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里故事】沙坪坝区丰文街道:民丰物阜 通文达礼
07-07 11:43:45 来源:沙磁荟

一个因古老的山寨而得名的最年轻街道,书写出了最有文化韵味的、“民丰物阜,通文达礼”的新故事。

这个街道就是丰文。

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出新丰文

2016年11月8日,沙坪坝区最年轻的街道丰文街道挂牌成立。这个虽然幅员面积仅有11.9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万的新街道,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古老的文化故事。

一座古老的山寨衍生出一个文化味十足的街道

丰文街道的名字从何而来?

“因一座古老的山寨而得名。”街道党工委书记王泳说,“一座古老的山寨衍生出了我们这个文化味十足的街道。”

在丰文街道内,以前有一个丰文山村(因大学城建设征地已撤销),村内以前有一处历史文化名胜——丰文山寨。

据《巴县志》记载“丰文山寨,高二里,三面悬岩,清嘉庆时创修,咸丰时重修。”

据传,此地在汉朝建有土地庙,后建佛现寺,兴盛于唐代,明宪宗成化皇帝朱见深,曾经在此驻足。

据当地老人回忆,丰文山寨位于小山堡上,寨上有多人合抱的古柏,高耸如云;寨的崖壁上刻有马、牛等,造型生动,栩栩如生;丰文山上还建有寺庙,建有文昌宫和黄金堂,僧众颇多;山寨设有天时门、地利门、人和门,方便僧俗进出。现街道内的人和门村,就是由此而来。

2016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丰文街道辖区从陈家桥街道分出来,组建成新的街道。在确定街道的名字时,这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丰文,就作为首选,得到各方和辖区内老百姓的认同。

一座古老的山寨,就这样衍生出了丰文这个文化味十足的城市街道。

△“礼”文化主题公园

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出新街道的发展理念

年轻的丰文街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引领下,丰文街道根据自身的实际,从建立街道开始,就确立了具体的发展理念和目标。”王泳说,几年来,按照这一理念和目标,一步一步地踏实发展。

处在重庆大学城内的丰文,有着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街道党工委从中提炼、制定出了发展理念:民丰物阜,通文达礼。

民丰物阜,是指人民安乐,物产丰富。阜,盛,是要让丰文的社会、政治安定,经济繁荣,风调雨顺,丰文人要过上物阜民丰的生活。

通文达礼,是指有学问懂礼仪。要以民为本,执政为民。要让辖区内的市民,做有文化、讲文明、有素质、讲道理、守规则的丰文人。

而丰文制定的发展目标和定位是:文旅新城,和美之街。

△萤火谷农场

丰文街道位于大学城城市建成区内,辖区内在建融创文旅城,三河村以萤火谷、远山有窑为代表的产业定位也是文旅产业。因此,文旅新城,是丰文发展的定位。建成和睦安宁、和谐有序、环境整洁、文明美丽,安居乐业的新街道,是丰文的发展目标。

丰文这一年轻的街道,就是在“民丰物阜,通文达礼”的理念引领下,按照“文旅新城,和美之街”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启航,并快速航行。

新丰文书写出有文化韵味的新故事

△“远山有窑”

丰文这一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新街道,在短短的3年间,已书写出一个又一个有文化韵味的新故事。

故事之一:领先的社会治理硬设施全面建成完善

在丰文街道,建起了一个目前沙区街道中最大的科普馆。该馆占地面积300余平方米,于2019年12月底正式投入使用。

除科普馆外,在丰文街道,还建起了“礼文化”主题公园。

这一以“礼”为主题的公园内,有礼行天下之雕塑;有介绍“礼文化”起源的路名石、汉白玉;通过礼之魂板块,展现礼的根本、核心;通过礼之仪板块,展现东西方礼仪;通过礼之用板块,展现“家礼十训”、“二十四孝”等。

除这两大在全区街道中领先的社会治理和服务硬设施外,清悦、丰文等6个社区和村,均建起面积在1000多至2000多平方米的便民服务中心;街道社会治理中心、数字城管中心、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沙区图书馆西部分馆等社会治理和服务设施,已全面建成完善,让“通文达礼”的理念通过这一系列载体得以润物细无声。

故事之二:创出“心邻居”社会治理品牌

丰文街道的10万多新市民,基本上都是沙区西部各街镇征地拆迁安置农民和外来务工经商人员。因而,社会治理任务繁重。

“在社会治理中,我们创出了‘心邻居’社会治理品牌。”王泳说,将来自四面八方的“新邻居”,同处陌生社会而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经过以“心灵治理”为特色的根源治理,变成心灵相通、和谐友好的“心邻居”。

这一品牌,是通过知心事、融心结、顺心愿、培心智、畅心情的“五心法”,突出了“党建引领+三治融合+心灵治理”的根源治理模式,“由表及心,以法正心,以德润心,以心治根”的根源治理路径,形成丰文街道社会治理的独创模式。

故事之三:“三变”改革创出全市推广经验

“我今天特别高兴,不仅领到了这红红的股权证,还领到了1914元股份分红款。”2019年4月18日,三河村堰塘湾村民组的苟正梅,领到了“三变”改革后送来的首次红利。

三河村是重庆市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村。在改革试点中,村里对集体资源、资产等进行清产核资后,又根据村民共同协商制定的方案,进行了确权确股,把村民变成了股东。

股份制经营把资产激活后,为集体增加了收入,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2017年,三河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不足1万元,而实施“三变”改革后的2018年,集体经济收入一下子就增长到42.886万元。第一次分红,就为有户籍有承包地的村民,每位分了598.4元。2019年,集体经济收入为57万元,每位村民分红1600余元。

三河村的“三变”改革经验,得到了重庆市相关部门的肯定,并向全市推广。

故事之四:挖掘文化探索乡村产业振兴独特路径

“远山有窑”、文化大院、诸卷书屋……挖掘农村文化,并把文化转变为乡村文化旅游产业,丰文街道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路径。

△“远山有窑”

在丰文街道三河村的半山上,有一座建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龙窑,这也是目前全市仅存的唯一一座土法制陶窑,俗称“梯坎窑”。2017年,街道在重庆大学教授的策划下,将这一废弃的土窑,打造成集手工制作、文化体验、乡村餐饮民宿于一体的乡村文化旅游景点,成为了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内的一大特色和网红打卡点。

在三河村,还有一座利用王姓兄弟废弃的房屋,改造成的三河村·文化大院——远山有源。

在文化大院里,布置了三河之源、发展之源、民俗之源、劳作之源、信仰之源、成风之源、养正之源、涵雅之源。

如今,每到节假日,文化大院里游人如织,既是三河农民的精神家园,也是城里人的乡愁故园。

故事之五:生态资源“演化”为文创旅游产品

在丰文街道三河村的山上,有一个在乡村振兴中发展起来的,重庆市五个“新农业样本”之一的乡村旅游文创产业项目——萤火谷农场。

△萤火谷农场

白天,成群的蝴蝶在谷里翩翩飞舞;夜晚,星星点点的萤火虫像天上的星星,营造出梦幻般的童话世界。这里已是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景区,自2018年7月试开园以来,已接待游客12万多人次。

如今,萤火谷农场的二期——萤火谷田园艺术村已经启动。这一项目,把现代文化融入了生态文化中,将把一批海峡两岸的艺术家引进来,利用三河村村民的农房,打造特色文创民宿。同时,还将与村民合作,开办艺术文创工坊。

生态资源“演化”为文创旅游产品,这是丰文在乡村振兴中,走出的一条将产业振兴、文化振兴融为一体的新路径。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