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马鞍山传统风貌区变这样了!
04-19 08:41:41 来源:第1眼-重庆广电

第1眼-重庆广电消息,传统风貌区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记录了清晰的城市文脉,为助推城市品质提升,当前全市正在加快对传统风貌街区的保护修缮。

位于渝中半岛的马鞍山,老重庆人都耳熟能详,人民大礼堂背靠着的这块小山堡,因为地形两头高、中间低,形似马鞍而得名。

马鞍山传统风貌区也是我市28个传统风貌街区之一,曾经,沈钧儒等众多著名民主人士在此居住、活动,可以说这里见证了城市80年历史风云。第1眼记者了解到,一年多前,该片区启动保护修缮工程,目前已取得阶段性进展。

在马鞍山传统风貌区,施工队正在对一栋三层小楼的外围栏杆刮砂浆,马鞍山64号曾是一栋危楼,也是该片区实施排危整治最早动工的一栋楼,目前经过危楼拆除、基础施工、结构施工,该栋楼的重建工作已经完成了90%,这个月底将全面完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处在传统风貌区内,危楼的重建必须原汁原味地保留街巷空间和建筑特色。现场施工人员李晓路说,施工时采用了一些老工艺,比如说圆拱门,就是用真砖来砌筑的。

据介绍,目前,马鞍山传统风貌区西区,已经集中对8栋楼开展了排危整治

除此之外,文物修缮也是马鞍山传统风貌区建设项目的重点。眼前这栋刚刚完成修缮的楼是马鞍山63号,为砖木结构中西结合建筑,两楼一底加一地下层,外墙是青砖砌筑,屋顶为小青瓦坡屋面,屋内是木质楼板及梯廊,作为典型的抗战陪都风貌建筑,它被列为该片区的文物保护单位。

第1眼记者了解到,老旧砖木建筑的修缮恢复,难度非常大,如果建筑基础是条石基础,要对原有老旧风化的条石进行替换,建筑工人需要找到相同材质的条石,而1名建筑工人需要花费至少1天时间,才能将1块条石打磨成型。

项目负责人告诉第1眼记者,由于文物修缮的特殊性,依据前期勘测制定的建设方案并不能完全适用,需要在施工过程中根据现场情况,反复打磨更改设计方案,这正是项目建设中的最大难题,从总体来看,建设项目严格按照原性质、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的四大原则进行修复,力争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

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付守权介绍,这次项目建设,要求最大限度地保持文物建筑的原状,比如,外墙全部是用旧青砖来进行修复,门窗的木结构,也是找到相同材质的木材进行替换。

据介绍,目前马鞍山传统风貌区西区,已经对6栋文物建筑进行了修缮,主体施工均已完成。

据了解,马鞍山传统风貌区保护修缮项目分为两个片区建设,西区建设面积共7000多平方,目前已完成工程量的80%,正在进行管网改造和环境整治,预计全部工程在今年10月底前全部完成。东区力争今年底开工,建设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

第1眼-重庆广电记者 蔡强 肖洁

原标题:老重庆的味道,在这里重现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