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川渝党报携手,“重走古驿道”走出新风貌
08-13 12:28:57 来源:两江观媒微信公众号

2020年伊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双城交往翻开新的篇章,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人文交流要先行。

2020年7月,重庆日报携手四川日报共同推出 “重走成渝古驿道 感受双城新变化”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旨在挖掘历史文脉,传承巴蜀文化,展示古道沿线当今变化,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实现资源共享,强化人文认同,激发共同发展的内生动力。

承担此次采访的特别报道组,沿成渝古驿道线路,历时月余,行程千里,实地调查、挖掘史料、走访专家和当地群众,探寻古驿道蕴含的巴蜀人文密码,讲述川渝交往的精彩故事,展现古驿道沿途城市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新气象新作为新故事。

从2020年7月6日至7月21日,重庆日报共刊发13个整版,四川日报共刊发8个整版的报道,并推出海报、短视频、H5等融媒体产品40件,在重庆日报新媒体集群、川报观察、今日头条、抖音、微视、快手等平台刊播,引发社会热烈反响,让成渝古驿道这个昔日冷僻、小众的学术课题成为了大众喜闻乐见的热门话题,对于活化利用成渝古驿道,助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重庆日报携手四川日报“重走”

以优秀传统文化泽润乡土

绘就成渝交往新篇章

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问题。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川渝自古一家,人缘相亲、文化同源。在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主流媒体更应秉持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为此,重庆日报携手四川日报“重走”,以优秀传统文化泽润乡土,绘就成渝交往新篇章。

为何此次“重走”主题选择成渝古驿道?

成渝古驿道肇始于汉,成型于唐宋,兴盛于明清,该路东起重庆朝天驿、西至成都锦官驿,全长逾千里,是古时重庆到成都陆路的必由之路。沿途经过如今重庆的渝中、沙坪坝、九龙坡、璧山、永川、大足、荣昌,通往四川隆昌、内江、资中、资阳、简阳、龙泉驿,最后到达到成都。

这是古时串联成渝两地的经济文化大通道,是巴蜀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留下了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史实和动人故事,有着巴蜀文化、革命文化、抗战文化等深厚的历史积淀;

这是一条促进巴蜀地区繁荣的经济大通道,古驿道沿途市镇是古代巴蜀最发达的地区,也正是当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主要连接点、桥头堡、先行区;

这也是一条蕴含巴蜀人文交融密码的大动脉,当大江大河的山城遇上沃野千里的平原,成渝古驿道担负起了人文大交流桥梁的作用;

这还是一条彰显巴蜀儿女不屈斗争精神的奋斗之路,近代以来,成渝古驿道见证了辛亥革命、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传播、中共川渝组织的成立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下斗争,留下众多革命遗迹。

站在区域发展视角

重新发现成渝古驿道的当代价值

把冷历史变成了热新闻

在此次“重走”全媒体大型采访报道中,报道组并不满足于一个记录者的角色,而是自觉地充当了城市文化的发掘者、创造者,将一个小众的学术课题转化成大众喜闻乐见的新闻话题,特别是契合了当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大话题。

特别报道组沿成渝古驿道线路,通过实地调查、挖掘史料、梳理文脉、走访专家和当地群众,在追寻古人留下的足迹中穿越历史、连接时空、见证辉煌,让受众在古道风韵中体味乡愁,在古今对比中触摸沧桑、感悟变革。

报道组用生动鲜活的报道在新时代镌刻下成渝两地交往历史,让今天的人们通过新闻产品即可感受到古驿道沿线的自然和人文风景。

如重庆日报在《古渝雄关 山色今朝画巨然》中,记者对成渝古驿道的起点——朝天古驿站进行了探寻;

在《西出二郎关 山上葱茏 山下繁华》中,记者对昔日军事要塞、如今的生态屏障二郎关进行了实地采访;

在《隆昌古驿道上的牌坊奇观》中,13座牌坊曾经的历史、现在的风貌也在记者的描述中跃然纸上。

报道组在挖掘历史的同时,更关照当下,对于古驿道沿途的新变化故事进行了采访报道,契合了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时代乐章。

如,在《最险处在老关口 来凤驿上车马喧》中写道,近年来璧山区在挖掘古道文化方面动作不断,预计于今年底开园的古道湾公园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此次“重走”更以全媒体形式展现思路,以更新颖活泼的方式来呈现和表达内容。

在重庆日报新媒体集群、今日头条、抖音、微视、快手等平台刊播的40件融媒体产品,获总访问量5000余万人次,引发社会热烈反响。

四川日报在《天府周末》专版上从历史发展、商贸往来、美食交流等角度对成渝古驿道的沿线文旅资源进行了再认识和再体验。

四川日报刊发的部分版面

扫码看川渝党报共同推出的重走成渝古驿道系列报道

报道影响力持续发酵

召开研讨会引发保护利用的社会关注

因报道涉及历史、地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因此,策划之初,即邀请了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作为学术支持单位。

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是在重庆市地方史资料组基础上成立的学术性社会团体,也是研究重庆地方历史最重要的学术团体;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在对西南地区历史文化地理、历史民族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自然地理等研究方面成绩突出。

两家学术单位的加盟,令整组报道在严谨性上得到了保障。采访启动之初,报道组就分别到两家学术单位进行了前期的资料收集工作,做了充分的案头准备。采访过程中,也有重庆自然博物馆、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的专家随行,为此次“重走”提供了学术力量的帮助。

本世纪初,驿道穿过走马古镇下的黄葛树向远方延伸。

川渝党报全平台推出该组报道后,“古驿道”成为文化热词。

为进一步扩大报道的影响力,为巴蜀文旅走廊的建设建言献策,8月8日,“重走成渝古驿道 感受双城新变化”全媒体采访活动暨川渝携手打造巴蜀历史文化旅游线路研讨会,在重庆市九龙坡区巴国城举行。

来自清华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等著名高校,中国旅游研究院长江旅游研究基地、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等权威机构,以及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等专业场馆的专家教授、旅游学者、行业精英、主管部门负责人等参会。

20多名专家学者,围绕如何进一步活化利用好成渝古驿道资源,打造具有浓郁巴蜀特色的国家文化地标,包装巴蜀古遗址文化探秘线路等,聚智聚力,共绘成渝发展新篇。

研讨会上,成渝两地文化企业、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接下来,重庆市文化旅游委将把成渝古驿道的保护纳入重庆文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中,着力开展一次文旅资源的专项梳理、编制一个成渝古驿道保护专项规划、制定一张文化旅游资源地图、实施一批重点保护项目、形成一批价值解读成果、活化一批重点文化遗产。

这都是此次“重走”报道结出的成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做出的一份贡献,这也势必将让“重走”的品牌影响力愈加闪亮。

各方评价>>

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博士生导师周勇:

此次“重走”中的许多话题,对于学者来讲,多年精研,藏之书斋;对于市民,走在古驿道上,但无动于衷。是此次报道把学界的成果公之于世,并深究于报,让市民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自己的家乡,感受到自己的城市和自己的群体。这场采访活动,使这段历史能重回公众视野,重温了先辈的初心。

重庆市地方志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晓东:

这组“重走”报道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维度,唤起了我们的历史记忆和缕缕乡愁,接地气、融民意,既有历史的厚度也有现代的张力,还有对未来的召唤,培育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文化氛围,凝聚起了发展的澎湃动力。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白九江:

重庆日报完成了一项新的“重走”壮举,对成渝古驿道历史及沿线地区经济社会的一系列深度报道,是增强党报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新实践。

四川省文联副主席李明泉:

成渝古驿道的交通功能虽然早已被高铁和公路代替,但它沉淀的历史文化价值,永远不会因为成渝双城往来形式的改变而削弱。

重走成渝古驿道,既是对千百年来成渝双城往来的一种回顾,也是在为今天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寻找历史依据,更是对成渝文旅资源的一次再认识和再体验,对推动两地正在打造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东西。

这组报道,追寻历史、记录奋斗、见证辉煌、共谋发展,既是一次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的“重走”,也是一次推动宣传文化工作守正创新的新实践,更是一次“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新探索。

作者:姜春勇  兰世秋

原标题:川渝党报携手,“重走古驿道”走出新风貌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