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楼市 > 正文
【70年人居蝶变专题报道③】重庆的变化
09-27 13:44:35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微信图片_20190927133253.jpg

        重庆是我的故乡,尽管我离开重庆已约四十年,但内心深处却一直深爱重庆,犹如爱我的母亲。

        我出生在重庆江北刘家台码头一条木船上。那个地方现在是重庆一处很时尚的美食旺地,叫鎏嘉码头,听起来感觉镀了一层厚厚的金。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母亲还在世,我陪她到刘家台去看过好几次。我们总是从朝天门乘轮渡到江北咀,嘉陵江与长江在那里交汇,江水一边清澈一边混浊,神奇得很。

        江北咀码头阶梯两边都是忙碌的竹器店。上完人来人往的坡,就是热闹的下横街。街两边是一幢又一幢紧紧相连的低矮老屋,很多人坐在屋前,有些在一起聊天,有些在打毛线。也有些漂亮女子在看书,她们传承着重庆的文脉。这样的女人成了重庆的灵魂,也成为天下无数人热议与爱慕的风景……

        老的江北城虽然脏乱,但真的充满人气。各色人等相互交错,甚至还不断有人挑着粪桶担子在人群中穿来穿去。他们一边走一边高声喊叫:倒桶!倒桶!

        母亲五十年代初从老家泸州指挥着一群水手,亲自驾了一条装货的木船来到重庆。几年以后,她在那条停泊在刘家台的木船上生下了我。

        我生命的源头就在这条叫嘉陵江的河边,现在想起来真有一种很复杂、很美好和很浪漫的感慨。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刘家台,河岸上依然是层层叠叠的破旧的老房。因为有一家不小的牙膏厂,空气中便一直散发着浓烈的牙膏味。每条小街小巷都晾晒着花花绿绿的衣裳。那些洗得干干净净的布像万国彩旗一样,在风中飘扬,充满生气,让人无限遐想。

        现在的刘家台已彻底被改变,整个地区面目全非。其实重庆全都变了,变得既熟悉又陌生。不过应该说明的是:重庆从1949年到现在,其中有五十年变化很慢。记得1963年父母花了120元人民币,买下了牛角沱河街58号一幢一楼一底的捆绑木房。我们一家人在那里住了三年,1966年我家搬到朝天门节约街,便以150元的价格卖了那幢房。现在回想那一桩买卖,简直像童话故事一样的有趣,只是这样的历史绝对不会重新再来。

        我们当年住的节约街2号那幢楼,虽然只有四层,但却是那时响当当的“重庆搬运工人大厦”。我家的窗户可以看到长江与嘉陵江的交汇处,还可以远看寸滩山上那座古塔。现在正在建设中的朝天门来福世广场片区,绝大部分地盘就建在我少年时的故土上。

        重庆真正变化最快,是从二十多年前直辖之后。这仿佛是将一个人突然松绑并叫醒,这注定了重庆的站立。先是慢慢热身小变化,十五年前,重庆突然开始发力,随后如雨后春笋、简直势不可挡,给人的感觉日新月异、甚至令人目瞪口呆。

        现在重庆越来越美,巳经成为全世界有名的旅游城市。在我那些北京、广州的朋友圏中,甚至流行着这样的说法:不去重庆,枉活一生。

        通过重庆七十年的变化,可以得岀一个这样结论:不管说什么、不管说得有多么好听,只要不大胆改革实施,生命就是浪费、时光就是枉流。

        现在的重庆,又面临着新的处境和挑战,这就是怎样全面升级的问题。这个问题比粗放的改革更艰难,更需要大智慧和文化上的大突破。

        这样的处境虽然难,但对重庆、对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人,都是一种新的机会。重庆以前的旧城改造可谓有惊天动地的气魄,但面对新时代科技文化变革的升级与压力,每个人灵魂的觉醒,才是这种新变化最需要和最重要的动力。

        我坚信重庆会闯过这个难关,因为重庆人是优秀的。

(姜汤:著名作家、联合国和平使者奖获得者。主要作品:《姜汤说女人》、《姜汤情感漫画》、《中国活宝邓建国》及大量专栏作品。)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