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课 | 一枕新凉一扇风
08-07 19:33:20 来源:CCTV4国宝档案微信公号

CCTV4国宝档案微信公号消息

丁酉年闰六月十六,立秋。

立秋,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此时,暑去凉来,万物澄清。

莲子清如水

枫叶犹未红

清池过雨凉

一候凉风至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

二候白露降大雨之后,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三候寒蝉鸣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 报秋 —

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

奏毕,梧叶应声飞落一二片,以寓报秋之意。

— 啃秋 —

在江南地区,立秋之时要吃西瓜以“啃秋”。

相传,明代时有一年,南京城里许多人害癞痢疮,有人便效仿庐州府崔相公之女吃西瓜让“癞痢”落疤自愈,结果果真如此。此后渐渐形成习俗,每岁秋来之时,家家剖食西瓜,谓之“啃秋”。

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人们相信立秋时吃西瓜可整个秋天不生病,并可免除冬天和来年春天的腹泻。

有迎秋之意,亦可抒发丰收的喜悦。

— 晒秋 —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 戴揪叶 —

《东京梦华录》卷八有载:“立秋日,满街卖揪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

立秋之日,都城内外,清晨满街叫卖揪叶,妇人儿童争相买之,剪如花样,插于鬓边,以应时序。

据唐人陈藏器《本草拾遗》记载,唐朝时立秋这天,长安城里已卖揪叶,供妇女儿童剪花插戴了。

由此可见,戴揪叶这个风俗已流传久远。

— 贴秋膘 —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吃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 食秋桃 —

在浙江杭州一带有立秋日食秋桃的习俗。

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来。等到除夕,不为人知地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 饮井华水 —

立秋日早起,无论长幼各饮井华水一杯。

人秋,万物都归于肃静,故而此时的水,最为澄清。立秋之日可在清晨汲水备用,煮沸后空腹饮用,足以清火通便。

 

《立秋》

唐•刘言史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注解:云际天空开始收敛夏日的色调,树叶间秋声已动,秋天的脚步近了。

初秋

唐•孟浩然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注解:立秋悄然而至,夜长日短,清凉静谧,台阶的草丛中有了露珠的点缀。此诗让人看到了生活中被忽略的小小美景。

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解:诗人于秋风上驰骋诗思,却又深刻地叙出了羁旅思乡的弦外之音。

《立秋日曲江忆元九》

唐•白居易

下马柳荫下,独上堤上行。

故人千万里,新坪三两声。

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

两地新秋思,应同此印睛。

注解:立秋之日,诗人骑马出郊,在江堤上龋龋独行。这时候诗人想到了千里之外的朋友,思念之情油然而起。

立秋

宋•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立,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注解:本诗写出了诗人在夏秋季节交替时的细微感受。仿佛立秋一到,大自然就换了一副面孔,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原标题:一枕新凉一扇风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