次次奋斗,无疑都不断在她心中回放和咀嚼;江北观音桥、南山文峰塔,还有生活其中的故乡人更是她剪不断的牵挂。她因此在临近八旬时动笔写下这篇动人的回忆录。

2017年,德文版《汉娜的重庆》出版,2020年,译者海娆将中文版《汉娜的重庆》带回到重庆。

3.jpg

这本书的出版,还寄托着傅安娜女士的一个期望。

离开家乡,与亲友失联68年,她思念故乡,思念故乡的亲友,她有一个梦想:也许当年的亲友会读到这本书,她希望能找到他们。即使山关阻隔,不能见面,至少可以通电话,听听彼此的声音。这也是她此生最后的愿望。

她想寻找的亲友有以下几位:

Part 01

巧妹

出生于1938年,是母亲小妹妹(即小孃)的女儿。母亲生弟弟时,小孃带着四个孩子从成都到重庆,照顾母亲坐月子。后来巧妹单独留下,跟安娜一起在重庆上小学。两人同吃同住了两年,直到1945年抗战结束,巧妹才返回成都。从此两人再没有联系。

关于巧妹的最后消息,是解放后听亲戚说,因为是地主的女儿,巧妹在矿山接受劳动改造。

Part 02

黄丽敏

大约出生于1935年,是安娜在江北大庙小学(观音桥小学前身)时的高年级同学,会武功,父亲是当地武术教练。安娜因为长得像外国人,放学路上总被男生围攻欺负。他们喊她“高鼻子洋人”,“外国鬼子”,黄丽敏见了,挺身而出,从书包里抽出一节能伸缩的小棍子,帮她吓跑了那些男生。

从那以后,黄丽敏总是跟安娜一起放学回家,保护她。安娜一生都忘不了这个当年救过她的侠女。

Part 03

闵晓玲(也许叫李晓玲)

安娜南开中学的同班同学,家住渝中区,父亲在渝中区开诊所行医。她身材高挑,跟安娜有许多共同爱好,俩人一起参加学校的舞蹈队,一起逛街,吃小吃,看电影。假期里,俩人又到彼此的家里作客。

4.jpg

傅安娜离开中国前与南开中学同学的合影

傅安娜于1946至1950年就读南开中学。她是傅安娜南开中学时最好的朋友。

Part 04

周基鉴

四孃的儿子,安娜的表哥,家住重庆。1952年安娜全家准备离开重庆,他希望安娜留下,他愿意供她上学。当时他已经参加工作,在重庆某建筑公司从事设计工作。安娜一家到德国后,还跟他有过通信联络。

5.jpg

表哥周基鉴写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信封

安娜至今还保留着留有他家庭地址的信封,知道他住在重庆市渝中区守备街5号。可惜近年拆迁,此街已消失。

Part 05

苏新高

三孃的儿子,傅安娜的表哥,家住渝中区。安娜在1946年进入南开中学前,曾住他家,由他辅导学习,参加南开中学的入学考试。当时他在读大学。在他的辅导下,安娜学习热情高涨,顺利考入南开中学。

(以上人名是按德文版书中的拼音写成,可能与真实姓名略有出入)

内容简介

《汉娜的重庆》从一个小女孩的视角出发,记录了大时代背景下,她在重庆的童年及少女阶段的生活。既有对城乡生活场景的描写,也有对两江三岸市容的刻画,还有对在渝外国人生活工作的多方叙述,也包括对她的父母的异国婚姻生活的记录,对她父亲在特殊的身份中挣扎的观察。

6.jpg

记忆中的彭家院子(傅安娜手绘)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以白描的方式记录了日本大轰炸对重庆城区和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也颂扬了中国人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

作者&译者介绍

7.jpg

作者傅安娜(右)与本书译者海娆(左)合影

傅安娜 (Johanna Stahl),1937年生于重庆,1945-1949年在沙坪坝南开中学上学,1952年全家离开重庆,此后定居德国。本书是她用德语写作的自传体回忆录,德文版于2017年在德国出版。

海娆,旅德作家、翻译,先后就读于西南大学中文系及法兰克福大学汉学系,著有长篇小说《远嫁》《早安重庆》等。

8.jpg

作者傅安娜(左)及先生,与本书译者海娆(中)

名家推荐

这本书的作者早我二十多年,用一双少女的眼睛,敏感而有深度地审视过重庆和那里的人们所遭受的苦难和命运,让我深深地感动。傅安娜这本回忆旧日重庆的书,不可多得,强烈推荐。

——虹影(著名作家)

所有的历史都是回忆。历史有欢乐也有痛苦,只有承认它,接纳它,人才成其为人。不为人知的汉娜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成为一个完整而生动的人。但她的回忆必须通过翻译才能回到原生地。这也是翻译的意义。感谢海娆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伟大的任务。

——顾彬(德国诗人,汉学家,翻译家)

我与作者同乡、同年,跟德国都有着骨肉亲情,读她的重庆回忆感触尤深。她真实生动地再现了旧时的重庆,我推荐今天的重庆人好好读一读她的书,读了你们才知道珍惜新重庆和平、安宁、幸福的生活。

——杨武能(翻译家,德国国家功勋奖章获得者,重庆图书馆荣誉馆长)

原标题:中德混血重庆女儿回忆录:一部大轰炸时期的重庆版《城南旧事》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