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消息,近日,复旦大学教授孙金云的一项调研成了网上热议的话题:最近,他带领团队做了一项“手机打车软件打车”的调研。该团队在国内五个城市,花50000元,收集了常规场景下的800多份样本,得出一份打车报告。
报告显示:苹果机主更容易被专车、优享这类更贵车型接单;如果不是苹果手机,则手机越贵,越容易被更贵车型接单。
我们也作了一次测试。
报告显示:手机越贵打车费就越高
临近下班,先打开App叫个车回家。这是不少都市职场员工的日常生活方式。最近,复旦大学教授孙金云带领团队做了一项“手机打车软件打车”的调研。这支团队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和重庆打车800多次,花费50000元换回了一份打车报告。
据这份报告显示,苹果机主更容易被专车、优享这类更贵车型接单,这个比例是安卓手机的3倍。报告中把这一现象称为“苹果税”。
“苹果税”还体现在苹果用户比非苹果用户享受到的打车优惠更少。数据统计发现,苹果手机用户平均只能获得2.07元的优惠,而非苹果用户平均可以获得4.12元的优惠。这一差异十分显著。假如叫车的不是苹果手机,安卓手机照样会被进一步细分为三六九等,手机越贵,越容易被更贵车型接单。
这份调研还发现,实际车费比预估费要高,而这样的情况占比高达80%。
有网约车司机也表示,实际车费肯定比预估价高;因为没有各种打车补贴和优惠,苹果手机的价格会贵一点;现在打车也确实更难。
对于打车的问题,孙金云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大家在使用打车软件时,或者说是所有大数据支持的软件,都不要在同一个平台“扎根”(一直用这个App)。
因为用同一个平台时间长了,并不会得到更多的优惠,反而会被当做熟客“宰”。所以我们点外卖、叫车、网购都应该在多个平台间“周旋”,这样才能获得最大的优惠。
实测15次 预估价基本一致
相差在1元左右
昨天下午,我们找了两部价格差距较大的安卓手机,对打车软件叫车进行一番测试。便宜的一部是红米3手机,官网价格为699元;贵的一部是华为P30 pro,网上售价4988元。同样在不用会员登录的情况下,在同一打车App上一键叫车。
下午3点左右开始,我们测试了从杭州日报报业大厦,分别到杭州火车东站、萧山国际机场、和平广场、杭州市民中心、杭州动物园和滨江宝龙城等15个地方的预估价格。
结果显示,在同一时间(误差在一两秒内)用不同价位的手机网上叫车,有4次是华为手机上显示的预估价格更高,1次是红米手机上显示的预估价格更高,还有10次完全一致。
华为手机显示预估价格高的是火车东站、萧山机场和阿里巴巴西溪园区,特惠一口价分别是17.27元、68.62元和42.33元。相对应的,红米手机上显示的预估价分别为16.27元、67.62元和39.70元。其中,到阿里巴巴西溪园区的价格差距最大,达到2.63元,其余两个目的地差价均为1元,到和平广场的特惠一口价基本一致,但下面的“多彩约车”“逸乘出行”“小牛快跑”和“及时用车”等平台显示的预估价格,华为都要比红米手机上显示的贵1元。唯一一个红米手机显示更贵的是到余杭大剧院,特惠一口价50.40元,华为手机上显示的是49.63元,相差0.77元。
同一时间同样的目的地
红米3的预估价比P30 pro便宜
到和平广场的预估价格显示
到火车东站的预估价格显示
我们还测试了到宋城、四季青、西溪银泰城、市民中心、嘉里中心等10个目的地,两部手机上显示的车价完全一致。
到太子湾公园、钱江新城等目的地时
不同手机显示出的预估价一样
实际车费高于预估价
“熟人”打车比“新人”贵
在孙金云教授做的调研中,还发现实际车费与预估价总有差距。这个差距大多是实际车费比预估价要高,而这样的情况占比高达80%。
通过对比2017—2020年中三个年度前后的数据,复旦大学调研团队发现:乘客等候的时间明显变长,相比2017年,2020年竟然翻了一倍。而打车的费用,相比三年前,上涨近14%。调研团队认为,“熟人”打车比“新人”贵;打车人越多,打车费越贵;此外,人多排队时,加价即可插队。
这一说法得到了不少网友的印证。在微博热搜里,有网友提到:“打车比较频繁的话,车费也会越来越高(不过没有超出出租车的打表计费)。我很久没有用打车App,有次上班来不及就打车,车费才13块多,后来连着打了好几天车,车费就慢慢变成15块多、18块多,最高到了20多块(同样的路线,没有堵车,没有绕路,没有用任何优惠、折扣,不是恶劣天气)。”
还有网友说到自己的测试:“大学时候就发现了,我们寝室三个安卓,一个苹果,同时打车,苹果贵多了。”
今年1月,上海市消保委对在上海提供服务的AA出行、斑马快跑等10家网约车平台进行暗访后发现,消费者果真被多收钱了:在110次模拟乘坐中,有57次被多算路程、40次被多算时间。据上海市消保委统计,去年全市共受理网约车类投诉586件,其中1/4涉及计费纠纷。
人大代表建议立法
规制数据滥用、大数据“杀熟”
事实上,这并不是网约车利用大数据区别对待用户第一次遭到社会质疑了。早在2018年,就有不少网友晒图表示自己被大数据“杀熟”,其中大多数矛头指向网约车、旅游平台等。不少网友发现,网约车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在同一起点与终点的情况下,老用户打车的费用比新用户贵多了。而且,苹果手机用户打车的费用,往往比安卓手机用户要高。
目前,各网约车平台尚未回应孙金云教授团队这一大数据结论。
值得注意的是,大数据“杀熟”现象引起广泛关注。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副校长杨松公开表示,将于今年全国两会提交议案,建议立法禁止协同行为,规制数据滥用、大数据“杀熟”、平台二选一等行为。
原标题:“手机越贵打车越贵”冲上热搜!真是这样的吗?我们拿了两台手机去试了试……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