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庆珍档丨林语堂、老舍、梁实秋寓居北碚
04-06 08:46:17 来源:重庆小街公众号

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

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位于北碚区文星湾42号现重庆市自然博物馆北碚陈列馆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西部科学院是爱国实业家卢作孚于1930年9月创建的中国第一所民办科学院,院址最初设在北碚火焰山东岳庙,1934年迁建北碚文星湾。其下设理化、地质、生物、农林4个研究所以及博物馆、图书馆和兼善学校。

中国西部科学院立足四川及西南地区,调查矿产及地质状况,探明矿藏储量,考察川西独特的风土民情及民族习俗,采集川西南、川西北地区动植物标本,培育、改良、引进果木蔬畜,以研究实用科学、促进文化生产事业为宗旨,把科研成果与社会和民众的利益相结合,为国家的建设服务,促进了四川及西南地区的工农业发展和科学研究的进步。抗战时期,在此成立中国西部博物馆。

惠宇楼

惠宇楼为中国西部科学院主楼。1933年,卢作孚向国民革命军第20军军长杨森劝募2万元修建此楼,次年建成,因为杨森字子惠,故取名“惠宇”。1944年,该楼借让给新成立的中国西部博物馆作展览大楼。

大楼为砖木混合结构,中国固有式建筑风格。大楼共分两层,设阁楼。建筑平面呈“H”形,外墙青砖勾缝,内置木质地板、扶梯,小青瓦覆顶,歇山顶。

地磁测点碑

地磁测点碑由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测定(东经106°25′46″0,北纬29°50′07″3),中国西部科学院1945年12月立。为我国第一个测定的地磁点。

地质楼

地质楼于1938年修建,为内迁北碚的国立中央地质调查所办公楼。地质楼为移动砖木混合结构二层楼房,折中主义建筑风格。一字式布局,四面坡式顶,小青瓦覆顶,青砖外墙,一层拱窗,二层方窗。

卢作孚旧居

卢作孚旧居于1944年修建,原为中国西部科学院、中国西部博物馆办公楼,其院长室曾为卢作孚先生办公及临时生活用房。

旧居为一栋砖木混合结构建筑,一楼一底,折中主义建筑风格。建筑四周设有回廊,入口位于二层,歇山顶,小青瓦覆顶。

张自忠墓

张自忠墓位于北碚区梅花山,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张自忠(1891—1940),字荩忱,山东临清人。1911年加入同盟会,投笔从戎,1933年日军犯我华北,率部开赴长城抗战,痛击日军于喜峰口,名声大振。抗战全面爆发后,先后任第59军军长、第27军团长、第33集团军总司令、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司令。1940年5月,率部东渡襄河,浴血督战,16日在湖北宜城十里长山壮烈殉国。国民政府追晋张自忠为陆军上将。1940年11月安葬于北碚梅花山。

墓茔占地3 267平方米,依山而建,坐南朝北,地势南高北低。墓冢圆形,下部以条石围砌,冢高2.64米,直径6.4米。正面为“凸”字形牌楼紧护,牌楼前为冯玉祥题“张上将自忠之墓”碑。墓前有祭台和一小块平坦地坝,墓左、右、后三面有1.5米至2.5米宽的茔道。两边出入口中间矮墙嵌有冯玉祥书“梅花山”三个隶书石刻大字,每字1米见方。

重庆梁实秋旧居

重庆梁实秋旧居位于北碚区梨园村,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梁实秋先生从1939年春天寓居北碚,与社会学家吴景超夫妇合买此房,因没有门牌,邮递不便,便以吴景超夫人龚业雅之名取名“雅舍”。1940年,梁实秋先生应重庆《星期评论》之约在此刊物辟专栏“雅舍小品”,以笔名“子佳”每星期撰文一篇。梁先生在此居住的8年中,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精品美文“雅舍小品”20余篇,翻译了《咆哮山庄》等作品,直至1946年秋天离渝。

雅舍为一栋传统穿逗民居建筑,建筑平面呈“凹”字形,悬山顶,夹壁墙,建筑面积120平方米。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旧址暨重庆老舍旧居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旧址暨重庆老舍旧居位于北碚区天生新村65号,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旧址建于1940年,原为著名文学家林语堂先生住所,1942年林先生离开北碚时将此房捐赠给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43年老舍先生来北碚组织文协工作并定居于此,至1946年离开。在寓居于此的三年时间里,老舍先生创作了《火葬》《四世同堂》等大量作品。

旧址为一栋砖木混合结构一楼一底小楼,坐东朝西,折主义建筑风格。悬山顶,小青瓦覆顶,墙面青砖勾缝。建筑主体呈矩形,入口开在上层西侧正中,入口前设扶梯通往底层,主体北侧及东侧各接一小间。

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

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位于北碚区东阳镇夏坝先锋村,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05年5月,复旦大学创建于上海吴淞。抗战时期,复旦大学内迁,于1938年2月择址于重庆北碚东阳镇夏坝复校。当时设有5院22系及2个专修科,师生2 400余人。1946年复旦大学迁回上海后,留渝校友在此创办私立相辉文法学院,新中国成立后合并组建西南农学院,“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在此求学4年。

旧址现存登辉堂,登辉堂为复旦迁来后建的第一幢小礼堂,以复旦大学校长李登辉之名命名“登辉堂”。该建筑建于1938年,砖木混合结构,折中主义建筑风格,中为二层楼房,两侧为平房,建筑面积605平方米。楼房高12米,面阔11米,两侧平房高6米,面阔各11.5米,进深5.2米。悬山顶,小青瓦覆顶,外墙黄色,礼堂山墙正上方刻有“登辉堂”三字。

孙寒冰墓

孙寒冰墓位于北碚区东阳镇夏坝先锋村。孙寒冰(1903—1940),江苏南汇县人。192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商科,又先后在华盛顿州立大学、哈佛大学研究院就读。1938年12月中旬,孙寒冰教授由港至渝,历任复旦大学教务长、法学院院长。1940年5月27日,日机轰炸复旦大学,王家花园教师宿舍被炸毁,6位复旦师生遇难,孙寒冰教授也不幸罹难身亡,年仅38岁。由于校舍被炸毁,学校也宣告本学期暂告一段落。校长李登辉等铭刻了《复旦大学师生罹难碑记》。

孙寒冰墓园面积349.17平方米,横宽20米,纵长14米,有花砖围墙。墓居正中,高1.8米,宽1.65米,长2.6米,水泥涂面。前嵌大理石墓碑,上刻:“孙寒冰教授之墓”、“周谷城题”。墓左、右侧各立一碑,左侧为孙寒冰教授墓志,右侧为《复旦大学师生罹难碑记》。

峡防局(文昌宫)旧址

峡防局旧址位于北碚区朝阳街道庙嘴1号,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峡防局旧址原为建于清代的文昌宫。1923年峡防团务局成立后,峡防局及司令部曾设于此。抗战时期,先后成为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和北碚管理局治所,是北碚最高行政管理机构所在地。

文昌宫始建于明崇祯十七年( 1 6 4 4 ) , 清乾隆四年(1739)重修。文昌宫为一组传统合院式建筑,有前后三进殿、二重院,占地面积1 473平方米。建筑采用穿逗式构架,悬山顶,夹壁墙。

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旧址

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旧址位于北碚区朝阳街道文星湾新桥社区,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于1922年在南京成立,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生物学研究机构。该所致力于生物标本采集与研究,在物种调查及动植物实验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国西部科学院卢作孚的帮助下,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所长钱崇澍率领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一部分科技人员,迁往重庆北碚, 1937年迁驻于中国西部科院,暂驻“惠宇楼”。1940年2月此处办公楼建成,移驻于此。

旧址为一栋砖木混合结构二层楼,坐南朝北,折中主义建筑风格。建筑平面呈“山”字形,一层正中有木楼梯通往上层。建筑主体悬山顶,小青瓦覆顶,青砖勾缝墙体,建筑细部装饰简洁。

卢作孚墓

卢作孚(1893—1952),重庆市合川人,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创办的民生公司,拥有148艘江海轮船,投资60多个企事业单位,成为中国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1937年8月,卢作孚被国民政府紧急任命为交通部常务次长兼全国水陆联合运输管理处处长。他动员民生轮船公司的全部力量,抢运抗战物资和人员。在抗战时,民生公司损失轮船16艘,牺牲员工116人,受伤致残员工61人,但他们在短时间内运送了150万人、100万吨货物,仅抢运的军工企业就有兵工署第22厂、23厂、24厂、25厂、巩县分厂、汴厂和金陵兵工厂、南昌飞机厂等14个,还有大量的其他工业设备和党政机关、学校、科研机构的物资和大量珍贵文物。

卢作孚墓原位于南岸龙门浩,1999年迁至重庆北碚公园“作孚园”,与其妻蒙淑仪女士骨灰合葬。“作孚园”门口矗立着石碑一块,上有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题写的“北碚开拓者卢作孚”。园中有卢作孚雕像一座。

清凉亭

清凉亭位于北碚区北碚公园内,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亭始建于1935年,系卢作孚亲友为其母亲60寿辰而建,故原名为“慈寿阁”。1937年,卢作孚请林森题名为“清凉亭”。1939年春,陶行知夫妇进住清凉亭,设“晓庄研究所”,潜心研究兵役。清凉亭所在北碚公园,原名平民公园,1927年筹建,到1937年该园已初具规模,占地60亩,建有“汉砖台”、“半月湖”、各式亭阁、动物园馆等景点;种植花草80余种,花木7 000余株;饲养虎、豹、熊、猴及各种禽类230余只。

清凉亭为一栋砖木混合结构二层楼阁建筑,中国固有式建筑风格,平面呈“H”字形,建筑面积242.4平方米,通高9.3米。组合式重檐歇山顶,小青瓦覆顶。建筑细部装饰精美,红漆立柱,雕花撑拱,灰塑屋檐。

红楼(兼善中学)旧址

红楼位于北碚区公园村26号,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红楼始建于1932年,1932年至1939年为兼善中学校舍;1939年至1945年改作中央银行北碚办事处;1945年改作北碚图书馆馆舍。兼善中学由卢作孚于1930年创办,1932年,在原址右侧建筑“红楼”为新校舍,设附属小学。1939年该校疏散乡下后,改作中央银行北碚办事处,直到抗战胜利。1945年成为北碚图书馆馆址。

红楼为一栋砖木混合结构三层楼房,中国固有式建筑风格。建筑平面呈“H”字形,组合式歇山顶,小青瓦覆顶,南北两侧屋面各设老虎窗2个,入口设于南侧一层正中,入口处设有门厅,门厅至二层,面阔3间,进深1间,庑殿顶。建筑细部装饰充满民族风格,外墙粉刷为红色,檐下施斗拱,柱枋间施花芽子,灰塑屋脊,檐角起翘。

重庆大轰炸北碚报警台旧址

重庆大轰炸北碚报警台旧址位于北碚区朝阳街道黑龙江巷山岗,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报警台始建于1939年,为防止日机轰炸,预警市民所建。原配德国进口7.5千瓦铜制警报。抗战胜利后移交给大明纺织厂,作为上班报时使用。报警台为一座砖木混合结构二层碉楼式建筑,高7米,平面呈矩形,边长6.1米,占地面积40.2平方米,建筑面积120.6平方米。

国立江苏医学院附属医院旧址

国立江苏医学院附属医院旧址位于北碚区牌坊湾,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国立江苏医学院于1939年4月由南京迁来北碚,至1946年迁回江苏镇江。当时有学生200多人,洪式闾、胡定安先后任院长,邵象伊、陈友浩、王促侨、徐佐夏等一批著名教授在此执教。设有附属医院、公共卫生事务所、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医科研究所寄生虫部等下属机构。

此建筑建于1939年,为一栋砖木混合结构三层楼房,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平面呈“王”字形,占地面积1 269平方米,建筑面积2214平方米。

来 源:《重庆抗战遗址遗迹图文集》(重庆大学出版社  主编:李波)

原标题:林语堂、老舍、梁实秋寓居北碚,书写美文(北碚区)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