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听听劝,戴口罩吧!它真的很重要!
01-30 08:41:22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目前出现了一个现象,年轻人纷纷减少外出,出门必戴口罩;而平常注重养生的长辈们却不愿戴口罩。

“憋闷”“没那么严重”“我命大”……是许多长辈解释不戴口罩的原因。而针对这次疫情,国家卫健委已经建议大家外出尽量佩戴口罩,钟南山更是表示,不一定非要带N95口罩,普通(医用外科)口罩也可阻挡飞沫传播。总之,口罩是一定要到戴的。如果你知道口罩在历史上为人类生命提供的帮助,就一定知道口罩究竟有多重要。

1

最初的类口罩物

预防不洁与报复

历史记载最早的“类口罩物”出现在公元前6世纪,古代波斯人的拜火教认为俗人的气息是不洁的,因此在进行宗教仪式时,要用布包住脸。波斯教古墓墓门上的浮雕中,祭师就带着“口罩”。

公元1275年,元朝时,来中国的著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看到过中国人戴口罩的情景。他在自己的著作《东方见闻录》中写道:“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意思是那些在皇宫给皇帝做饭和端饭的人,口和鼻子都罩了一层蚕丝或金丝织成的布,使他们呼出的空气不会传到皇帝的食物上去。于是,有一说认为,欧洲的口罩一定是经马可·波罗传播才有的。

在欧洲,面具作为卫生防护的工具要比口罩早一点。我们知道曾横行欧洲的黑死病,当时的医生为了杜绝感染,会穿着泡过蜡的亚麻或帆布衫,戴着黑帽,和可过滤空气、状如鸟嘴般的面具,眼睛由透明的玻璃护着,手着白手套,持一木棍,用来掀开病患的被单或衣物、或指挥病人如何疗病,他们深深地相信这样的装备可以保护自己免於黑死病的感染。

由于当时医学不发达,所以根本不知道病因,所以这种装扮多少有吓走病魔的用意,他们被称为鸟嘴医生(Doctor Schnabel)

关于欧洲“类口罩物”还有一种说法,是医生防止巫师报复所用的面纱。早年欧洲的医疗产业被巫师所把持,真正的医生势单力薄。瘟疫盛行时,医生四处奔走救治病人,控制疫情,巫婆神汉们觉得医生抢了自己的生意,不断地对他们进行骚扰追打。医生只好用纱布遮住面目,让巫师认不出,以防遭到报复。

2

现代口罩

知道了细菌的存在

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路易斯·巴斯德发表了“关于乳酸发酵的记录”,这是微生物学界公认的经典论文。从此,人们对微生物的认识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并开始关注各种和细菌有关的问题。

路易斯·巴斯德(1822-1895)像牛顿开辟出经典力学一样,开辟了微生物领域,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开始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方法进行研究

1861年,巴斯德用他有名的鹅颈瓶所做的实验,有力地证明了空气中有细菌存在。他还根据自己对发酵作用的研究,指出空气中存在许多种细菌,它们的生命活动能引起有机物的发酵,产生各种有用的产物,有的产物还可以为另外的细菌后继发酵、产生其它产物。

空气中也存在着人和动物的病原菌,能引起各种疾病。为了排除杂菌,巴斯德于1886年创造了巴氏消毒法。1877年,英国化学家廷德尔建立了间歇灭菌法或称廷氏灭菌法。1876年创立了无菌外科。同年,德国人科赫分离出了炭疽菌,提出有名的科赫法则。他为了弄清霍乱弧菌与形态上无法区别的其他弧菌的不同,进行了生理、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使医学细菌学得到率先发展。

在口罩应用于医学之前,无菌外科的规范虽然已包括用石炭酸消毒手术器械,外科医生得穿手术衣,戴手术帽和橡胶手套;但并没有使用口罩进行防护,医生手术时常把自己口鼻腔中的细菌传染给患者,从而引起伤口感染。

护士佩戴口罩

1895年,德国病理学专家莱德奇发现了空气传播病菌会使伤口感染,从而认为人们讲话的带菌唾液也会导致伤口恶化。于是,他建议医生和护士在手术时,戴上一种用纱布制作、能掩住口鼻的罩具。此举果然有效,病人伤口感染率大为减少。从此,各国医生纷纷采纳莱德奇的建议。于是,口罩便在欧洲医学界逐渐流行和推广开来。

莱德奇推广的口罩,只不过是一层包裹在外科医生嘴巴、鼻子和胡子上的纱布,它包扎得既紧又不舒服。1897年,英国的一位外科医生,便动脑筋在纱布内装了一个细铁丝的支架,使纱布与口鼻间留有间隙,从而克服了呼吸不畅、容易被唾液弄湿之弱点。

保罗·伯蒂

1899年,法国医生保罗·伯蒂牙痛得彻夜难眠,他想到了几个月前,他本来好好的一个学生因为帮忙做外科手术,也得了这种病。他猜想也许空气中飞来飞去的唾沫,传播了疾病,于是便做了一种六层纱布的口罩,缝在手术衣的衣领上,用时只要将衣领翻上就行。后来他把口罩改成可以自由系结的办法,用一个环形带子挂在耳朵上。现代口罩就这么华丽丽地诞生了。

3

口罩的考验

当面临传染病与污染

1

西班牙流感

口罩走出医院,变成公众常备用品,是伴随着史上最可怕的传染病“西班牙流感”而来。

1918年3月11日午餐前,美国堪萨斯州的芬斯顿军营的一位士兵感到发烧、嗓子疼和头疼,就去部队的医院看病,医生认为他患了普通的感冒。然而,接下来的情况出人意料:到了中午,100多名士兵都出现了相似的症状。几天之后,这个军营里已经有了500名以上的“感冒”病人。

随后,流感传到了西班牙,总共造成800万西班牙人死亡,这次流感也就得名“西班牙流感”。

1919年,两位巴黎的男士手持标语,宣传使用防流感口罩

在1918年3月到1919年底,全世界大约20%的人感染了“西班牙流感”。全世界预计死亡人数约为2000万(最新也有研究估计约为1亿),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还多,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提早结束的原因之一,因为各国都已经没有额外的兵力作战。

疫病蔓延期间,人们被强制性要求戴口罩,特别是红十字会和其他医护人员。从当年的老照片上可以看到,口罩已经成为了疫病出现的象征性影像。一位乘客因为没有戴口罩而被电车售票员拒绝上车。从照片上看,没人拿这东西开玩笑,都老老实实往脸上捂纱布,到处是白花花一片。

2

伦敦毒雾

工业革命以来,伦敦就以“雾都”扬名。煤炭是支持工业革命的核心燃料,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城市污染急剧加重。当时的大多数工厂都建在市内和近郊,居民家庭又大量烧煤取暖,煤烟排放量急剧增加。城市发电也主要靠煤,以煤为动力的蒸汽机车拉着一节节燃煤专列开进首都。

1962年,一名伦敦警察戴着防雾面罩在大街上执勤

积累的尘雾妨碍交通,弄脏衣服,熏黑房子,一位建筑师曾经报告说他在墙上见到过厚达 4英寸的含硫污垢。高浓度的二氧化硫和烟雾颗粒还会危害居民健康,进入人的呼吸系统后会诱发支气管炎、肺炎、心脏病。伦敦居民的肺结核、咳嗽的发病人数比在世界上所有其他地方都多,整个伦敦城犹如一个令人窒息的毒气室一样。

风是驱散这些毒雾的唯一希望。但是1952年12月4日,一个移动缓慢的高气压滞留在伦敦上空,导致大气湿度增加、风力微弱,煤烟极难扩散,12月5日,伦敦即开始大雾围城。市中心空气中的烟雾量几乎增加了十倍,全城能见度下降到惊人的程度。

烟雾使数千伦敦人染上了支气管炎、气喘和其他影响肺部的疾病,从12月5日到8日这四天,已有四千至六千人死亡,多数是小孩和呼吸系统脆弱的人群。12月9日,烟雾被狂风驱散,此后两个月内,又有近八千人因为烟雾事件而死于呼吸系统疾病。

当时举办的一场牛展销会上,不适应伦敦污浊毒空气的350头牛也惨遭劫难。先是一头牛当场死亡,14头奄奄待毙,另有38头严重中毒。此时,伦敦雾中二氧化硫含量增加了七倍,毒雾围城上升成为一桩社会事件,即“1952年伦敦大雾事件”。这场悲剧终于使英国人下决心与伦敦雾开战。

1953年,一对情侣戴着口罩在户外约会

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空气污染防治法——“清洁空气法案”,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减少煤炭用量,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在城市里设立无烟区,区内禁止使用可以产生烟雾的燃料。发电厂和重工业作为排烟大户被强制搬迁到郊区。

1968年又追加了一份“清洁空气法案”,要求工业企业必须加高烟囱,将烟雾排放到更高的空域,从而更好地疏散大气污染物。

1974年出台“空气污染控制法案”,规定工业燃料里的含硫上限等硬性标准。在这些刚性政策面前,烧煤产生的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减少放缓,空气污染明显好转。到1975年,伦敦的“雾日”已经减少到了每年只有15天,1980 年降到5天,伦敦此时已经可以丢掉“雾都”的绰号了。

3

SARS之疫

此后,人们开始知道口罩的新用途防病菌。

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让我们联想到了17年前的SARS。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统计数字,全球累计非典病例共8422例,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自2007年7月13日美国发现最后一例疑似病例以来,没有新发病例及疑似病例。全球因非典死亡人数919人,病死率近11%。

那时,口罩几乎成了全民标配。

曾经人潮汹涌的街道一时冷清得让人不可思议,偶尔几个行人,面孔上也罩着口罩,只露出两只眼睛。原来只卖两三元钱一只的纱布口罩,到了论“层”而卖的地步:8层,3元;9层,4元;12层,6元……最昂贵的所谓“高科技口罩”已达每只近百元的天价。口罩的供不应求甚至波及到大洋彼岸,美国新泽西州不少华裔相继订购口罩寄送中国亲友,导致该州不少地方口罩缺货。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王月丹认为,对个人防护来说,戴口罩有一定的作用,因为口罩对SARS有防护作用,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有类似传播途径,戴口罩可能会有用。此外,公众应当注意环境消毒,手部清洁。可以使用一些空气消毒的装置,比如在空气中喷洒消毒药水。注意保暖、休息、进食高热量易消化食物,提高自己免疫力。

最后送上关于佩戴口罩的指南和建议,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佩戴N95型口罩步骤

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步骤

以自我防护、降低呼吸道感染风险为目的,佩戴医用外科口罩、N95型口罩都可以。如果是去一般露天公共场所、不与病人接触,可以选择佩戴医用外科口罩,不必过度防护,但如果会接触疑似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则要佩戴N95型口罩。

去医院看病、探望病人时,尤其是去医院的发热门诊或呼吸科就诊时应该戴上口罩;

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去超市、商场、影院等人员密集的场所建议戴口罩;

为防止将疾病传染给他人,有发热、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疾病症状时应及时戴口罩;

此外,雾霾天气在室外活动时,建议戴口罩。

特殊人群孕妇佩戴防护口罩,应注意结合自身条件,选择舒适性比较好的产品。佩戴前应向专业医师咨询,确认自己的身体状况适合。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身体状况各异,如心肺疾病患者佩戴后会造成不适感,甚至会加重原有病情,这些人应寻求医生的专业指导。儿童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其脸型小,建议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儿童防护口罩。

口罩多久需要更换一次?

为了防止感染,有些人可能一天到晚都戴着医用口罩,但这样会使鼻粘膜变得脆弱,失去鼻腔的原有生理功能,降低抵抗力。因此,在人口密度不高、较通风的场所,可以不用佩戴口罩。

需要提醒的是,任何类型的口罩,防护的效果都是有时效的,必须定期更换,建议每隔2-4小时更换一次口罩。若口罩被污染,应第一时间更换

医用口罩不用时折好放在自封袋保存,不建议口罩摘下来直接塞口袋里或包里,这样容易造成医用口罩二次污染。一定要叠好放入清洁的自封袋中,并且将接触口鼻的一面朝里折好。

买不到口罩,还能这样预防感染

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三种方式相互传播。

1. 直接传播

病人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乃至呼出气体中,都带有病毒,近距离接触直接吸入可以导致感染。患病者或者携带病毒的动物呼出气、嚎叫,同样也有病毒,会导致感染。不过,这需要近距离接触。

2. 气溶胶传播

病人喷嚏、咳嗽、说话时的飞沫漂浮在空气中,大的颗粒会沉积下去,而直径小于2.5pm的颗粒就会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被吸入后,就会感染。

3. 接触传播

病人喷嚏、咳嗽的飞沫,虽然开始是播撒在空气中,但最终会沉积下来,沉积在地面、桌椅、门把手等日常用品上面,还有病人口水、痰液、唾液等分泌物,以及沾染上各类分泌物的手触摸日常用品,也会把病毒留在上面。

如果正常人的手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手就会被污染,再接触自己的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可引起感染,这叫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我们了解了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方式,就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无论是咳嗽、喷嚏、流鼻涕,一定要用纸张、手帕遮挡。若无东西可用,可用手肘遮挡,不能对着别人喷嚏、咳嗽。

人与人之间接触时,要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尤其是面对面谈话时。传染病流行季节应尽量避免各类聚会。

对疑似罹患传染性疾病的人,应及早隔离。不探视疑似罹患传染病的病人。

传染病高发季节不要凑热闹,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

无论是工作场所还是居家,保持室内不断地通风换气。

不要随地吐痰,如果当时实在没有可吐痰的地方,可以先吐在纸张上,方便时再把它放到它的归宿地。

保持个人卫生,尤其是手。要勤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 、鼻。

一张图告诉你如何正确洗手↓

多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增强免疫力。

合理作息、不熬夜、不过劳。疲劳可以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因此,保持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睡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防病的好办法。 

密切关注发热、咳嗽等症状,出现此类症状一定要及时就近就医

原标题:听听劝,戴口罩吧!它真的很重要!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