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旬老人沙盘上雕琢1944年老重庆
11-11 07:15:06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晚报

张更之和他的“老重庆”沙盘

张更之讲起他的沙盘来滔滔不绝

今年73岁的张更之回到家乡重庆已经有13年了。对他来说,漫长的人生经历就像一座围城:舞象时漂泊他乡,四十一年弃置身;花甲年重归故里,到乡翻似烂柯人。年轻时思念家乡,而现在身处家乡却喜欢回忆年轻时思乡的味道。围住他的,是这供他一片天地自由生长的老重庆。

今年,他将这份思念化为现实,落在一方2米宽3米长的沙盘上。

窖藏41年的故乡

54年前,19岁的张更之挥别父母和兄弟,挥别居住了19年的凤凰台,挥别曾和伙伴游玩戏水的珊瑚坝,前往长白山。这是一次饱含无奈的别离,作为家中长子,在困难年月往往要尽快承担起供养家庭的重担。上养父母,下庇兄弟。

张更之此去是聘得铁道部的一份工作,在长白山修铁路。谈及此事,他红光满面兴奋无比:“3个月转正,工资有60多块!我妈妈当时的工资才55块5!我每个月都把大半工资寄回家!”艰苦的生活经历在他心里早已化作云烟,唯有作为一个合格长子、长兄的自豪感恍如他昨日才将第一个月的工资寄回老家。

后来,张更之随铁道部内部调动前往山海关桥梁厂工作,当起了一名翻砂工。他所在的车间参与了南京长江大桥和重庆嘉陵江大桥等重要桥梁工程的构件制造,提起这些经历,他止不住微笑。他说,造嘉陵江大桥的构件时,自己知道这些产品将用于家乡的建设。“做起来感觉都不一样!”说着,他甚至有力地凭空比划起了当年上工时的动作。

那段时间,张更之每年可以和家人团聚12天,而来回奔波则需要9天。这样的生活,一过就是41年。甚至让他在年轻时常常被误认为是北方人——一口北方话比重庆话说得还溜。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似乎很淡,但总是扎根于灵魂深处,伴随着对家人的关爱,对工作的挂怀,飘飘袅袅萦绕于他。

给思念一个形状

查看老地图

用电烙铁精雕细刻

张更之说,是两件事让他萌发了制作一个老重庆城沙盘的念头。一件是今年年初在电视上看见一部纪录片,介绍了德国汉堡市的模型博物馆;另一件是参观了“永远的十八梯”影展。一种常年在他胸中酝酿的情绪终于在密封的塞子边找到了一丝缝儿,化成了形。

他存着一份2013年的报纸,就因为上面刊登了一副老重庆的地图。虽然彼时的张更之并没有制作老重庆沙盘的想法,但他就是爱着这里,不自觉的搜集着和儿时故乡重叠着的东西。有了制作沙盘的想法后,他也委托自己的兄弟帮忙搜集资料,最终以“永远的十八梯”影展上登出的一张老重庆地图作为基本参照,准备动工。

他没有想过能不能做成,也没考量做成了之后又如何。从门口经过的拾荒者手里花3块钱买来一堆塑料泡沫,花120块买上两块木板作底板,捡一株枯树锯了作边框,再备上两桶乳白胶和些许广告颜料,张更之就拿起电烙铁干了起来。

老伴斥责他:“一天做这些没用的干什么?还不帮我带孙子。”

侄子也不看好他的工程:“这堆塑料泡沫,不知道能不能做起?做成个什么样儿?”

兄弟问起他大概多久能完工,他说:“快则一年,慢则两年。”

由于沙盘的设计尺寸很大(长3米,宽2米),张更之和兄弟协商后将工作室设在了兄弟家宽敞的房间。他上午坐车去工作室烙塑料泡沫,下午坐车回家吃晚饭,自言就像上班一样。偶遇瓶颈便坐上摇椅,抓上一把干胡豆作零嘴,慢慢思考。若是面对一堆泡沫实在觉得烦了,就索性停工,等兴致恢复后再来继续。却是比上班轻松得多。

老重庆少年战斗过的地方

“老虎嘴”

张更之对珊瑚坝的礁石特别做得细

也许正是因为轻松的心态,张更之的《重庆市母城详图型》完工得比计划中快——仅用了半年时间,完成在今年阳光和煦的秋季。这座沙盘以描绘民国三十三年(即1944年)的地图为参照,再现并标注了133条街道、12座庙宇、30处码头、32处名舍名址和老重庆响当当的“九开八门”。

张更之坦言,这沙盘算不得精密,无法作考古参照。比如在重庆大轰炸中损毁的城墙,为了美观,被他在沙盘里再现了出来。而一些桥梁、道路的存在也是他推断出来的:“这儿有沟有河,路又是通的,应该是有桥。所以我就在这儿做了座桥。”

但这件作品却又有比僵硬准确、棱角分明的城市模型更加精准而动人的地方。“珊瑚坝旁边有个饿鬼凼,我小时候在那儿游泳差点被淹死。所以对那一带礁石的分布记得非常精准。”张更之说着,指向了沙盘里珊瑚坝旁一处密集峥嵘的凸起。一旁的摄影记者也是一位“老重庆”,顿时和老人交流起了当年下河游泳的经验:夏天孩子回家后,当妈的便会在孩子身上用力搓揉,若是搓出白印便证明是泡过水,免不了一顿打。于是他们每每从河里上来,便自己在周身用力搓上一遍,回家后好瞒过大人。

王爷庙下的悬崖,张更之称之为“老虎嘴”。他小时候家住凤凰台,在上清寺读书,这个悬崖处在他上学放学的必经之路上。当时他和小伙伴看过电影《渡江侦察记》,总要把自己代入想象成电影里的革命战士,再往现实寻找幻想中战场的依凭。这个悬崖便被他们以《渡江侦察记》里的“老虎嘴”命名。如今,当年的伙伴难再聚首,“老虎嘴”也换了模样。可老人还是倔强地用电烙铁在那儿烫出个“老虎开口”的造型,那是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采访接近尾声,张更之表示将把这幅沙盘捐献出去。希望让更多人看到,让更多人能够在这幅沙盘上寻到各自梦的归处。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记者 余珂静/文 毕克勤/图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