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看效果·回访 | 总书记关心的睦和村:“宝贝”赶上了“四好路”
10-19 15:19:15 来源:上游新闻

ee79f1c1cd4b3763f4428dc665da6782.jpg

三米多宽的乡村公路,蜿蜒曲折,往来的车辆还不少;青瓦白墙的两层小楼,或三五成团,或一字排开;翠绿茂盛的龙眼园里,几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正拿棍子在拨打梢枝间留下的龙眼果。

downLoad-20181019164835.JPG

“到了!”同行的一位同事今年3月份就来过睦和村。

时隔7个月,再一次来到睦和村——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到重庆代表团审议,与睦和村党支部书记刘家奇聊到了这个村。“变化挺大,路都快修完了。”同事在感慨变化之时,正好路过一家农家乐,院坝头几桌客人正有说有笑吃午饭,还有人在一旁的果园摘蜜柚。

在睦和村,龙眼、荔枝、脐橙、蜜柚、枇杷和青菜头等,被当地村民称为致富的六件“宝贝”,“四好农村路”的建设,不仅畅通了这些果蔬从田间到市场的销路,更是给睦和村的乡村振兴带来新动力。

“涪陵榨菜”牌子硬

一颗青菜头,致富有奔头

downLoad-20181019164747.JPG

涪陵榨菜驰名中外。这种以青菜头为原料,经腌制加工而成的风味食品,已经成为无数家庭餐桌上的美味,而涪陵南沱镇的睦和村,与涪陵其他乡村一样,有着久远的青菜头种植传统。

10月11日午后,深秋的睦和村迎来久违的阳光。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果农、菜农的忙碌景象。在距离村委会办公地不过数百米远的坡地上,我们遇见了正在移栽青菜头秧苗的睦和村4组村民秦大林夫妇。

“今天一早就起来,到苗床地掘青菜头秧苗,要趁天气好抓紧移栽。”69岁的秦大林正弓身锄地,妻子潘云芳则在一旁配合,将秧苗移栽进地里——夫妇俩要赶在天黑以前,把这些菜秧移栽完。

“这是我们涪陵人的金字招牌。”

downLoad-20181019164736.JPG

秦大林的一双儿女如今都已成家在外工作,老两口年岁越来越大,“这个活路费不到好多力,正适合我们这些老头老婆婆。”潘云芳接过老伴的话茬。

“我们种青菜头种了几十年了,现在比以前好了,村里这下把路都修好了,车子可以直接开到土边边来收。”潘云芳告诉我们,今年,她和老伴两个人种的青菜头收了3万来斤,都是贩子开起车来拉的,卖了1万多块钱。

睦和村一面临江,背靠山地,家家户户都种青菜头的传统。“种青菜头一年收入个万儿八千的很普遍。”睦和村村主任冉堰龙说,涪陵有榨菜,而且有着100多年种植历史了,一颗小小青菜头成为村民致富大盼头。

龙眼荔枝有故事

五棵摇钱树,四季有盼头

downLoad-20181019164807.jpg

10月11日、12日,在睦和村蹲点采访的两天里,我们发现,睦和村一年四季都是果蔬飘香,春天收了青菜头,夏天就收枇杷、荔枝,秋天有龙眼、柚子,冬天则有脐橙,“一年四季都有盼头。”冉堰龙是睦和村的村主任。

在睦和村,经济价值最高的当属龙眼、荔枝,不仅有规模,还有着古老的传说。

刘家奇对此谙熟于心。

相传,南沱镇是闻名川渝的龙眼故乡,种植龙眼已有上百年历史。相传南沱镇龙眼是由清代提督徐邦道返乡回涪,由福建省带回5株龙眼苗栽种于世居的陈家坝彭家院子(现南沱镇睦和村境内),后存活3株,并由此兴起了睦和龙眼种植。

睦和荔枝的由来则更具传奇。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杨贵妃嗜食荔枝。

那么,荔枝从何而来,“走数千里”,究竟为几千里?

“永元荔支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刘家奇说,据《旧唐书》《新唐书》等有关史料及地方文献记载,唐玄宗为满足杨玉环的愿望,颁旨在涪州(今涪陵区)兴建荔枝园(古称妃子园),并从涪陵修建专供运输荔枝的驿道直达长安,全程1000多公里,当代人称“荔枝古道”。

“这与脐橙、枇杷、柚子一起是睦和的摇钱树。”冉堰龙给我们提供了一组数据。

睦和村的果园种植面积有2600亩,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龙眼有400多亩,荔枝有200多亩。以9月8日启动,10月初结束的睦和龙眼采摘节为例,全村龙眼种植至少为平均为每户种植户带来了1万元的收入。

11日,见到47岁的睦和村1组村民任正国时,他正在龙眼地里收拾枯枝。

自家种的45棵龙眼树,今年收获了3000多斤龙眼果实,按照4元/斤的均价,卖出了1万块钱。更为重要的是,这3000多斤龙眼全部在家门口销售一空——龙眼文化节期间,前来睦和村采果的游客络绎不绝,不愁销路的龙眼成了香饽饽,这让任正国很后悔没用多买些龙眼树苗栽种。

“四好农村路”到村入户

振兴睦和村,农民有想头

downLoad-20181019164715.JPG

“我去坡上做下活路儿,你们先吹到起!”10月11日下午,涪陵区南沱镇睦和村,村民任正国刚接受完上游新闻记者采访,就忙不迭地从自家院坝骑上农用三轮车,要往果林赶去。

与以往不同的是,现在睦和村,像任正国这样的村民,基本都可以通过生产便道,骑着摩托或三轮,往来于家门与果园之间。而不再像从前那样,劳神费力地带着工具走去地里,又肩挑背磨地从地里把果子运出来。

“到目前为止,全村已经建好20多公里道路,通达通畅不成问题!”刘家奇告诉我们,通过“四好农村路”建设,如今的睦和村早已摆脱昔日那种泥泞道路,真正实现了果蔬有出路、游客有来路。

回望过去,刘家奇面露难色,“四好农村路”建设启动之前,睦和村基本处于“一脉不通,周身不和”的状态——莫说载重数十吨拉榨菜的货车进来,就连普通摩托,也是一路坑洼,每逢雨天,车轮深陷不动的情况更是家常便饭。

更别说龙眼、荔枝、脐橙、蜜柚、枇杷等果品外销,或是搞什么采果节发展农家乐了。

“这一切都随着四好农村路的建设而得到了解决,给了睦和振兴发展的好机会。”刘家奇说,全村20多公里农村路,3至3.5米宽的道路不仅实现了社社通、院落通,1.2至1.5米宽的入户人行便道和果园生产便道,更是让村民尝到了甜头——骑上摩托或三轮就可直抵果园;果子采摘好直接运往销售点。

“举办龙眼节期间,我每天疏导交通就要忙活到中午过后。”刘家奇乐呵呵地告诉上游新闻记者,在9月初睦和村举行的龙眼文化节上,由于从涪陵和重庆主城赶来采摘果实的游客太多,小轿车挤满了村上的道路,他不得不身兼交通疏导员。

路好了,睦和村的水果蔬菜、乡村旅游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获,农家乐越来越多,进出村里的旅游大巴、自驾游客络绎不绝。与此同时,经始睦和村到涪陵城区的班车每天就多达5趟,村民到涪陵城区办事,只需半天就可打个来回。

如今,睦和村一派兴旺,亦如睦和这个名字一样,和睦、祥和。

上游新闻记者 罗强 刘翰书 摄影 邹飞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