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记忆:重庆图书馆藏西南军政委员会文献展》在重庆图书馆开展。记者 齐岚森 摄
《辉煌记忆:重庆图书馆藏西南军政委员会文献展》现场展出的藏品。记者 齐岚森 摄
解放军在白马山战役中缴获敌人大量物资装备后,进行清运。
《刘伯承司令员在重庆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报告》。
1951年1月12日,成渝铁路渝内段通车。图为第一列由重庆开往内江的火车顺利通过沱江大桥。
重庆日报消息,挺进西南,解放军不足一个月进军两千多里,一路猛打猛攻,连战皆捷;政权建设、城市接管,清扫残余反动势力,医治战争创伤,虽困难重重,却稳步推进、成效卓著;经济建设,在残垣断壁、一穷二白中,缔造了多个丰碑……
春节前夕,《辉煌记忆:重庆图书馆藏西南军政委员会文献展》在重庆图书馆火热开展。400多册(件)重庆图书馆的馆藏文献,分解放西南、建政西南、建设西南三个单元,全方面展现了西南解放、政权建设、城市接管、秩序重构、经济建设、文化教育、文化艺术、医疗卫生等内容,立体呈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历程和伟大成就。
抚今追昔,岁月峥嵘,尽显重庆“英雄之城”本色。
解放西南 不足一个月进军2000多里
蜿蜒崎岖的山道,满载物资的汽车鱼贯而行,一眼望不到头……展览中,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吸引了大量观展市民驻足围观,也将人们的思绪带回到70多年前。
“这张照片拍摄的是解放军在白马山战役中缴获敌人大量物资装备后,进行清运的场景。”本次展览策展人、重庆图书馆研究咨询中心副研究馆员唐伯友称。
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队主力虽被人民解放军消灭殆尽,蒋介石却对西南抱有极大企图。他认为,西南地区有可资据守的政治和地理条件,提出要以云贵川康为后方基地,建都重庆,确保四川,割据西南,静待国际事变,以图东山再起。
为歼灭西南诸敌,解放军制订了大迂回大包围的作战方针。1949年11月初,解放军从南路于湘西芷江地区进入贵州,11月15日解放贵阳。西路自宜昌、常德入川,对敌展开勇猛神速的追歼战。
“发生在武隆的白马山战役是我军解放重庆最为残酷的一场战斗。”唐伯友介绍,在蒋介石的军事部署中,白马山是其“确保大西南,还都重庆”的屏障,宋希濂用了4个军设置了5道防线,妄图利用地形的优势阻挡解放军进攻的步伐。特别是在朝天望和豹崖,宋希濂更是占据险要位置,布置了10个团的兵力。
“当时,解放军承担攻打白马山任务的部队,主要是第二野战军的11、12军和第四野战军的47军,总兵力约8万余人。”唐伯友说,从11月22日到24日,人民解放军在3天时间里,进行了朝天望夹击战、大陆垭突击战等5场战斗,全线获胜。
史料记载,解放军在白马山战役中共歼敌3000余人,俘虏1万多人,缴获战马600多匹、粮船20余只,各种火炮和枪支弹药无数,从根本上摧毁了宋希濂部防守重庆的最后一道防线,彻底打通了前往重庆的道路。
其后,解放军挥师西进,于11月30日进入重庆主城,宣告重庆解放。
“从宜昌、常德到重庆有两千多里,道路多山,桥梁多被破坏,沿途村庄稀少,运输补给是相当困难的……现在重庆是解放了,而且解放时间比预计的还要快,这是由于毛主席朱总司令的英明指挥,刘、邓、贺诸首长的正确指挥……这样,我们才能在短短的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内进军两千多里,迅速解放了重庆。”在本次展览中,展出了重庆解放后首任市长陈锡联《关于重庆市接管工作的报告》,其上如是描述。
建政西南 重庆接收旧员工10余万人
“重庆解放后,为落实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关于解放西南、稳定西南和开发西南的既定方针,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刘伯承为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开始筹建西南大行政区领导机关。”重庆图书馆研究咨询中心文史专家万华英介绍。
1950年7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西南军政委员会组织条例》,7月27日,西南军政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重庆召开,正式揭开了巩固西南、建设西南和发展西南的历史序幕。
西南军政委员会作为西南大区高一级的地方政权机关,驻寓重庆,下辖云南、贵州、西康三个省,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个行署,以及重庆和西藏。
“重庆虽解放,但政权建设和城市接管并没有想象中的容易。”万华英称,西南军政委员会成立后,旋即在西南地区建立起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组织发动西南各族人民彻底清扫残余反动势力,稳定地方社会秩序,医治战争创伤等。
在本次展览“建政西南”单元,展出了一份重要文献——《刘伯承司令员在重庆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报告》。
记者看见,这份报告泛黄的纸张、残损的边沿上,镌刻着岁月的痕迹。其上记载:这里(重庆)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较久的统治下成为蒋介石发动卖国内战的重要基地……蒋介石遗弃大批的公务员与起义投诚和被俘的国民党军队必须改造、改编与安置,散兵游勇必须收容集训与处理……由战时的经济结构改变为和平建设的经济结构,就有许多困难尚待克服。
“不过,新重庆的开拓者们创新性地开展了一系列政权建设、社会秩序重构、民族团结等工作,效果非常好。”万华英说。
史料记载:接管工作区分为政务、军事、财经、交通、后勤、文教、公安等7大系统,并分组6个接管委员会和1个公安部来进行。
首先,接管要确保完整性,避免破坏与损失。其次,接收和管理相结合,“接”包括移交清点和接受,“管”包括工作的继续或恢复、整理及改造。再次,接管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重点依靠工人、学生和部分旧员工。
据记载,解放初期,西南军政委员会在重庆共接收机关、工厂、银行、公共场所与公共工程等大小单位(不包括学校)374个,接收员工(包括公费学生)10万多人。
在秩序重构上,对土匪执行“军事清剿、政治攻势、发动群众”相结合的方针,采取“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仅在贵州就歼灭土匪23万多人,缴获各类炮195门。
本次展览,还展出了一系列西南军政委员会颁布的法令法规文件的扫描件,包括取缔反动会门组织的命令、禁绝鸦片烟毒治罪暂行条例、清理伪银元券债券债务之规定等,充分展现了西南军政委员会执政为民的情怀。
在民族工作上,西南军政委员会还派遣了多个访问团到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访问,并形成详细的调查报告,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同胞的深切关怀。本次展览对这些文件、调查报告等资料进行了详细展示。
建设西南 两年建成新中国第一条铁路
“政权建设、社会重构、民族工作等方面的突出成就,为经济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唐伯友称。
在展览第三单元——“建设西南”中,展出的大量农业、工商业、交通建设、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文献、照片,生动讲述了西南军政委员会在残垣断壁、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掀起西部建设的热潮。
其中,在“交通建设”板块,一组成渝铁路建设的黑白照片,更是承载着重庆的城市记忆。这组老照片再现了成渝铁路从筑路大会、线路勘测,到修筑路基、铺设铁轨,再到建成通车的全过程,令人血脉喷张。
“成渝铁路可谓是川渝两地人民半个世纪的夙愿。”唐伯友表示,李白这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年之叹,也是四川人的千年之痛。因此,解决交通问题,是川渝两地实现经济崛起的重要课题。
事实上,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四川人民就发出了自主修筑川汉铁路的呼吁。1903年起,川汉铁路进入筹办阶段。1911年8月,修筑近两年的川汉铁路宣告停工。
1936年6月,成渝铁路工程局在重庆成立,工程再一次启动。后因抗日战争和路款不济等原因,工程时断时续,进展缓慢。到1949年底四川解放时,成渝铁路仅完成工程的14%,寸轨未铺。
1949年12月,中共中央西南局正式进驻重庆。在西南局扩大会议上,邓小平正式作出了“兴建成渝铁路,造船修建码头”的决策。
1950年4月,第一批工程人员分赴工地沿线,按铁道部的部颁标准重新对成渝铁路进行勘测。6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直属部队组成的军工筑路第一总队筑路大军,高举“开路先锋”旗帜,开赴重庆九龙坡、油溪等工地,揭开了修筑成渝铁路的序幕。
“由于当时经费困难,为了少花钱,西南军政委员会可谓多举措并进,如尽量利用已有路基、桥墩、桥洞,多用价廉的石料而少用钢筋混凝土,广泛动员发动群众打一场‘人民战争’等。当时,不少人甚至将家藏的寿材、房料等无偿捐献出来作铁路枕木。”唐伯友说。
值得一提的是,成渝铁路开工半年后,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各军工筑路队归还建制,工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1950年11月,西南军政委员会作出决定,由四川的4个行署负责动员、组织领导10万民工接替部队。
1952年7月,仅用两年时间,成渝铁路就全线通车。这是中国铁路史上第一条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完全用国产材料建成的铁路,堪称是一个奇迹。
1954年11月,西南军政委员会完成其历史任务,正式宣布撤销。“从1950年成立到1954年撤销,西南军政委员会管理重庆虽不足5年,经济建设却取得了辉煌成绩。”唐伯友称。
据载,工业方面,1953年国营、地方国营和公私合营工业生产总值超过原计划5.73%。商业方面,稳定了物价,开展了一系列城乡物资交流等措施。文教方面,1954年重庆普通中等学校学生人数比1950年增加135%;有电影院19个,比1950年增加一倍多;有剧院15个,比1950年增加近一倍。
“解放大西南、稳定大西南、建设大西南,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赋予西南局、西南军政委员会的历史重托。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带领西南各族人民,历尽千难万险,在西南大地上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他们的功绩理应被铭记。这也是我们这次展览的初衷。”重庆图书馆馆长任竞说。
记者 韩毅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重庆图书馆供图
原标题:400多册(件)新中国成立初期藏品 再现西南地区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